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来历和节日的意义(1976年)
一、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节日。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二、国庆节的庆祝形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几经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自1950年至1959年这十年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75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
三、冷冷清清的1976年国庆节
1976年是农历丙辰年,也就是龙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充满悲伤的一年,也是充满泪水的一年。
短短数月之间,中国人民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伤痛,一月周总理离世,七月朱总司令辞世,九月毛主席逝世。
1976年,是国庆27周年。按照往年惯例,党中央国务院要在天安门城楼的大厅里举办典礼,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宴请外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兵学商代表,还要点燃烟花,请来乐队鼓队、演员、歌唱家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庆祝以及开展群众游园活动。
但当时,毛主席去世仅过了21天,不宜大肆庆典,大家也没有这个心情,就简单地举办了一场晚宴,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就算是庆典完成了。
9月30日晚,天安门城楼上宫灯大放。60根鲜红的巨柱,给人一种顶天立地之感。方砖铺地,一平如砥的城楼上,天花、斗拱、梁枋上雕绘的金龙彩画和吉祥图案在灯光下更显得富丽辉煌、金光灿烂。400多名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们穿过金水桥,登上城楼。
华国锋穿着一身深色的中山装,迈着沉重的脚步,脸上带着凝重的表情,来到了天安门城楼大厅。
座谈会开得紧凑而又简短。晚上7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吴德宣布座谈会开始。首都各界代表陆续发言。
最后,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发表即席讲话:“同志们,今天,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周年前夕,我们参加首都工农兵学商代表举行的座谈会。我们向同志们学习,向同志们致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周年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个讲话简短、有力、得体,在当时极为复杂、风谲云诡的政治局面下,也显得无懈可击,堪称完美。
整个讲话不到一分钟,座谈会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