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恬武嬉打一生肖(让北宋头痛不已的)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里,中国的发音是“china”,意思是“瓷器”。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闻名于世的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西域和欧洲,西方国家便民“瓷器”来称呼中国。但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中国”的发音并不是“china”,而是“Китай”(契丹)。

说起这个,我们不得不由一个少数民族—契丹说起。“契丹”一词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从北魏道武帝登国三年(389年)起就有了记载。

契丹族是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缔造了200余年的帝国霸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契丹辽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一、

唐朝初年,契丹出现了由八个部落联合组成的部落联盟,实力不断壮大。据《新唐书》记载,契丹有“胜兵四万”。其首领称为可汗。可汗以旗鼓为权力的标志,任期三年,期满重选。

唐朝末年,国力大衰,契丹在这一时机也趁机迅速地发展。公元917年,统一契丹各部的耶律阿保机终于废除“可汗”称号,改用汉制即帝位,号为天皇王,年号“神册”,国号“大契丹”,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国。

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而当时中原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对北方的契丹族无暇顾及,遂使契丹坐大。

与一般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契丹族建立的辽朝,非常倾心汉化,注意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使辽国走上了富强之路。契丹人知道,要想强盛,必须要学习中原王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完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因为随着历史发展,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已经不再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既然在向着封建政权发展,那么完善和发展封建制度,尤其是皇位继承制度就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建立辽朝之前,契丹族跟其他民族一样,实行的也是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选举制,统治者实际上只是契丹各部落的联盟首领。每三年从这些部落的统领中推举一位可汗。

此时的可汗只是契丹族名义上的首脑,控制力实际上非常有限。而在选举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发生内斗问题,不利于契丹族的发展。因此学习中原汉族封建政权的皇位世袭制,就成了当时那些契丹族政治家们的共识。

耶律阿保机一开始也是通过部落选举的方式成为可汗的。在他担任可汗的三年中,契丹族实现了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崛起。但就在这时,三年的任职期限到了。具有雄心壮志的耶律阿保机自然不愿让出汗位,决心改革三年一选的首领选举制。

在身边汉族谋臣的辅助下,耶律阿保机发动了“盐池之变”,除掉了反对他势力,统一了原来分散的契丹八个部落,正式建立了一个封建帝制的政权,世袭制度从此登上辽朝政治舞台。

律阿保机仿照中原政权的模式,确立了皇位世袭继承制,但这种继承方式一下子还不能被广大契丹族民众所接受,因此在辽朝建国初期,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的内斗仍时有发生。

耶律阿保机驾崩后,本来应该由太子耶律倍继位。但他的皇后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改立自己的次子耶律德光为帝。

数年后,耶律德光驾崩,述律平又想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一些不满述律平专政的契丹大臣则一致推选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为帝,双方差点兵戎相见。

耶律阿保机逝世后的几十年间,每次遇到皇位继承之时,辽朝几乎都要经历一次动乱,这也证明契丹族的汉化还需要时间发展。直到辽景宗继位后,大力推行契丹族汉化改革政策研,汉族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终于被辽朝君臣上下所普遍接受。

二、

几乎在契丹人建立辽朝的同时,南边也出现了一个汉族封建政权——北宋。虽然在北宋建立初期,两国多次爆发战争,但在1005年两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了很长时间的一段和平。

在无战可打的情况下,两国围绕着谁是“中国正统政权”这一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契丹人认为自己不属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列,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是正宗的“北朝”。

在和北宋的交往中,也一直坚称自己为北朝,称北宋为南朝,以此来显示双方的对等地位。而北宋北也基本默认契丹人关于“北朝”的称呼,算是默认了契丹的正统地位。

契丹建国之初,汉人韩延徽等人为契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制度,并仿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在国内,则实行“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显示了契丹政治制度以及法律的成熟。

契丹建国后,大量吸收北方汉族读书人出来做官,对在战争中俘虏的汉族儒生中的才能优秀者,也都挑选出来安排官职。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辽朝同样建立了科举制在上京设置国子监和太学,在各州县创办学校,通过普及教育来培养汉族及契丹族的人才,提高契丹人的文化素质。

契丹原本不信佛教,但为了收揽人心,辽朝统治者也学会了借助佛教的力量,维护自己统治手段,以用来消解民族隔阂与儒家价值观中的“夷夏之防”。随着统治者的提倡,佛教也成为辽朝凝聚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一种辅助统治方式,对契丹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契丹人中也兴起了读书潮,不少契丹人也能写出与不亚于汉人的文章,也涌现了不少诗人、文学家、画家等等,留下了不少传世的文集传世。很多契丹统治者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都能文能诗,丝毫不比南边的北宋统治者差。

