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名称(约死群)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四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却约在同一个时间来到同一个地方集体跳崖自杀,而且选择的是先喝药再跳崖的这种“约死双保险”方式。

日子被他们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切足以证明他们一心想要寻求死亡,就像有某种魔幻的执念。

如此诡异的事情,在震惊世人的同时,背后也引发了一连串的疑问。

他们为什么要自杀?是约好的集体行为,还是有人在教唆?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毒药?网传的那些隐蔽而又让人感到不安的约死群真的存在吗?

天门山一跃,掀起种种谜团

在2023年4月4号下午的1点50分左右,在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景区,山顶西线有个玻璃栈道,在距出口十米左右的一个位置,四名来自不同省份的年轻游客突然翻越围栏跳崖。

三名男子纵身一跃,瞬间消失在空中,而一名女子虽然被保安及时制止,但她似乎抱了必死的决心,在跳崖前服下了毒药,紧急被送到医院之后抢救无效死亡。

他们还留下了四封遗书,遗书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大致就是这是他们自己赴死,与任何人无关。遗书上还分别有四人的亲笔签名。

随即,天门山景区调取了检票系统当中的实名信息,紧接着各路记者也采访到这四个跳崖者周边的联系人,很快确定了四名死者的身份。

三名跳崖的男子分别来自于福建,河北和河南,他们最大的33岁,最小的23岁,而那名服毒的女子来自于四川省,也不过23岁。

从这些简单的信息能看出,他们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第二,他们都是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

但是他们可以说是来自天南地北、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为什么他们的行动却出奇的一致,而且遗书的内容几乎也一模一样呢?

随着各路记者的深入调查,后续的信息越来越多,事情的脉络和经过逐渐浮出水面。

四个当代农村的年轻人,他们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带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憧憬,他们背上行囊,在村口坐上了去市里的车。

就像很多人的青春一样,初始的打怪装备可能只是一只行李箱。来到大城市以后,遇到的人和事和自小生活的环境相差甚远,有喜悦也有苦闷。

社会的复杂、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变故,一件件现实的事情接踵而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感到疲惫和沮丧。

不同的人经历的生活毒打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一样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穷。所以四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年轻人,借助网络,在一个群里认识了。

这个群里的人都是生活极其不容易,或者是认为自己很不容易的人,他们持续不间断的各自吐槽着负面情绪和生活的挫折。

一句两句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负能量场,压抑、埋怨、谩骂、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开始表达出来。

这在一开始会让他们获得短暂的情绪共振,他们开始从大群里面剥离出来,形成一个四人的小群,然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

当他们开始策划并追求自己的超脱和重新开始时,他们便商量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自己更快速、准确地从这个世界“下线”。

经过反复的对比,他们选择了喝药加跳崖这样双重保险的方式。最终在清明节前一天,选择在天门山一起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网络隐蔽下的约死群

于是许多人猜测,网络上真的存在一些约死群,怂恿煽动别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打开一个常用的社交软件,在搜索框内输入“约死群”等字样,搜不出任何的结果,但如果换成“焦虑、自闭、抑郁”等字眼,就会搜出大一堆个人与群组,进群就在一秒间。

这种群往往比较隐蔽,进群前有管理员的审核,进群后则要自述想要轻生的原因,而这便是他们介绍自己的打招呼方式。

群管理每天都会发布任务,群成员需要完成并发出照片为证,否则便会被被踢出群聊。发布任务大多都是夹破自己的手指,割腕等。

而且任务会难度会随着入群时长变难,从一开始简单的自残行为,慢慢上升到策划、引导自杀活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直接将你送上“极乐之巅”。

这种游戏就跟病毒一样,让人好奇,忍不住触碰,但若是一旦触碰,便再也没有回头路。

大部分的约死群成员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还在读书的青少年,有的是刚步入社会的成年人。

群内有无知者,有贫困者,有感情受挫者,有绝症患者,也有背负着很多债务的人。

群内绝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有过犹豫,生与死的诱惑同时存在。他们就像一根沉沦的羽毛,拉他一把,他就获得重生;往下一推,那就是万丈深渊。

无一例外,他们都在这个群中宣泄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整个群充斥着焦虑、抑郁、痛苦的负面情绪。

如果只是简单的发泄情绪,大部分还是可以理解。

但有些群里面俨然到了一种失控的地步,这些群里对生活不满的情绪已经宣泄的很少了,每天更多的是关于“下线”、“重开”和“走”的讨论。

比如计划什么时候走、怎么走、计划到了哪一步,各种自残的图片和视频,各种药物的购买渠道和方法,以及很多诡异的自杀教程漫天飞舞。

甚至都细化到了药物的配比以及低位自缢教程。所有的教程都是为了提高“下线”的成功率,群里时不时都有人在“重开”进行时。

正常的聊天容易被封,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暗号,比如跳楼叫“蹦极”,跳崖叫“荡秋千”,烧炭叫“烧烤”,溺水则是“潜水”,正常人眼中积极健康的方式在这里成为他们自杀的方法。

