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重庆工人修缮千手观音像)
“千手观音像,实在是宏伟壮观!”
“这就是千手观音像,比照片上更加震撼,太了不起了!”
……
2015年6月,修缮8年后,千手观音像重新面向世人开放。
修缮后的千手观音像,再现往日的辉煌和风采。
金碧辉煌的装彩工艺、婀娜多姿的千手之姿,展现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引来了无数中外游客观摩欣赏。
然而谁能想到,8年前,这样一件国宝奇观满目疮痍、浑身是伤,没有半点光彩。
在这次修复中,工匠除了再现千手观音像的风采外,还因无意间触发机关,发现了其800年前的历史……
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像能够再现人间,和大足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重要联系。
佛教文化自两汉时期从印度传入国内,巧夺天工的石窟造像工艺传入也中国。
石刻技艺在传播中,慢慢进行了从异域风情到完全中国化的演变。
如果说敦煌石窟受外来文化影响最深,那龙门石窟就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典范。
而9-13世纪的大足石刻,则表明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成功,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载体。
作为全球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拥有五万多尊石刻雕像,铭文累计为十余万字。
雕刻技艺精湛、主题丰富多样,影响深远。
宝顶山摩崖造像寓含着苦祸福乐的深意,成为石窟文化的集大成作。
大足石刻最早始于公元650年,也就是唐永徽元年,第一龛神像为尖山子摩崖造像。
公元885年开始,开始大规模的摩崖造像。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时局混乱,不少人固守一方。
昌州刺史韦君靖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大足县城北龙岗山建立永昌寨,不断对外扩张,在多年的征战中杀伐无数。
韦君靖之所以信仰佛教,是因为认为自己杀人太多,死后可能会堕入畜道。
他聘请工匠建造石刻佛像,为自己“赎罪”。
这之后,其他官员、僧侣、百姓纷纷效仿。
正因此,灿烂的石刻文化被打造出来。并且,这一风气延续到了宋朝。
北宋时,大庄园主严逊受前人感发,聘请工匠开山刻石,建造“释”、“道”、“儒”石像。
直到南宋末年,战争频频,百姓们生活凄苦。
在颠沛流离中,人们的温饱难以保障,不再雕刻石像。
大足石刻的造像历史,就此结束。
从记载来看,大足石刻曾两次遭遇兵乱。
特别是元朝,大足中心政治地位丧失,成了一个偏僻之地,甚至于多年不为外人所知。
从好的一面来看,正是它的寂寂无名,使大足石刻千年里没受太多人为的损坏。
那么,大足石刻是怎样被记起来的呢?
时间回到1945年4月。
当时,历史学家杨家洛、马衡等人通过阅读史籍,得知大足石刻曾经的辉煌历史,决定亲自前往寻找。
很快,杨家洛就组建起“大足石刻考察团”。从重庆出发赶往大足,他们前后花了8天时间。
有人评价:“大足石刻埋没千年,考察团的成就,不亚于发现敦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大足石刻进行了重点保护、研究。
无数学者、海内外专家人士前往考察,对艺术、考古、宗教、文保、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发表了众多文章。
因此,大足石刻逐渐声名鹊起。
大足石刻在1961年,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1984年,成立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6年后,馆长郭相颖开始了申遗工作,希望这座艺术宝库能够被世人认可。
在众多研究者的发掘下,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得以展现,且于1999年12月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这之后,大足石刻作为文明景区示范点,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开发,并成为第一批5A级景区。
然而,大足石刻知名度逐步提升的同时,文物风险也被提升至一级。
很多不法分子打起了石刻的主意。他们偷盗了不少石像和佛头,过程中破坏了很多精美文物。
此外,因近千年的风霜吹打,使得很多石刻患上了“石质病”、“金箔病”,影响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进行修缮,成为了当时不得不开展的工作。
其中,宝顶山千手观音石像作为大足石刻的代表性造像,因独有的艺术价值,被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修缮。
二、千手观音像——国宝中的国宝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于公元1174年建造。
其石龛高度为七点七米,宽度为十二点五米,以观音像为中心,四周再以孔雀开屏一般辐射开来,共计一千零七个手臂。
其观音像雍容华贵、面貌亲和;千手千臂别有格致,其手心里雕刻一个眼睛,手上拿着法器,以展现出菩萨的智慧和空明。
从造像全局来看,布局整齐严谨,集合了雕刻、彩绘、贴金等艺术工艺,被誉为是“国宝中的国宝”。
对于“千手观音”,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2005年春晚上,21位聋哑人演员登台演绎了《千手观音》这支舞蹈。
视觉效果和绝佳的观赏艺术性,被人大为称赞。
那么,为何有“千手观音”这一说法呢?
