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视频下载(傅佩荣)

生命走到一个阶段,容易走旧了。

走旧了就要从头开始,回到出发点,建立新的生命周期。


1 建立我的周期

什么是生命周期?

社会的安排,原就呈现一种周期现象。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

小学六年是个周期,接着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再到大学四年,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周期。

大学一年级是“新鲜人”,到了大四,就被叫作“元老”(Senior);

明明是元老,踏进社会又变成“社会新鲜人”,从头开始。

接着,“社会新鲜人”要当到什么时候?

难道要到退休、到死为止吗?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们要设法自己建立生命周期。


2 退出与复返

年轻人进入社会,不妨以五年为期,给自己设定一个五年之内要达到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根据自己情况设定,目的在促进自己在知、情、意方面有所成长。

五年到了,则要设法退出。

退出并非辞职不干,不然岂不制造社会问题?

所谓“退出”,是要找一段时间,与自己以往的处境拉开距离,譬如去参加一次训练营,去进行一次远足,去接触一个新领域,等等。

这样才能反省自觉,再度设计自己的人生。

退出之后再复返,再回来时,就有新的精神、新的力量。

3 别在平面上打转

有一个词本来不错,但是现在被用得泛滥了,就是“充电”

某些明星常常宣称他要去美国“充电”。他们去充什么电,我们不知道;但是充电不一定要离开本土。

我们要自觉地让生命有个新的结构,只有在生命有了结构之后,才可能让生命定期提升。

如果没有这个结构,生命就会变成平面的。

社会新鲜人做了几年,即使换工作,也是在平面上打转,换来换去,自己的心情、能力还是差不多。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五年之内学好一项本领;

下一个五年,再向另一项能力、另一个领域,进而向更高的层次去努力。

这样,生命的成长才是立体的,才能获得不断提升。


4 最后一个留给哲学

当然,如果要我建议,最后一个目标就留给哲学吧!

一个人一生当中,若始终无缘接触哲学,是很可惜的。

当然,越早学会越好。学哲学并非容易的事,每个人依自己情况而行,不必强求。

四十岁以后的人,可以参考一个办法,就是借助宗教信仰。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困惑: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为什么还是经常感到迷茫?还有谁能教我?

有人告诉我,他去教堂听到神父或牧师讲道,觉得可以接受。

也有人说,他喜欢不定期去寺庙里做禅七。

为什么?

因为神父和牧师所讲的道理从《圣经》来,《圣经》代表经典;

同样,《佛经》蕴含智慧,听师父讲经,是自己继续在受教育。

5 人生成长的殿堂

在那一刻,教堂、庙宇,就成了人生的教室。

我在耶鲁大学读书时,最大的感触之一,是他们的教室像教堂一样。

教室的每个墙角都有雕刻装饰;

教师的讲台和牧师的讲道台一样,位置特别高,教授站在上面既有威严又有成就感。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工夫去做这些呢?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代代求知者接受心灵洗礼的地方。

他们在求知时,所听、所看、所闻、所触的,都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包括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

这也让我想到了《论语》中的一段:

有人问子贡:“你的老师已过世很久了,为什么你还老是说他好呢?你应该已经超过你的老师了。”

子贡说:“我的墙只到肩膀,可以看到里面有什么装潢、布置。我老师的墙有好几丈高,你不得其门而入,就不见其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子贡对孔子的比喻真是恰当,他推崇老师的学问,像宫殿一般华美。

在如此华美、高贵的殿堂中求学,内心自然受到震撼与洗礼,怎能不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傅佩荣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