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阳历还是阴历(为什么农历不是阴历)
农历新年是中国人传统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提起农历年,相信不少人在孩提时,都会向父母长辈询问农历与日常生活所用的公历有向区别。长辈一般都会说,古时的中国人主要以务农为生,而农历以月亮轨迹编订历法,就是为了方便农夫耕种。
然而,我们今日时常听到的讲法其实有着妙微的概念偏差,农历、月亮、农耕三者的关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壹
农历并不等于阴历
口耳相传的讲法中,最有错误的莫非将农历误会为阴历。现在我们一般通称农历为阴历,一般人都认为就是月亮历,即便在英语中也称为“月亮的历法”。
的确,农历与月亮运行有密切关系,当中“月”便以观察月亮圆缺而成。初一(朔日)是月亮无光、而十五(望日)则是月亮圆满之时。
农历最早可追溯至夏代的夏历,由于经历了数千年月亮运行轨迹有细微的改变,朔望日未必完全与天体运行能完整匹配。由于月亮运行周期平均约为29.5日,故此农历月份便交错地有29日和30日。
虽然农历的确保留了很多月亮历的元素,但这只是其中一面。世界上仅存的纯月亮历伊斯兰历,一年只有354天,相当于29.5天乘以12。由于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少了约11天,因此伊斯兰历每年比起公历都会快上11天:例如今年伊斯兰历的新年(1月1日)在公历的某日,10年后便会在公历上提早约110天。这也是伊斯兰的斋戒月为何对应公历没有固定时期。
另一边,农历新年却每年都是出现在公历的1月与2月之间。从这点我们已可得知农历绝对并不是一套纯月亮历。事实上,中国人传统所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贰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早于宋代推行的《统天历》(后再经元代《授时历》改良),已得出一个月为29.530593天,一年为365.2425天,几乎与今日的计算相差无几,比西方公历早四个世纪以上。 “年”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只通过观察月亮是无法掌握,而必须观察太阳计行。
中国人很早已掌握了太阳运行与季节变化的重要性,于是在历法中设立了“二十四节气”去反映太阳的元素。每个节气,其实都是指地球公转到某一点。
假设地球公转一周为360度,将其分割成24份,每份约为15度:也即是说地球每公转15度便是一个节气。由于公转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型,故此每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有些差距,要计算节气点要比想像中更复杂。
由于节气是对照太阳轨道,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都知道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古代人一般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因此本身与对照月亮而定的农历日子无关,反而与同样观察太阳而成的现代公历有关。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的日子每年都在公历的同一日子,但是公历观察点在欧洲,有时会有一天的差距,例如公众假期的清明节,便每年都于公历的4月4日或5日。
二十四节气定下季节时分,方便古代农夫耕作。但这其实与“阴历”并无关系。月亮月缺顶多只会影响到潮汐涨退,根本与农耕没有太大关系。总体来说,农历的确与农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却是来自于太阳,而非月亮。
因此,称农历为“阴历”,又或是认为古人观察月亮运行周期以方便农民耕作,其实都是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