传闻,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在无量劫中发下宏愿,希望能够让众生安乐幸福,帮众人脱离困苦。
因众生的贪念不同,所以需求不同。
观音为了能满足所有人的心愿,因此幻化为“千手千眼观音”,帮助众生解脱。
此外,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故事。
传闻,印度有为妙庄严王。他的幼女妙善虔诚拜佛,长大后更是不顾父亲的劝阻出家修行。
妙庄严王一气之下,将女儿所在的寺庙一把火烧掉,还杀掉了数百个和尚。
没多久后,他浑身长满脓包,吃了各种药都治不好。
有人告诉他,想要治好这个病,唯有吃下至亲的手、眼。
其他子女为此都恐惧不已,唯有妙善自告奋勇。
吃了妙善手、眼后,妙庄严王果然康复了。
佛祖知道此事后,对她的善心十分感动,对其“舍一偿千”,赐她千手千眼。
这之后妙善就成了“千手观音”。
话说回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已修建800多年,受多年来的风化、腐蚀、渗水等问题,表面满目疮痍,没有了当初的光彩,就连外层的金箔也已脱落不少。
专家陈卉丽称,大足县比较潮湿,且石刻海拔比较高,再加上重庆多年来的工业废气污染流动到大足一带,使得当地的酸雨、酸雾较多,在其的侵袭下,石刻也因此空鼓、脱皮等。
大足艺博馆工程师燕学峰也表示:“酸雨对造像的腐蚀性很大,多年来腐蚀下,轮廓也变得模糊不清,且呈粉末状脱落。
简单地说,10年的腐蚀比得上过去100多年的风化。”
同时,2008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让这个本伤痕累累的造像再次受到伤害。
如果不对其保护,那千手观音像将在自然中消亡。
没多久,国家文物局局长就来到大足考察。
看着已凋零破碎的造像,他十分心疼,指示一定要将这尊造像恢复如初。
很快,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被列为重点修复工程。
专家们齐聚大足,对这尊造像进行了全方位检查。
调查发现,石像病害有三十四种,修复难度很大,需要攻克很多世界性难题。
三、千手观音像并非1007只手
在前期勘察时,专家通过正射影像图对千手观音调查。
为了弄清造像有多少手指残缺,特意对每只手进行科学编号。
之后又采用考古学技术,将造像平面分为八十八个探方,对每只手、每根手指的细节部分进行梳理,共填写1032张调查表、35000个分析数据、297张病害图。
调查发现,千手观音有八百三十只手,其中有四百四十处残缺,且每个部位病症不同。
其他的千手观音造像,千手通常是三四十只手,用上壁画描绘,不会特意雕刻上千只手。
但大足千手观音像就不同了,从史料记载,它有一千零七只手,每只手各有不同姿彩,没有一只手雷同。
在800㎡的坚硬岩壁之上,能够雕刻如此奇幻的千手,可想早在南宋时我国的雕刻技艺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千手观音像到底有多少手,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表述。
到了清代时,修复造像的和尚为了解答世人的疑惑,决定重新计算一次。
这个工匠每给一只手修复好,就往竹筐里丢上一根竹签。
等全部修复完毕后,他发现自己已扔了1007根竹签。
也就是说,这尊造像有1007只手。
这一说法一直延续到2009年。
陈卉丽团队在2009年,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了这尊造像的设计规律:整个石龛被3条隐线分为四个部分。
古代工匠应该是用3条隐线确定造像的比例、整体布局。
造像以观音为中轴线,两侧手、法器、法印的形态均保持高度对称性。
尽管每只手的形态不同,但相对称的2只手表达内容和主题上也十分对称。
这一发现,对今后的修复分区提供依据。即便有些手印已残缺看不到,仍可通过对称原理,分析其原本的姿彩。
同时,专家组利用数字技术三维激光扫面,发现金箔并非足金,含金量为83-92%。
这和时代的局限性有关,使得金箔中又夹杂着铜、银等成分。
因担心内部的氧化,专家还特意取出一片金箔,进行扫描。
在显微镜下,金箔片被放大5000倍。薄薄一片的金箔,竟然有6层之多。
四、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
从2008年开始,敦煌莫高、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30多个专家齐聚大足,对千手观音造像进行全方位的修复。
专家利用技术将造像的信息保留下来,以为其他文物修复提供经验。
为了最大化的还原千手观音的古时模样,专家们利用了多种古法修复工艺。
而且,还引进国际先进的修复技术,如X光、红外热像、三维显微镜观察等多种扫描探测技术。
2011年的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同时也是千手观音像修复工程启动之日。
这意味着造像保护工程从前期勘测分析到实质性的修复保护阶段。
