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加长版)
北京时间7月26日为中伏。“加长版”的中伏即将临门,大家准备好迎接“桑拿天”了吗?
“夏有三伏,热在中伏”,大暑节气大部分时段与中伏重叠,使一年迎来了集中酷热之时,地表热量吸收多却散发少,随着热量逐渐积累,高温、高湿的天气就像“蒸桑拿”一样,上蒸下煮的天气一天比一天闷热。
对于庄稼汉来说,中伏不仅是热的问题,或许更关注的是中伏天里是晴还是雨,因为它们决定着粮食产量。
那么,2022年何时进入中伏?中伏共有多少天?中伏期间是天晴高温好还是阴雨天气好?
一、中伏是怎样推算的?
古人将10天干与12地支,双方各取一个字,按照一定排列组合方式,形成从“甲子”开始到“癸亥”为止的60个甲子,并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用来纪日、纪时、人事等。古人将其取名为“干支纪历法”。
将干支纪历法用来纪日,一个甲子就代表60天,其中包含了6个庚日,依次为: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相邻两个庚日间隔10天。
按照干支纪历规定:夏至三庚入初伏,夏日四庚入中伏,立秋一庚入末伏,初伏和末伏均为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里的“庚”是10天干之一,几庚即为第几个“庚日”,比如,三庚就是第三个庚日。
由于初伏和末伏中间的时间为中伏,只有中伏的天数存在变数,即有些年份为10天,有些年份为20天。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是因为进入中伏后第10天不是立秋日,再加10天中的某一天才到立秋,这样才能确定末伏的时间。
根据干支纪历法,今年夏至为乙巳日,其后第四个庚日为庚辰日,期间经历35天。同时,今年夏至的阳历时间为6月21日。由此推算,2022年7月26日进入中伏。今年中伏后第10天即为8月5日,而要到8月7日才立秋,因此,今年中伏需要再加10天。
就是说,2022年的中伏共历时20天,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14日才结束。所以,有人说2022年中伏是“加长版”的中伏。其实,“加长版”中伏是主流。因为从近10年的统计情况看,除2012年、2014年的中伏只有10天以外,其余年份均为20天。
中伏期间,我国上空被副热带高压牢牢“锁死”,盛行的下沉气流促使地表热量不断积累,让大部分地方除了炎热还是炎热,为此,不少人期盼中伏天里多些下雨天才好。
但对庄稼生长发育而言,中伏多雨并非好事!
二、“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
“上蒸下煮”的中伏天,大部分人或许对其十分讨厌,但对庄稼作物来说却是一年里不可多得的窗口期,因为中伏时期正值我国一季稻拔节到抽穗、春玉米拔节到乳熟、春小麦抽穗到乳熟的生长阶段,此时高温、强日照是保证它们正常扬花、灌浆、乳熟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粮食丰产的关键。
如果中伏期间持续阴雨、气温较低,庄稼的生长积温就难以保障,容易错过庄稼灌浆乳熟的最佳机会,会造成庄稼籽粒不饱满、空壳率较高,进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农谚“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就是说如果中伏天持续降水,必然会导致气温回落、日照减少。此时阴雨天气,不利于庄稼灌浆乳熟,尤其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这无异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引起饥荒,即便是“寡妇”也只能逃难、再找嫁人,以解决肚子吃饭问题。
因此,“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中伏雨不歇,盛夏要穿棉”等农谚表明,中伏期间宜晴高温,不宜出现持续阴雨的天气,不然就会影响庄稼收成。
三、“中伏大暑后,五谷或少收”
由于中伏期间正值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既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高温,也需要足够多的水分,以促进庄稼正常灌浆、乳熟。
古人认为,如果中伏出现在大暑节气后,意味着酷热天气的持续时间会延长,这就容易出现伏旱情况,庄稼会因缺水而干枯。
同时,还意味着立秋节令会提前到来,而早立秋即为天气早转凉,庄稼籽粒膨大的温度窗口期变窄,如果期间再遇到持续的阴雨天气,生长积温就更加难以保障,粮食就有可能歉收。
因此,老辈人总结了“中伏大暑后,五谷或少收”的农谚,就是说如果某年的中伏出现在大暑后,预兆粮食可能会歉收,提醒农户们要提前采取有关措施,以促进地里的庄稼早灌浆、早乳熟,不宜等待其自然成熟,否则就可能会耽误粮食的收成。
2022年大暑日为7月23日,而7月26日才入中伏。按照农谚的说法,今年刚好符合“中伏大暑后”,预兆粮食有可能歉收,需要农户们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当然,不管怎么说,都希望接下来依然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