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寓意(六个冬天的意象)
#冬日生活打卡季#
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趣”,这可能是冬天留给人们的一个总的印象。因为冬天北风呼啸,万物萧条,天气严寒,非常不适合外出,而且即使外出了,也没啥看的,也没啥玩的,真的是无趣。但先生也说,“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如果说,“无趣”是冬天给人们的总印象,那么,“雪”,则是冬天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1. 雪
对于孩子来说,下雪无疑是最让人激动人心的事情。为了下雪,很多孩子都盼望着冬天的到来。雪,是冬天的精灵,无论是飘在空中,或者落在树上,甚至落在地上,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对于成年人来说,雪无疑构造了一个粉妆玉琢的童话世界,那里一切都是晶莹剔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清代诗人秦廷璧在《咏雪·一夜北风紧》中写道: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
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
远近鸟声绝,缤纷絮影斜。
微云谁共赏,修竹自交加。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一夜北风紧”,这句引用自《红楼梦》里,王熙凤联诗的诗句,如果是晚上下雪,屋内的人们对雪是没有感觉的,但如果刮着北风的话,那就对大风雪的天气有了直观的感觉。一个“紧”,表达了风雪之大,风雪交加;而“一夜”,又代表了风雪时间之长。都为下文的描述埋下了伏笔。“开门雪满沙”,一个“沙”字,乍入眼,可能会觉得俗气,但北方气候干燥,雪粒又干又硬,真的跟沙子很像。
“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雪花铺在台阶上,就像玉一样剔透;飘在树上的,就形成了冰花。“远近鸟声绝,缤纷絮影斜”,远远近近,四周都没有了鸟叫声;雪花还在纷纷落下,就像柳絮一样缤纷,斜斜的飘落下来。
“微云谁共赏,修竹自交加”,大雪过后,天气渐渐转晴朗,天上只微微有些云朵,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又有谁和我一起欣赏呢?“修竹傲冬雪”,大自然是不会只有一种颜色的,这不,修竹自己就把绿色加入进来,让银白色的世界,呈现出一片绿来。
前面说了,雪景是成人的童话世界。“一夜北风紧”,表达了诗人着急看雪的孩子般心情。“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是一个粉妆玉琢的童话世界。“缤纷絮影斜”,给这个童话世界增加了动感。总之,在冰雪的世界里,只有童真,只有烂漫!
而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雪晴·天公有诏放朝晴》中,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晚冬的雪景,这个时候,春天即将来临,天空也跟深冬不太一样:
天公有诏放朝晴,排遣云师嬾未行。
头上忽张青玉伞,海东涌出紫金钲。
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
二十四船人笑语,寒声一变作春声。
“天公有诏放朝晴,排遣云师嬾未行”,这是拟人的手法,尽显天公的活泼烂漫:天公下诏书了,今天早上放晴;不但如此,他还派遣云朵师妹出来,但她懒洋洋的,一动也不肯动。“头上忽张青玉伞,海东涌出紫金钲”,天空蔚蓝蔚蓝的,像是在人头上张开了一把青玉色的大伞;水的东面,太阳出来了,像是一个紫金色的钲器。
“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因为已经是晚冬,天气渐渐温暖起来了,所以有一种“雪山冰谷居然暖”的感觉;而因为太阳出来了,天空也晴朗了,所以有“银屋瑶台分外明”的景色。“二十四船人笑语,寒声一变作春声”,大家都坐在船上欢声笑语,本来大家刚出来的时候,叫寒声一片;现在,大家都欢叫着,春天来了。
毛主席说了,“飞雪迎春到”,银装素裹的世界,就孕育了春天的到来。
2. 雾
雾不是冬天独有的,但冬天的雾是最浓的。雾影响人类的视觉,但雾有雾的美。俗话说,“雾失楼台”,是一种仙境之美。而流行歌曲里唱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是一种朦胧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雄洲雾列,俊采星驰”,虽然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到处都是;但各位英豪、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而来。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大雾让人迷茫,而俊采人士的到来,却又让人耳目一新。
南北朝诗人沈趍在《赋得雾诗》中写道:
窈郁蔽园林,依霏被轩牖。
睇有始疑空,瞻空复如有。
游蛇隐遥汉,文豹栖南阜。
既殊三五辉,远望徒延首。
“窈郁蔽园林,依霏被轩牖”,大雾窈郁,遮蔽了整个园林;而云菲茫茫,又遮住了屋子的窗户。“睇有始疑空,瞻空复如有”,向远处望去,一开始以为啥也没有;但再看一次空的地方,又好像有东西。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游蛇隐遥汉,文豹栖南阜”,有时候,看到远远的,好像一条游蛇,隐藏在了银河之中;有时候,又好像看到一个身带花纹的飞豹,栖息在庐山之巅。“既殊三五辉,远望徒延首”,世界一片灰白,跟十五月圆之夜的银白光芒,有非常大的不同;人如果想远望,只是白白的伸长头颈而已,啥也看不到。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幻境的世界:看世界是若有若无,恍如梦境;像是隐隐约约看到游蛇隐匿在银河里;又像隐隐约约看到飞豹躺在庐山之巅。恍恍惚惚,像看一场恐怖大片一样。
