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是什么生肖(虎年说虎)
虎年说虎——之一
原创 晓光说天下 2022-04-04 18:07
虎年说虎——之一
虎,也许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其体型健硕、皮毛绮丽、气势威猛、力大无穷,一身斑斓的毛皮令人喜爱,啸傲山林的威风凛凛令人敬畏,被视为勇猛威严的象征,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崇拜,称之为“老虎”、“山君”、“山大王”,尊为百兽之首,不仅视之为山林之灵兽,也视为农耕的守护神。《礼记》云: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说文解字》曰:虎,山兽之君。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配属地支的“寅”。寅字的篆书写法就颇有虎头正面之相:虎视眈眈、不怒自威,意喻阳气上升,象征生机勃勃,为大吉大利之兆。由于老虎的勇猛和力量,人们又赋予它英武、伟岸、强权、强力、吉祥、辟邪的意象,创造出很多以虎入成语的褒义词:生龙活虎、虎踞龙盘、虎虎生威、虎虎生辉、虎背熊腰、气吞山河如虎……由此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虎文化”。
唐代诗人李咸《猛虎行》以虎喻人言志: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怯敌辱其斑,虚言负其恩。
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但老虎作为食肉动物的暴烈本能又令人闻之生惧、望而生畏。孔子云:苛政猛于虎。"邑旧多虎患,虎多之年岁必凶,名曰虎荒。"《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重”。法雄出任南郡太守后,主张“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令属下“不得妄捕山林”,由是“虎害稍息,人以获安”。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很多以虎入之成语为贬义:为虎作伥、养虎遗患、虎狼之心、三人市虎、狐假虎威……。
宋代的欧阳修有诗曰:
猛虎白日行,心闲貌洋洋。当路择人肉,罴熊不形相。
成语里的:如虎生翼、如虎添翼,意思是一样的,形容威猛的老虎像飞禽那样获得了飞速迅捷的能力,更加势不可挡。那么这个成语大约出自历史上何时呢?从古代文献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类似的词语。据《山海经》:守护黄帝园林的大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逸周书》的记载:周武王因噩梦而惊醒后,问卜于周公。周公解梦云:噩梦使你清醒,告诫要敬天命,应天时,循大道,鉴往事,不妄为。妄为犹如虎之添翼,可飞速入城而食人。《韩非子-难势》亦云: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由此看来,这个成语最初用于贬义。
而转为褒义则可见三国时期的文献。诸葛亮《将苑-兵权》曰: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徐庶谓曹操: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但看《醒世姻缘传》的用法:“那龙氏也因没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个女儿教导,教得个女儿如虎添翼一般,哪里听薛夫人的劝解?”似乎又是有褒有贬、褒贬皆可了。这也许反映了人们对老虎敬畏交加的心理吧。
一、中州古已闻虎啸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自然界动物界的认识逐渐深化,形成“四象”的说法。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五纪》即有“东维龙,南维鸟,西维虎,北维蛇”之说,以四种动物为四象,对应四方、四季和四种颜色。其中老虎对应西方、秋季、白色、金。《国语-晋语》提到:西方之神叫作“蓐收”,人面、虎爪、白毛,执钺,在上天掌管刑罚。所以人间掌刑事的司寇为秋官。《山海经-西山经》曰:蓐收,又名“神红光”,居住在泑山之上,人面虎爪,左耳挂蛇,前爪执钺。《海外西经》对蓐收的描写也差不多,只是说蓐收的坐骑为两条龙。《左传》认为:少昊即为西方之神,其四个后代之一的“该”为蓐收之神,是少昊的助手。
春秋时期诸国之中有一个“虢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就是成语“假道灭虢”说的那个。“虢”,在甲骨文里从虎从戈,意为执戈猎虎。后世写成“虢”以后,意为徒手搏虎。“虢国”系周文王之弟所建,在春秋初期国力还算强盛,对外作战屡战屡胜,甚至成为晋文公之前的晋国也吃过败仗。以“虢”为国名,似可说明当地常有老虎出没,人们常与老虎搏斗,有尚武崇武的传统和习俗。不过,所谓“好战必亡”,最后“虢国”还是由于穷兵黩武而亡。据说天帝看到虢人倒行逆施,就派虎神蓐收前往宣告虢国的灭亡。
《国语-晋语》讲了一个故事:虢国之君虢公梦见宗庙西侧屋檐下,有一个大神,白毛虎爪、手执斧钺。虢公吓得魂飞魄散而欲逃之。只听大神说道:不要走,听我说,天帝命我告知你,要让晋国进入虢国之门。虢公哪敢回嘴只顾跪下叩头。梦醒之后,虢公让史官史嚚占卜梦之吉凶。史嚚说:你所描述的应该就是西方之神蓐收,在上天掌管刑罚并传达天帝旨意。看来是天帝要派蓐收来结束虢国之命运了。虢公闻之大怒,将史嚚关押起来,令国人庆贺自己做了一个吉兆之梦。
因为他认为大神让晋国进入虢国之门,那不就是虢并吞晋嘛。大夫舟之侨听说后,对族人说:国君没有正确理解天神之意,反而让国人祝贺,其骄奢淫欲只会变本加厉啊,这怎么能避灾祛祸呢?我不忍眼见国破家亡,于是带领族人投奔了晋国。六年之后,晋国出兵“假道灭虢”,虢国亡。
著名诗人屈原也许是出自以虎作为图腾崇拜的家族吧。因为他的名篇《离骚》开门见山即自豪地宣告: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我乃远古帝王高阳氏之苗裔,父亲叫做伯庸。由于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父亲据此占卦赐屈原以美名“正则”、字“灵均”。
东汉王充《论衡》引用《山海经》说:海上有仙山名为“度朔山”,山上有桃树,枝干盘曲延伸达三千里,其东北方有门供众鬼出入,由神荼、郁垒两位神仙把守,一旦发现为非作歹之恶鬼,即以苇绳捆之送去饲虎。黄帝因此立制每年定期驱鬼,千家万户都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苇绳以防鬼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用老虎做守护神的并非罕见。如:昆仑山守护神“身大类虎而九首”,黄帝下都的守护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黄帝园圃的守护神“虎文而鸟翼”……成语“如虎添翼”也许就是由此而来的?