修复的重点是对基岩进行加固、金箔喷漆或填补、残缺部位补型。
其中,对断肢、残损手的修复最为困难。
因为没有原图,不知道其最初的形态,专家只能一点一点翻阅古书,依靠对称手尽量恢复原有手指的状态。
因难度太大,还有100多根手指形态难以确定。
对学佛之人来说,佛教中的每个手指、法印、法器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不能凭自己想象修复。
同时,那些残缺的手指因处于腾空状态,加固、补型较为困难,需要反复修补10次以上。有时为了想出修复细节,专家彻夜难眠,反复思考,只为了让其更显原有的形态。
不过即便如此,专家团队仍然克服种种难题,完成了千手观音像的修复。
五、工匠无意间触发机关
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尽管整个过程十分枯燥无聊,但工匠们不敢马虎半分,一丝不苟地修复。
修缮时还曾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一个重庆本地的工匠在2014年4月26日,对观音主尊腹部左侧进行修复。
这个工人发现,腹部有一块补配石砖,和周围并没有牢固结合,石砖周围留有缝隙。
显然,这不符合美学规律。
按理说,古人是不该犯有这样的错误。
工匠好奇之下,轻轻按在石砖上,没想它竟是一个隐藏机关,启动后腹部的暗格就此出现。
工人连忙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专家陈卉丽。
陈卉丽闻讯后十分兴奋,立马利用X光进行扫描。
这才发现,观音像腹部有一个不规则的密封空间。
空间高为90cm,宽为310cm,左右进深为20.5cm、32.8cm,其中似乎放置着文物。
除了这尊观音像外,其他佛像修复中也有发现“暗格”的情况。
这在佛家被称为“装藏”。古人在建造佛像时,会在佛像腹部腾出一片封闭空间,再将五谷、珠宝、经卷等东西方在其中。
很快,专家就在暗格中取出了多个文物、瓷器,甚至还发现损坏的金箔。
从取出的文物来看,似乎这并非“装藏”。
专家在暗格中找到弥足珍贵的“石砖题记”。
它是一块砖形长方体,有正反2面,正面有七十一个字,背面有二十三个字。
文字为红色,显得十分耀眼。
内容上记载了乾隆45年时,一个来自四川遂宁的佛教徒张龙飞,对这尊造像进行修缮。
为了让它重现光彩,张龙飞自掏腰包进行了修缮。只是由于工艺问题,修缮并不彻底。
从石砖记载、宝顶山碑文可见,这尊造像是南宋僧人赵智凤所建。
公元1179年,他从外地游历结束回到大足,创立佛教密宗派,建造圣寿本尊殿,将此山命名为宝顶山。
这之后的70年里,赵智凤组织建造了一万多尊佛像,吸引了一大批信徒和高僧的到来。
在这些大小佛像中,千手观音像规模最为庞大。
而在此后的800多年里,观音造像经历了四次修缮,先后为明隆庆4年、乾隆13年、乾隆15年、光绪15年。
这一“石砖题记”的发现,不仅印证宝顶山圣寿寺的石碑记载正确性,也让人们研究宗教、当时的社会习俗有重要作用。
历经800年来仍可正常工作的机关,让人们更近距离的了解“机关术”。
破损的金箔也有重要价值,在这些金箔残片中,专家看到了“贴金层”修复的可行性、科学性。
在修缮之初,“贴金层”修复引来了不少争议。
有专家认为,“贴金”会让造像丢掉其历史气息。
但事实表明,佛像“暗格”、“石砖题记”等的发现,其历史、现实意义巨大。
大足观音像在2015年3月24日,基本完工,6月13日千手观音造像第一次正式面对世人,吸引了国内外一大群游客的到来。
看到重新散发光芒的观音造像,每个人都惊呼不已。
在为期8年的修缮工作中,使用了一百多万张金箔以及1.5吨加固材料。
同时,考古、文保、宗教、艺术等领域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共同参与了修复研究、指导。
可以说,千手观音再现光彩,和修复团队的默默付出是离不开的。
那么,此次修复之后,千手观音的历史性是否被破坏了呢?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表示,修复并不是“整容”,是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修复、加固、补型,精美外观没有破坏。
整个修复过程,不仅原料沿用古时材料,就连修复工艺也保持古法。
如金箔补漆正是采用“大漆髹饰”技术,它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的千手观音石刻再现800年前的造型,恢弘壮丽的气势让人震撼。
而修复工程的结束,也意味着保护工作的开始。
唯有实时监测评估,对潜在的病因病害进行分析保护,才能避免其继续恶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独有的石刻艺术值得分析研究。
而大足石刻作为古代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作,如今依旧散发着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