清代诗人于成龙在《雾》中写道:
大雾满虚空,山川一混濛。
人声远近际,树色有无中。
旭日光微杳,群阴惨薄丛。
模糊难见路,举足我心忡。
“大雾满虚空,山川一混濛”,大雾密布了整个虚空,大山河流都是一片混沌、一片朦胧。“人声远近际,树色有无中”,远远的好像听到了人声,其实走两步,却发现离得很近;而树的颜色和背景,若有若无,神出鬼没的。
“旭日光微杳,群阴惨薄丛”,旭日光线很弱,飘飘杳杳的;在稀疏的丛林里,众多阴森森的影子,惨惨的,很吓人。“模糊难见路,举足我心忡”,视野一片模糊,不能看见路面;我举足想走路,却忧心摔倒。
雾里的世界,是一个迷茫的世界,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慧眼,才不会害怕,才不会摔倒!
3. 雪梅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用重要的位置。它既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又是“岁寒三友”之一。它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虽然春天也有梅花,但雪梅,一般是在冬天看到。金代诗人张建在《杂诗·踏雪寻梅花》中写道:
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
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
“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诗人有意踏雪去寻梅,但梅花花瓣雪白,跟漫天的雪花一个颜色,根本分辨不出是雪花,还是梅花。
“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但令人惊喜的是,诗人闻到了一股暗香袭来,就知道梅花在附近了。不由得感叹,如果不是有暗香袭来,这梅花是寻不得了,估计得白白来这一次了。
宋代诗人王安石也有赞美梅花洁白的小诗,《梅》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跟这首诗的意境一样。但王诗是先闻到梅香,然后看墙角,虽然不能明确分辨是梅花,但已经通过暗香确定是梅花。通过这个逻辑,赞美了梅花的洁白。而张诗则更进一步,诗人是有意寻梅,却依然寻不到,最后通过暗香袭来,才确定梅花。这当然比王诗更加赞扬了梅花之洁白,有意分辨,却难以分辨,可见其洁白。
宋代诗人杨公远,则通过了《雪梅·冻合顽云四幕垂》赞扬了梅的清瘦矍铄、高洁:
冻合顽云四幕垂,须臾六出揽空飞。
梅花自禀清臞相,底事添渠十倍肥。
“冻合顽云四幕垂,须臾六出揽空飞”,天气太冷了,连天空中,顽皮好四处游动的云朵都被冻住了,天空四幕垂下,阴沉沉的;不一会,六出雪花就漫天飞舞。
“梅花自禀清臞相,底事添渠十倍肥”,梅花禀性本来就是清瘦矍铄的,今天到底为什么,它居然被平时肥胖了十倍。
想一想,梅花为什么比平时肥胖了十倍?当然是带雪的梅花,使得梅花变得肥胖了。可夸张的是,梅花带了点雪,居然就比平时肥胖了十倍,可见不带雪的梅花是多么的清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梦江南·新来好》中写到,“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写尽了梅的冷香,清瘦,是高尚人士的象征。
4. 冰
古人云,“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虽然寒冷,却也晶莹剔透。古人还借冰的这种特性来比喻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就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这也就是“冰心”一词的由来。
唐代诗人鲍溶在《荐冰》中写道: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
空怜一掬水,珍重此时情。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冰非常优雅,晶莹剔透,结合了霜的洁白;跟雪花是一个属性,但又比雪花更加体态轻盈。
“空怜一掬水,珍重此时情”,我就空想啊,我掬起一捧水,现在怎么就成了冰呢?而冰最终也会华为水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冰,珍惜冰给我们的高尚、纯洁的感情,因为等到春暖花开,就再也看不到冰了。
冰的晶莹剔透是诗人们历来赞扬的,人们常说“冰清玉洁”。宋代诗人李覯有诗云,“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就高度赞扬了冰的晶莹、雪的玉洁。
除了晶莹剔透,冰其实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妙用。比如,宋代诗人程珌在《冰》中写道: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紧尽成冰。
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紧尽成冰”,白天黄河水涨船高,汹涌的河水,涌向渭城;到了晚上三更,北风呼啸,黄河河水尽冻成了冰。
“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不要说冰没有什么用,当年,滹沱冰冻以后,汉光武帝增加用它完成一次战略转移,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最后赢得了汉朝的“光武中兴”。
“滹沱渡汉兵”的典,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在经略河北时,被王朗追击,追到滹沱河附近,如果滹沱河不结冰,则无法渡过滹沱河,刘秀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打探消息的王霸只能谎称滹沱河已经冰冻,而实际上并没有。等部队到达滹沱河的时候,滹沱河居然真的冰冻,而且部队渡过以后,滹沱河居然解冻了。王霸不得不惊呼,“大司马有神灵保佑”。
