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七夕并不是中国情人节)
在每年的年初过完了西方情人节,后半年的七夕,也作为“中国传统情人节”隆重登场。各大品牌借着“爱情”之势,推出了一系列“浪漫”主题,这种传统的节日营销,在这个节日里声势浩大,接踵而至。只是七夕真的是情人节吗?这个说法好像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电商平台推出的“浪漫七夕”口号,不知道什么时候让这一天变成了中国情人节。一对又一对的情侣沉醉于爱情的美妙之时,却不知早已经错过了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才是情人节,到底是真是假?
真正了解七夕传统文化的人会发现,这一天更像是为女孩子所准备的“女儿节”,乞巧、斗巧、拜织女、晒书籍,这么多的传统习俗中,唯独看不到与爱情有关的影子。人们茫然的听从着商家的口号,在这压力巨大的社会,总想着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欢愉的时间,许多人打着恢复传统节日的名号,将原来的“七夕”定位成了中国情人节。翻阅各种史书经典,七夕的确不是情人节,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传统的情人节呢?在那个时代里,青年男女有自由表达爱情的机会吗?
现代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外国的情人节是2月14日,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就是元宵节。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还要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来入手分析。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它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人而存在,更多时候都是顺应节气、习俗所形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宵节其实算不上中国最正派的情人节。但是从当时的传统习俗来看,确实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吐露心声的最佳时期。
中国的古代社会,由封建王朝统治了上千年,漫长的压抑的封建社会,由于“宵禁”制度的实行,过于贫乏的夜晚娱乐活动,让那个时候的夜晚都显得有格外无趣。尤其是宵禁,基本上就断绝了男女夜晚幽会的机会,是当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一旦违反宵禁,就会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唐朝《宫卫令》中曾有记载,每天晚上的“闭门鼓”擂响以后,在第2日“开门鼓”擂响以前,除了为官府办公事的人,或者是有非常急的私事的人,只有经过夜晚巡逻官兵的同意才能够在城内走动,一旦私自外出,就会面临打板子又或者是就地正法的严重后果。
就是连民风开放的大唐,都有着这种严格的制度,其他朝代更不用提。都市的人们之所以会将元宵节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极少数的“金吾不禁”的日子,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日这三天,整个城市都会解除宵禁,就连平常极少出门的女子,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去赏花灯、猜灯谜,享受难得的夜晚游街。城内人头攒动,街道上全是璀璨灯火,热闹的集市中,很多少男少女就在这一天擦出爱的火花。
比如小时候热播的《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初遇薛绍的那个夜晚,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烟花照亮了夜空,集市上是拥挤人潮,千万人之中,不知道有多少的姻缘,就在这一天相遇。少男少女在元宵佳节幽会的画面,也被欧阳修写进了他的《生查子·元夕》里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就是女子与情郎月下幽会,互诉衷情,许下承诺的甜蜜场景吗?辛弃疾所写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尝不是在元宵佳节,在灯火零落之处寻找心中的佳人。
赏花灯猜灯谜,浪漫不停歇
这些诗词,这些典籍记载,都在证明着元宵节是一个情人幽会的好日子。其实元宵佳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与有情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节日里,比酒更让人沉醉的,莫过于那灯饰上的五彩花灯。赏花灯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朝年间,一些古老的花灯已经有着繁多样式,制作的也更为精美。花灯在古时候有众多含义,可以为人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用灯火通明的方式,庆祝着新一年的开始。除此之外,花灯还代表着相思与团圆之意。因为到了这一天,那些未出阁的女儿家,会亲手做一盏花灯,然后在花灯里面写上自己心仪之人的名字。这盏花灯并没有被挂起来,那可能会顺着那一条家门口的小溪漂流至远方,又或者盘旋飞舞至高空,据说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带到自己的爱人身旁,千年之前的浪漫,到了今日也不会过时。
