处暑以后还会热吗(2022年处暑不一般)

下周处暑,今年的处暑在8月23日(阴历的七月二十六)。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较为重要的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0°后,随着直射角度南移,暑气开始减弱。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也”,标志着炎热的暑期结束。

那么,处暑之后果真会告别炎热吗?答案是否定的。

2022年处暑不一般,处暑仍在末伏中,具有特殊性。而这,对于遭受了60年不遇的高温天气的我们而言,其实并不是好消息。下面,咱们就来聊聊特殊的2022年处暑。

一、今年处暑不一般,处暑仍在末伏中。

今年处暑在8月23日,而今年末伏的时间从8月15日到8月24日,8月25日才刚刚出伏呢,所以,今年出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即今年虽然出了暑,但却未出伏。

在古代,"处暑不出伏"是天气异常的标志,有“处暑不出伏,必定是荒年”的说法,原因是处暑时节,本应该天气进入凉爽。倘若依然持续炎热,则对作物生长将带来危害。比较典型的比如秋旱出现,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就是农作物成熟前所需要的高温差缺失掉了,导致作物的籽粒不饱满,水果的糖分不能聚集。

今年,我国遭受60年不遇的高温天气,确实给秋粮生产带来少影响。为此,有关部门和专家早已纷纷发声,为农业生产支招和打气。

其中,专家提醒农民朋友,要积极做好农作物的防暑降温工作。南方地区,对水稻采取以水降温的措施,减轻抽穗结实期天气的不利影响。而北方地区,则要整枝打杈,为作物瘦身补能,保持良好通风,增加灌溉次数,如此才能夺取今年秋粮生产的大丰收。

二、今年处暑不一般,还要热多久?处暑能预测。

我们知道处暑到来之际,暑气已经开始消退。在农村,有句农谚是这样说的,“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过了处暑,零星的暑气只能在中午时分嚣张一下,而早晨和晚上,则已经凉爽袭人了。

所以,如果过了处暑节,天却依然“暑”,则预示着秋凉可能要推迟到来,至少要等到白露时节。今年的白露节在9月7日,距今仍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至于为啥要到白露节?因为农村谚语说了:“处暑日头大,干到白露节”,在此之前,不仅会持续炎热,而且还会出现干旱。

具体到今年,农村谚语说“立秋三甲起金风”,凉风出现,要到立秋后的第三个“甲日”,也就是8月29日,比处暑整整推迟了6天。而全面凉爽,要等到秋分后的第一“甲日”,即9月28日,距今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呢。

总之,2022年的炎热程度将超出历史,而炎热时间也将超出多年记录。有不少地方的炎热,甚至刚刚开始呢,“秋行夏令”的意味很浓厚,提醒大家引起足够警惕。

三、今年处暑不一般,冬天冷不冷?处暑也能预测。

作为夏秋交节的关键节气,处暑还能预测今年冬天的冷暖,利用当天的天气状况,便能轻松判断。

“处暑热,热到立冬前”,倘若处暑热,则炎热会持续到立冬前。预测时,温度其实是最简单的指标。反之,“处暑凉飕飕,冬天多冰雪”,则彰显了冷冬的预兆。

运用农村谚语时,为什么以温度判断是比较科学的指标呢?

大家不妨看宋朝诗人苏洞的《长江三首》的诗句,“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该凉则凉,才是正常的好年景。

有很多朋友常常用下雨与否来预测,实则是对农村谚语理解的形而上学,因为有的地方“处暑下雨使人愁”,下雨是不好的预兆,因为处暑三日要割谷,家家户户摘新棉,颗粒归仓时候有个好天气太重要了。而有的地方说“处暑有雨,粒粒皆是米”,“处暑倘若不下雨,纵然结籽也难成米”,下雨才是好兆头。

所以,运用农村谚语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地域性,更要辩证理解农村谚语的理论基础,最忌讳死搬硬套,更不能为了流量而胡说八道。

总之,今年处暑具有特殊性,是夏秋转换的关键节气,期待秋凉早日到来,让我们告别漫漫炎热,迎来秋后的大丰收。

朋友们,您对今年处暑怎么看?您觉得今年冬天是冷冬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我们一起热切交流!#农村##我要上 头条#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胶东乡村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