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用《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两部古籍所言几无二致,所以中国民间以老虎作为守护神古已有之。
北宋年间,也曾有过严重的虎患。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遣使诸州捕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果、阆、蓬、集诸州虎为患,遣殿值张延钧捕之,获百兽。俄而,七盘县虎伤人。延钧又杀七虎以为献。”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桂州虎伤人。诏遣使捕之”。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为应付严重的虎患,朝廷还诏令全国捕虎,并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奖惩办法。使得捕虎的行为法律化制度化。
至于《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妇幼皆知。在中原地区的阳谷县都有老虎出没伤人,可见当时老虎分布活动之广。不过,尽管人们口口相传老虎吃人,其实真见过老虎吃人的人恐怕也是凤毛麟角。反倒是人类为取得虎皮、虎骨、虎肉而杀老虎的事不一而足。尤其是用虎骨泡酒,据说可以强筋壮骨,专治跌打损伤。
正是人类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导致老虎数量不断减少,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种群生活与繁衍,从而成为了珍惜动物。直到世界各国纷纷立法,老虎以及众多濒危动物被列入珍稀保护对象,严惩偷猎者,才制止了人类对老虎的捕杀。
古时候,威风威猛的百兽之王老虎,也常用于象征军人的的勇敢刚猛威武雄壮,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虎词”:大帅之帐为虎帐、威猛将领为虎将、敢战之师为虎旅、勇武之臣虎臣、坚毅之卒为虎士、宫殿卫士为虎贲虎卫,双目如炬为虎视、身材健壮为虎躯、不怒自威为虎踞、踏地有声为虎步、往来带风为虎行、勇猛善战为虎狼之师、进士及第称为登“龙虎榜”……
并且作为权力的象征和表现,刻在用于调兵遣将的兵符之上,是为“虎符”。此外,老虎的威猛也被用作法律的权威和严厉。最为人知的就是被称为“老虎凳”的刑具。而开封府包拯的虎头铡更是让贪官污吏闻风丧胆。
而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则喜好蓄养虎豹等大型动物,从汉代到唐代,皇帝的大内禁苑里镀层蓄养虎豹等珍禽异兽。北宋时期更有了专门的大规模的动物园——玉津园,老虎等很多动物被饲养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明代武宗好养动物,正德二年(1507年),他在皇城的西北角建筑虎城以饲养虎豹狮象等大型动物,并给百兽以俸禄,老虎享受大将军的待遇。“令居庸关太监李嵩等擒致虎豹生者”,蓄养于西苑。
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余往年初应京兆试,暇日同戚畹郭小侯游西苑。见豢笼诸禽颇珍异,足为耳目玩。至若虎豹之属勿虑数十,俱贮槛中。”沈书还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夜间,万历皇帝睡梦中忽觉有老虎噬咬自己的左脚,猛然惊醒后即感觉脚疼。怀疑是虎城中的老虎作祟,遂下令虎城之司停止喂食养护。虎城随之而废弃。
清末,朝廷在京城西直门外兴建了“万牲园”。1907年6月,大臣端方从德国购买了狮、虎、袋鼠、羚羊等动物一百来只蓄养园中,7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于是在京城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观赏动物热潮”,即所谓“游人争看万牲园”。当时的《时事新报》刊载了图画新闻《万牲园》,其中一幅画面即为游人三五成群,围观老虎等动物。
1930年代,欧洲兴起“野生动物园”,标榜动物有“近乎天然化的自由”。这些公园远离闹市,地域宽阔、林木丰茂,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游人躲在铁笼子一样的汽车里观赏外面自由活动的野兽。如今的中国,已经有30多家大型野生动物园。
微信公众号:晓光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