契丹族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后,加上在军事上对北宋胜多负少,周边其他民族也大多臣服,契丹人更加充满自信,越发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自己所建立的辽朝才是真正的“顺天应人”。

在古代,一个王朝具不具有正统性,关系到这个王朝的统治者能不能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能不能得到天底下所有老百姓的拥护,关系到王朝能不能保持稳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契丹人的辽朝和汉族的北宋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北宋欧阳修在他的《正统论》中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也就是说,一个王朝是否“正统”,要看其皇位来得是否光明正大,且是否实现了统一。

作为北宋的汉族大臣,欧阳修自然不承认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具有正统地位。

他在作《新五代史》时,将契丹列入“四夷附录”一章,使辽朝上下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辽朝“妄加贬斥”,实际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皇位来得并不光明正大,周世宗柴荣对他信任有加,但他却夺取了柴荣天下,妥妥的就是谋朝篡位。

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来得也很蹊跷,“烛光斧影”是他一生躲不过的嫌疑。所以,北宋根本不是正统王朝。双方你来我往,吵了近一百年,也没吵出个所以然来。

三、

拜“澶渊之盟”所赐,宋、辽两国在一百余年中没有爆发过大的战争,虽然嘴仗没有停过,但双方承平日久,都出现了文恬武嬉的现象。

但就在双方乐享太平之际,东北地区却崛起了一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公元1112年,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30多个部落。两年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战争。

公元1125年,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被金人俘虏,辽朝正式灭亡。从此之后,契丹人成了金朝统治下的子民。

金朝统治者按女真的制度,将契丹人编为猛安谋克,以降附的契丹贵族担任猛安长,对其采取迁徙和通婚的政策来削弱、同化契丹人。虽然也有一些契丹的贵族受到重用,但绝大多数契丹人都成了金人的奴隶,被分迁各地互相杂居。这些契丹人从此之后,便逐渐融入了汉、女真等民族。

辽朝灭亡后,统兵在外的辽太祖八世孙耶律大石趁机自立为王,率手下部队从夹山出发,到达北庭都护府。

在这里,耶律大石召集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等十八部,得精兵万余,在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建立起了西辽政权。就这样,跟随着耶律大石的那部分契丹人,就这样迁徙到了中亚地区。

据《西辽史研究》所载,西辽初期,在七河地区的契丹人大概有两万五千帐(户)左右,在可敦城大概有一万(帐)户。西辽政权在中亚共存在了90余年,一度成为中亚的一个强国,国内的契丹人口的规模也一直保持了很高的增长。

西辽政权灭亡后,国内的部分契丹人留居原地完成了伊斯兰化;一部分契丹人又逃到今天的伊朗克尔曼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史称后西辽、西契丹。

这个王朝前后延续了80余年,建立这个王朝的契丹人也渐渐完成了伊斯兰化,并慢慢融入到当地其他民族之中。

金朝建立后,对治下的契丹人横征暴敛,许多契丹人不堪忍受压迫与剥削,曾爆发过几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如辽朝皇室耶律余睹,于公元1132年九月在燕云地区发动武装起义,被金朝统治者镇压后,耶律余睹率领部下逃入鞑靼,虽然他本人不久便被鞑靼人杀死,但他手下的大批契丹人也得以离开金国,成为鞑靼或者西夏治下的子民。

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发动反金起义失败后,耶律留哥率领一部分部下投奔了成吉思汗,另外一部分契丹人则涌入了高丽国。

耶律留哥手下的那部分契丹人,后来大都渐渐深化成为蒙古族的一员,而涌入高丽国的契丹人,则在数代之后,成了正式的朝鲜族。

蒙古崛起后,不少受尽女真人压迫的契丹人都纷纷投奔蒙古,以摆脱女真人的奴役。蒙古统治者为了瓦解金朝的势力,也对这些契丹人采取拉拢的态度,不但恢复他们被金朝取消的耶律和萧等姓氏,对契丹人中的优秀人才也能进行重用,从而形成了耶律、萧、移刺、石抹四姓在蒙元时期并存的现象。

四、

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加快契丹人了与其他民族的同化、融合过程,将生活在汉人聚居区域的契丹人视为汉族,其政治地位也与汉族相当,是元朝四个等级中最低的“南人”。

