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恬武嬉打一生肖(西晋王朝之错)

西晋之后的百年乱世算是一个非常不堪回首的时期,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战乱当中。在北方少数民族面前,中原王朝居然还没出现什么力挽狂澜的名臣名将,西晋政权就以极快的速度崩溃了。莫非中原地区的英雄都在三国时期被打光,以至于后来无人能打?

西晋立国,大封王爵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攻灭东吴,中国重新归于一统。按正常历史规律,大一统王朝在立国之初,会通过集中权力、打压地方豪强以稳固政权;同时要休养生息、整理土地秩序来稳定社会;最后还要在四方建立稳固的威信,阻止可能的外敌入侵。西晋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几乎在以上每一个方面都开了历史的倒车。这些昏庸的举措不但毁掉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统一秩序,还给周边少数民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比如,西晋王朝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就开始大封诸侯王。他在位期间,一口气封的诸侯王多达27个。更重要的是,封王也就封了,还把军事经济政治大权一并封给了这些诸侯王,这就给日后的动荡埋下祸根。

司马炎此举有防范其他世家大族的意思,毕竟其他世家大族可以拥护他们,就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们。但是,权力的分散造成了地方诸侯王事实上的割据。割据必然会产生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内乱不可避免。

果然,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皇太子司马衷即位。这位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引发了 “八王之乱”。在这场惨烈的内乱中,中原大地的主力部队被消耗殆尽,为了弥补自己的军力不足,造反的诸侯王又主动引北方少数民族的兵马来为自己助战。

很快,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发现,他们恐惧已久的中原军队,已经越来越衰弱不堪。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虽然眼馋中原的富裕,但仍忌惮西晋的军力。

土地兼并,迅速恶化

除了大封同姓诸侯王外,西晋另一个著名的政策就是所谓的“占田制”。“占田制”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在保证世家大族利益基础上,对流民进行安置。

比如,西晋制定了详细政策,规定世家大族的土地面积。据《职官志》记载:太宰、太傅、太保和一品大员,给菜田10顷,田驺10人;二品大员则给菜田8顷,田驺8人;光禄大夫、尚书令等,给菜田6顷,以此类推。同时,在占田制下,西晋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刺激人口在当地生产作业,鼓励农民开垦荒芜土地。这一政策在实施初期还是起到了恢复生产的作用。

然而,政策的副作用很快显现出来,占田制在暂时刺激了经济发展后,犹如癌细胞一样开始在社会中蔓延,最大的问题是,占田制本身就是西晋朝廷跟世家大族妥协的产物,而实际上,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力来束缚世家大族。

不受约束的世家大族往往利用各种方式继续兼并土地,在西晋初年地多人少的时候,问题还不是很明显。随着土地被划分完毕,接下来的土地兼并开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兼并土地往往意味着大量流民的出现,接下来的日子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给西晋王朝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在不停地镇压战争中,本来已被“八王之乱”严重消耗的西晋军队,又被进一步削弱。

在西晋危机四伏之际,北方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当时,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被引入中原参战,这也成了西晋噩梦的开始。

三国时期,为了填补战乱引起的人口缺失、劳动力下降问题,曹魏安置了许多少数民族在边境一带。后来,曹操为了对付蜀汉,更是把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引入关中地区。到了西晋,这些人早已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并有割据之势。

当时,一些西晋的有识之士认为,这些人实力强大后迟早要出事。

可是,无人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三国后人口损失巨大,实在是需要劳动力填补空缺,更何况,还能满足世家大族聚敛财富的需要。既然能创造价值,管他是什么人,统统都可以利用。再加上当时西晋朝野都觉得自己兵力强大,北方少数民族不足为惧。

如此一来,他们开始在西晋的眼皮子底下不断积累实力,在学习中原文明的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有组织,手中的武器也越来越精良。直到后来,包括南匈奴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组织力和凝聚力已经不下于中原王朝,且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此时此刻的北方少数民族大军,已经蜕变成西晋军队难以抵御的劲旅了。他们虎视眈眈,时刻盯着西晋的一举一动,安静地等待合适的机会。

文恬武嬉,自甘堕落

西晋在一片危机中开始了历时十年的“太康盛世”,却也埋下了祸根。在这个只属于世家大族的太平日子里,西晋那些自以为坐稳位子的王公贵族开始了“放飞自我”之路,最为著名的就是世家大族之间的斗富

以“名留史书”的石崇和王恺斗富为例,二人的斗富极为离谱,一个用饴糖洗锅,另一个就用蜡烛烧火;一个用紫纱做步障,一个就用锦做步障;一个搬珊瑚树炫耀,一个就把这个砸碎,再赔好几个珊瑚树……

类似的斗富不仅限于这二位,西晋时期,炫富已蔚然成风,在这股风气之下,能培养出什么废物公子哥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斗富,西晋在人才选拔机制上也有严重问题。整个西晋时期,所有的升官发财之位被各个世家大族牢牢掌握,几乎垄断了全部的向上通道。

以西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例,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所谓“德名俱高”的人物。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人才调查表,在调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再由吏部统一评估后进行分配。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把世家大族统统纳入国家机器中。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在一片奢侈萎靡的生活中,推举上去的“人才”,自然大多是绣花枕头,国家官僚机器逐渐变成了一坨废铁,平时还能平稳运转,到了生死关口,基本筛糠。

西晋王朝在自己的文恬武嬉之下,危机逐渐积累。最终等到“八王之乱”和农民起义后,整个西晋王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此时的世家大族和王公贵族依然毫无警惕地过着逍遥日子,或是忙着吸毒,或是忙着写诗,对真正即将到来的风暴毫无应对之策。

在多种情况的叠加下,历史这架“马车”周围掀起了一场完美风暴,直接导致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外敌入侵打崩。

很快,那些平日看上去不起眼的少数民族看中机会、群起造反,杀入中原大地。从南匈奴制造的永嘉之乱开始,长达数百年的乱世造成了无数人间惨剧。平日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完全没了抵抗的能力。

比如宁平城之战,十几万晋军被匈奴人石勒轻易歼灭,数十位宗室悉数被俘后惨遭杀害。令人心寒的是,在社稷大厦将倾之际,汉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的中华大地,竟已充满了唯利是图、钩心斗角、厚颜无耻的小人。

平日或是高谈阔论,或是放飞自我,或是与世无争的世家大族,不但没有出现文韬武略的名将和谋臣,反而出现了各种不是临阵脱逃就是束手就擒的废物。这些人在动乱年代毫无疑问地成了被血洗的对象。

当过宰辅的王衍,四处钻营,无耻背盟,眼看大事不妙,临阵畏缩辞官逃跑,被羯族首领石勒杀死。死前他曾哀叹——“唉!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


摘自 | 《领导文萃》2022年8月下

稿件来源 |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本文作者 | 郭歆

责任编辑 | 曙祥

微信编辑 | 少时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领导文萃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