这些人大都有想死的念头,但大多数又对自己下不去手,为了减少自己的恐惧,于是想找一个赴死的同伴,以增强自己赴死的勇气。

只要有人害怕孤独地离开,他只需在群里喊上一句,便有人欣然赴约,一起结束生命。

当你试图去劝阻的时候,对方最初还会回复几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更悲哀的是,当你试图劝说的时候,居然会被人踢出群去,整个群里不允许出现阳光、积极的任何能量。

所以更可怕的是,群里其实潜藏着一些看不见的人,他们正在做着谋财害命的事情。比如散布自杀教程、私聊卖药、刻意劝死,甚至会形成一个劝死组织。

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自称“兽医”的人,说手上有很多现货可以给动物做安乐死,以兽用毒物的包装进行售卖。

如果售卖药品的这条路行不通,他们还会利用药物的禁忌成分劝人自杀,比如头孢配酒。

正是因为这些约死群的存在,就像给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孩子们临门一脚,在他们撕裂伤口上火上浇油。

一旦有人成功自杀,头像就会变成灰色。

企图自杀的人,每天都是群里的活跃分子,他们抛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施这样那样的计划,企图约上几个人,一同赴死。

本来在生死面前犹豫不决的年轻人,或许可能不想去死,但是由于从众心理,在别人的教唆怂恿下,带一带“节奏”,他们也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一旦成功赴死,他们的生命就如同他们的头像,永久沉沦。

最让人痛心的便是看到前几天还在活跃的头像化为恐怖的灰色,再无消息发出。

茫茫人海,出路在何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杀现象频繁发生,甚至蔓延到了网络结伴寻死呢?

首先是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

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他们的薪资增长能力赶不上他们的消费欲望。此外,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也成了他们的负担。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人“穷则思变”,他们积极寻找办法,提升自我能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换取更好的生活。

另一部分年轻人由于自身抗压能力较弱,加上没有得到家人朋友的重视,负面情绪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与缓解,于是走上了结束生命的不归路途。

其次是家人给予的压力和关切的疏忽。约死群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话,一些青少年一谈起他们的父母,便充满了怨恨与恐惧。

有一位约死群成员曾坦言,他的父母经常让他考取班级第一,在考取班级第一后又要求他考年级第一,还要自己与其他学校的年级第一相比较。

他觉得父母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考高分的机器,并没有给他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让他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面前感到无法喘息,于是走上了轻生的念头。

还有一部分人一开始只是有一点消极的情绪,但是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加入了网络上的约死群,在每天负面情绪的打击之下,他们也很快沦陷,动了想要自杀的念头。

但是他们的表面看起来还是如往常一样乐观开朗,甚至还会领养小动物、救助残障人士、参加爱心活动。

他们的朋友们如果不仔细观察,在日常交往中根本不会发现他们心中早已埋下了自杀的种子。

即使许多真心话是靠开玩笑的方式说出来,朋友也会觉得他是在玩闹而已,绝不相信自己面前这个嘻嘻哈哈的人会选择自杀。

还有便是外界的影响。

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是一个有自杀文化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最早开始,自杀是追求武士道精神的“切腹”,代表着忠于日本的天皇。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空前增大,此时的“切腹”已经不是早期的奴化行为,而且追求自我解放的极端行为。

最著名的自杀案件是日本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在其好友三岛由纪夫死亡17个月后,于1972年开煤气自杀。

知名人士的自杀及“自杀森林”的报道等社会新闻使得日本“自杀模仿”的人数增加。

日本有很多文学及影视作品同样也以集体自杀为主题。

有的在研讨集体性自杀的深层社会原因,也有“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死亡是人生最美的瞬间”等煽动自杀的片段。

最后便是最隐蔽的一个因素:社交媒体的传播。

有澳大利亚学者进行了媒体影响下的单点式自杀及自杀集群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在自杀集群的“传染”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社交媒体的传播促进了自杀行为的发生。

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有很多自杀的群组或者自杀的直播,更有甚者,会建立像约死群这样的自杀组织,引诱和煽动别人自杀。

这些群有着非常隐蔽的外包装,他们以“互助群”命名,或者起一些外表没有任何异常的群名称,并且将各种自杀方式包装上一个健康的代名词,使人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

这种引诱自杀的组织,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就是传播性和感染性。这种网络群组的传播没有任何的条件和费用,随手一个添加便可以邀请新成员。

有很多青少年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进入群组,一旦进入,在每天负面情绪的狂轰乱炸之下,正常人都会变得压抑和抑郁。如果是带着负面情绪进群的人,更容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社会的压力、亲人的疏忽、社交媒体的影响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使约死群这种社会毒瘤暗中繁衍,不断有人加入,不断有人草率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警惕约死群,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

社会要重视对年轻人心理压力的疏导,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积极的解决人生困难的方法,防止他们产生轻生的念头。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枕上史书v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