灯火通明之间,元宵节的另一种浪漫玩法就悄然登场。在那些花灯下面,会挂着许多的灯谜,人们在春宵赏灯之时,可以在街头任意猜度,可是才子佳人一展才华的绝妙时机。古时候的灯谜是由三部分组成,比如用一首诗或者是一个句子作为谜面,然后才是“谜目”和“谜底”,这个谜语就挂在灯下面,灯谜的难易程度不同,主要还是看出题者的文化水平,还有他们的意图,这些隐晦又有趣的谜语,在灯火不灭的这个夜晚,会吸引无数鲜衣怒马的少年,还有绝妙风华的少女,在那一盏明灯下各展才华,互相吸引。
这样的元宵节,或许没有西方情人节表达爱意那么直接,这个新年最后一天的节日,有些像那天空中的明月,不及太阳耀眼,但是又散发着无限温柔与浪漫之情。这里有良辰美景,有满城灯火,有情投意和、秘密相会的青年男女。比起穿针乞巧的七夕,把元宵节视为情人节,其实更为妥帖一些,借着那个思念团圆的日子,在传统的元宵风俗,和有情人在灯火中走到地老天荒,比七夕的鹊桥相会更加浪漫。
遇见三月三,重看上巳节
其实除了元宵节以外,早在汉代以前,每月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有着中国传统情人节之称。唯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在近代社会,这个古时候的隆重节日早已经被人们逐步淡忘,甚至完全忽略。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节日,到底能不能够被称之为情人节呢?要追溯这个节日的最早起源时间,可以回到周朝;但是真正有“上巳”这个说法,却是在汉朝初年,只可惜到了宋代,礼法更加森严,导致了这个节日逐步走向衰微。
《周礼》中曾有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就是说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要举行“祓除畔浴”的活动。其实这个活动就是到水边去祭祀,同时使用香薰沐浴。之所以会有这种活动,是因为这个时候正处于季节交替之时,古人认为这一时期阴气盛行,就很容易带来疾病灾祸。所以为了去除病痛、灾祸,他们就去水边沐浴,这样一来可以清洗掉身上的厄运,也可以向女巫祈求福祉。
除了这种传统习俗以外,上巳节更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农历的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少男少女的春心开始荡漾,为了不辜负这美好时光,在河边沐浴的同时,更能够见到不少的单身男女谈情说爱。当然这并不是人们借机会谈恋爱,《周礼》中早有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在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微风和阳光之中谈情说爱,就连当时的政府都在鼓励人们顺心而行,真正的去自由恋爱,这才是情人节的最佳模式。
魏晋时期的上巳节,不再是平民百姓结伴游玩的日子,一些皇亲贵族、风流才子甚至都参与其中。他们庆祝这个节日,除了外出踏青以外,还会上演一出“曲水流觞”,中学课本中的那篇《兰亭集序》,所讲述的就是三月初三上巳日,文人雅士聚在一起饮酒赋诗的盛大活动。人们围坐在流水边上,酒杯顺着水流随意的飘向在座的人,这杯美酒停在了一个人的面前,他就需要将这美酒一饮而尽,并且赋诗一首。
唐朝年间,人们庆祝上巳节的方式更加隆重。除了原有的临水沐浴、春游踏青以外,皇帝对于这个节日也十分看重,在这一天,皇帝要在曲江池边宴会群臣,同行“祓除畔浴”“春游踏青”之礼,杜甫流传后世的《丽人行》,描写的就是上巳节这天,皇帝协同他的爱妃一同在曲江春游之景,通过这首诗也可知,唐朝年间所提倡的自由恋爱,在当时已经又有了一个新高度。只是这个习俗保留到宋朝,因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套在女子身上的世俗枷锁越发沉重,导致了这个节日逐步淡出了当时的社会。
现在的3月3已经鲜为人知,相信很多北方地区的人们可能完全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广西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壮族人民地道的情人节,也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人们至今还保留着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山歌传情、绣球传爱等诸多的民俗活动。如果真的想要体验中国最传统的情人节,不如来年的时候去广西感受一下“三月三”的魅力。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元宵节起源新论》
《三月上巳,再饮女儿红》
《上巳节考论》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