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2020年是哪一天(说说生活中常用的历法)
历法,是人们对地球和太阳系这个宇宙时空的探索出的规律总结。
历法的起源
在古人眼中,太阳和月球是天上最明亮的存在,运行最规律的的两个天体。在发现了太阳和月球的运转规律中,人们有了日期和时间的观念。
阳历以地球的自转与绕太阳公转为原则的。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缓慢移动,形成昼夜长短的消长,以及季节的循环。古人长期观察,根据这种周期性现象,在时间上进行了区分,产生了“年”的概念。这种以太阳转行规律为原则的历法,因为太阳出现在白天,阴阳属性为阳,故而称为太阳历,即阳历。
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而制定的历法。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以及太阳照射月球角度的变化为原则。古人观察到一次完整的月相变化即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5天。又因为月亮出现在夜晚,阴阳属性为阴,故而成为太阴历,或阴历。
阴阳历为了兼顾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使月相能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协调,它融合了阴历和阳历,即是阴阳历。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历法,都属于这三种之一。
现今的部分国人分不清何为公历,农历,干支历?
请看下面的介绍
1.公历(即阳历)的由来
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即为公历。究其根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此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是,一年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经过4年就相差一天。如果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又译朱利乌斯·凯撒)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凯撒主持编制的历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法对比埃及太阳历中每年少了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便进行了调整: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置1个闰年。单月每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
恺撒死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为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两个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在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在君士坦丁的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一直到了公元6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传说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设成起点,即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因此又称公元历,简称公历。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因为此历法在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国人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2.属于阴历的伊斯兰教历
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历(又名“希吉来历”,中国旧称“回历”。它是一种纯粹的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公转时间为原则。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作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少11天左右。
请看下列两个日期:回历的元年元旦,就是穆罕默德进入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回历元旦比阳历元旦要晚六个半月。
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的朋友知道,这两个节每年的时间点变化有些大,可能出现在12月中的任何一个月。比如今年的肉孜节在5月3日;2023年肉孜节在4月21日;2002年的肉孜节在12月6日。
3.农历的由来
农历是一种阴阳混合历法,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中国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汤若望主导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现代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也来自于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与上古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的传统“二十四节气”确定方法不同。“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时间不均等,称为“定气法”。而在定气法之前还有一段时期采用“平气法”,平气法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24等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r”(平均时间法)在精确度上有所提高。明清易代后,官方将还没来得及通行的《时宪历》删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颁行。
4.隐形的干支历法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法历史悠久、深奥莫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十天干即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即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历的纪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年分界线,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纪年的该组干支可称为 年柱。比如:2023年,数字3为天干癸,明年为卯兔年,组合成干支即为癸卯年。2020年称为庚子年。
干支历是中华文明的根,它源于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至今仍在延用。干支历将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15天多,每一个节气呈现3种气候特征,每一候为5天多点,故有一气三候之说。将一年的气候变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5.中国年节的时代变迁
民国以前,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干支历岁首,叫春节(立春节)。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是一个重大节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就是在这一年,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从西方引进西历,使用公元纪年法。为此,经会议讨论决定,把农历新年改称为“春节”,把西历新年叫做“元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会议上,决定也采用公元纪年法,并正式命名农历新年为“春节”,西历新年为“元旦”,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