《元史》上便记载说 :“至元二十一年八月,定拟军官格例,……女直、契丹同汉人。”

许多契丹人也在这一时期迁徙到黄河流域或者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契丹人大迁徙。

这些迁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由于与汉族的联系和接触日益密切,逐渐融合进了汉人群体之中。不少契丹人改姓汉姓,尤以刘、王、李、郑等姓氏为多。

石抹是契丹一个大姓,在明清时叫做舒穆禄氏,清末简称为舒氏。著名作家老舍便是满族人,姓舒穆禄氏。虽然大家都公认老舍是满族人,但是从姓氏来往上溯源的话,老舍极有可能祖上就是契丹人,他便是契丹人的后代。

在史学界有种说法,认为汉人中姓的大多都是契丹人的后裔。这些人其实都姓“萧”,而“萧”是契丹的大姓,这些契丹人来到汉人地区生活后,就将“萧”改成了“肖”,正如很多姓“耶律”的契丹人将自己的姓改成“刘”姓一样。

不管改什么姓,到了今天,他们都是汉族的一员,和所有其他姓氏一样,都是真正的汉族人。

还有一部分契丹人,参加了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大军。在战争结束后,因种种原因,这些契丹人没有返回故乡,而是留在了中亚、西亚或者欧洲大陆。这些契丹人在后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了当地各个民族。

自蒙元时期契丹族淡出历史舞台后,人们便从未放弃过对它的究探寻。有学者研究认为,今天生活在东北的达斡尔族,也是契丹人的后裔。

比较一下双方的生产、生活、婚姻、宗教信仰、语系、丧葬等文化,两个民族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这至少可以表明,达斡尔人就算不是契丹人,也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一个民族。

今天的云南保山、施甸一带,也有十余万以阿、莽、蒋等为姓的人,自称是契丹人的后裔。这些人称自己为“本人”,认为自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代。

专家们在他们居住的昌宁地区发现过一块《阿公碑文原序》的石碑,上面刻着:“宋末时,保机后裔四散奔走,移居滇西顺宁而觅其食”等字样。

这些“本人”说的语言叫做“本话”,其中一些字的发音与蒙古语族语言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很相似,说明"本人"虽然不一定就是耶律阿保机的嫡亲子孙,但大概率是契丹人的后代。

“本话”很可能是契丹人来到云南后,他们说的契丹话与当地土著的“濮语”相融合,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

通过DNA检测技术,研究人员曾从出土的契丹人墓葬中提取过DNA,与云南的“本人”和东北达斡尔人的DNA进行过比对。研究证明:契丹族和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属契丹人的后裔。

五、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俄罗斯和许多东欧国家为什么用“契丹”来称呼中国的问题。在辽国灭亡之际,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帝国,当时中亚强国塞尔柱帝国多次与其他国家组成联军与西辽作战,都被耶律大石打得大败,从此西辽成为雄踞中亚的超级大国,连俄罗斯也处在西辽的势力影响力下。

当时的中亚人和俄罗斯人不知道中原大地上的宋朝,所以认为这些契丹人就是中国人,因此以“契丹”来称呼中国。

虽然契丹人作为一个民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俄罗斯人以“契丹”来代指中国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很多人不熟悉这个西辽政权,但在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它的影响力挺大的。西辽扩张时,当时中亚地区的伊斯兰霸主桑贾尔要求耶律大石皈依伊斯兰教,被耶律大石拒绝后,双方在公元1141年在卡特万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

西辽大败伊斯兰军,塞尔柱帝国从此退出河中地区。之后不久,桑贾尔郁郁而终,他的塞尔柱帝国也随着他的去世而湮灭。

卡特万战役期间,恰逢西方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欧洲人听闻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支神秘军队大破塞尔柱帝国大军,竟然将耶律大石化身成了当时欧洲流行的东方传说“祭司王约翰”(Prester John)。

契丹族也曾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过自己辉煌璀璨的民族。有人说,契丹人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名声最好的胡族。他们的汉化水平很高,可以和北宋的汉人比拼诗词歌赋,而且不落下风。水平不亚于宋人。

自辽亡后,契丹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这几次迁徙活动对契丹族的影响深远,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现今契丹族名的消亡。现在回过头来看,契丹族做为一个民族虽已消逝,但其影响犹存,且后世永记。

参考资料:

秦欣欣:《辽亡后契丹人的迁徙》

刘喜民、刘浩然:《揭秘契丹辽王朝:契丹殇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版)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青山读文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