5. 北风
因为冬天通常刮北风,所以北风就是冬风的代名词,冬风反而用得很少。北风是东西南北四种风里最寒冷、刺骨的一种,有惨酷的意思。北风也是历代诗人经常咏唱的一个主题,比如,乐府诗中就有《北风行》的主题。
元代诗人刘因在《白雁行·北风初起易水寒》中写道: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
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钱。
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来还。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易水寒”,用典荆轲刺秦。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风初起时,易水就开始寒冷了;当北风再起时,已经吹得江水干涸。“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北风第三次刮来,白雁也飞来了;它带来的寒气直接逼到崖山。
这首诗描写的北风非常残酷,非常有象征意义。其中的“崖山”,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所以,这首诗里的“北风”,其实代表的是元军。诗人刘因是南宋末年到元初的诗人,他经历了宋元的三次大战。
南宋嘉定八年,强悍的蒙元势力第一次南下入侵中原,燕京被占领,整个河北地区饱受蹂躏。南宋端平元年初,强悍的蒙元势力第二次南侵,在宋蒙联军的夹击下攻破蔡州,金朝退出历史舞台,蒙元势力也延伸到江淮地区。南宋祥兴二年,元军在张弘范的带领下第三次南下,和南宋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南宋末帝在崖山蹈海殉国,南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本诗中的“北风初起”、“北风再起”和“北风三起”,和最后的“崖山之战”。
蒙元势力的到来,使整个中华大地犹如经历了三九严寒,所有的生灵都处在水深火热中。因此,以“北风”形容蒙元势力,是再恰当不过。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中写道: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
计程一日二千里,今踰灩澦到峨眉。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北风在五日时,吹到了还如白练一般平整的江面,顿时,把江底吹成了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北风呼啸而来,顿时大波涛直入半空中,然后像是银山粉碎了一样,粉碎成了片片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这股北风一连五日五夜都不停息,长江本来是自西向东流的,现在成了自东向西流,简直是蔚为奇观。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见过这么猛的北风。
6. 松
松是“岁寒三友”之一。在中国山水画里,松树的表现占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在诗词中,松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南北朝诗人范云在《咏寒松诗》中写到,“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松树的这种品质,一直被历代的诗人所传颂。
唐代诗人刘驾在《苦寒吟》中写道: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天下百泉都被苦寒冻住了,彻底失去了它“小泉叮咚”的声音,像是一个人哽咽了一样,发不出声来。我还能吟唱,但我再吟唱,寒冷也更加厉害了。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我半夜倚靠在青松上,不惧严寒的青松给了我无限的勇气,经冬不凋的青松啊,它都不畏寒冷,我又有何畏之?不知不觉,我也满衣都是雪花,像一颗青松一样。
诗人以青松代表自己不畏困难的雄心,非常贴切!
陈毅元帅的这首《青松》也写得非常好: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皑皑,直压青松;但青松还是那么挺拔,还是那么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因为现在,青松已经被大雪覆盖,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所以,要想知道松树是多么的高洁,必须等到雪化的时候。
很明显,在这首诗里,“大雪”代表的是革命斗争,一个人,如果他是像青松一样伟大,那么他必须要经过“大雪压青松”的洗礼,即经过革命的洗礼;此外,要检验他是否是一个有着青松意志的战士,那必须要等到“雪化时”,即革命结束以后,再去看他的最终表现。
从陈毅元帅来说,最检验他的时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他被留在了中央苏区,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三年中,最在困难的时候,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梅岭三章》中写到,“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所以,陈毅元帅在三年的游击战争坚持下来,真正做到了“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