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属什么(1976年毛主席溘然长逝)
“什么?毛主席过世了?”
1976年9月,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后,震惊地站了起来,又呆坐在沙发上,回忆着当初和毛主席见面的点点滴滴......
几日后,杨振宁等华人华侨,自发的组织筹办追悼会事宜,经过不断地和美国政府沟通,终于在美国政府的同意下,在纽约为毛主席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纪念伟人。
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作为代表,用真挚的语言,在台上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讲。
在演讲的最后,杨振宁仅仅用了12个字,便高度总结了毛主席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那么,这12个字是什么呢?杨振宁又和毛主席有过什么样的交集?
杨振宁多年后第一次回国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一个数学教授,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杨振宁就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并为日后研究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宁一直学习都很好,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在1945年,他申请到了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并去美国留学读博。
庚子赔款奖学金是专门为了中国留学生而设立的,1908年7月,美国为了吸引中国人才,便将庚子赔款的一半退还给中国,并规定退还的这些钱用于资助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1949年,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并选择留在美国,在普林斯顿当博士后,第二年,他娶了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经过合作努力,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是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这等于告诉世人,我们中国人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在当时那个年代,意义非凡。
但是,两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都先后加入了美国国籍,而杨振宁也因为这个做法,被父亲大骂不忠不孝。
杨振宁的父亲一直希望儿子能够回到中国建设祖国,但是杨振宁考虑到自己是做理论物理的,在美国有更好的科研前途,便一直没有回来。
那些年,因为台湾海峡和冷战的原因,中美关系一直不好,美国也不允许中国的留学生回到中国探亲。
1971年,在“乒乓外交”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杨振宁开始给父亲写信,希望能够回中国探亲。
父亲收到了杨振宁的信件,非常高兴,立刻将此事向我国政府上报。
周总理听说了此事,亲自安排了杨振宁的回国事宜,1971年夏天,杨振宁就坐上了去中国的飞机。
杨振宁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踏上了中国的领土,周总理亲自跟他见面,并且对他表示,有什么想见的人,政府会尽力帮他安排。
“邓稼先,我要见邓稼先,他是我的好朋友。”
杨振宁列出了一个长长的清单,而排在首位的就是邓稼先。
当时,邓稼先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呆在了青海基地不能自由出入,而杨振宁的这次拜访,让周总理亲自批示邓稼先可以回到北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救了邓稼先一次。
杨振宁和邓稼先见面后,先是询问了一下他的健康,随后便恭喜邓稼先能够带领团队造出原子弹。
邓稼先自然也为老朋友获得诺贝尔奖而高兴,并邀请他回国共同进行科研。
杨振宁也表示,正在考虑回国发展这件事。
这次回国,杨振宁发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了。
1971年7月28日,周总理设宴款待杨振宁夫妇,共同出席的还有杨振宁的岳父岳母。
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既是一位抗日英雄,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党俘虏。
当时杜聿明因为连年打仗,身体患有肺结核等多种疾病,而解放军对他进行了精心的照料,让他的身体康复,在1959年,又将他特赦,他后来在我国担任人民政协委员。
周总理通过杨振宁了解到很多美国的民间社会活动,以及美国百姓的生活,周总理的隆重接待也让杨振宁非常感动。
1971年8月17日,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去了很多大学进行演讲,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很快、中国人民都充满了精气神、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
在杨振宁的带动下,很多华人华侨都愿意回国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研向世界发展。
杨振宁和毛主席见面
1972年6月,杨振宁又回国探亲,这次他除了探望亲朋好友外,还特地去中国的一些重点大学听课考察,并给周总理一些关于物理方面的专业建议,比如中国的大学应该加强基础教学,重视理论研究。
1973年5月,杨武之去世了,杨振宁回到上海奔丧。
他在父亲的灵堂前,不断地回忆着父亲跟自己说过的话,他知道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就是自己回归中国国籍,这件事情他一直在考虑中。
除此之外,父亲还多次给自己介绍他的“偶像”毛主席,介绍毛主席的诗作,毛主席的雄才伟略。
这次时间紧迫,杨振宁想着,下次回来,定要见见毛主席。
1973年7月12日,杨振宁第四次回国交流,这次回国,他第一个提出想见的人便是毛主席。
本来,他在说完自己的请求后,也觉得稍有些不妥,毕竟毛主席公务繁忙,听说最近身体又不好,会安排时间见自己吗?
果然,接待人员只是笑着说会上报给领导的,并没有立刻答应他。
可是,杨振宁真的好想见见这个新中国最伟大的人,就在杨振宁有些急促不安时,接待人员传来消息:这事成了。
1973年7月17日,杨振宁到达了毛主席的书房,而正在整理资料的毛主席看见杨振宁来了以后,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起身和杨振宁握手。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见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在和毛主席握手后,竟然激动得一直看着毛主席,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幸好,周总理在一旁善解人意的给两人做着介绍,毛主席也点了点头,让杨振宁不要紧张,坐下来慢慢聊。
两人聊到了杨振宁正在进行的项目以及科研进展,毛主席虽然不懂更为高深的物理知识,却也因为博览群书,而了解些物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所以,两人的交流也没有障碍,在交谈的过程中,毛主席灵机一动,突然问道:“质子是否能够分割?”
这个问题可把杨振宁问住了,他实事求是地告诉毛主席,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随后又将科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两种看法告诉了毛主席。
谁知道,毛主席听完了杨振宁的科普后,竟然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毛主席表示,当初你们物理学界都说原子是不可分的,结果经过研究,证明是可以分割的,后来又冒出一批人,认为原子核不可分,后来也分开了,看来,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只是人的能力还没有达到罢了。
毛主席的话给杨振宁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哲学善于总结规律和利用客观规律,而科学界更注重讲究实验数据作为证据,所以一些当时未能解决的物理难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竟然是柳暗花明。
两人仅仅聊了一个多小时,就因为毛主席的身体原因,而未能继续。
毛主席从座位上起来的时候,还亲切地说道:“振宁,你拉我一把。”
杨振宁连忙将旁边的毛主席扶了起来,并将毛主席搀扶到门口。
两人道别时,毛主席情真意切地表示:“我曾经也想当个科学家,可是没有做到,看着你们为人类的科学做贡献,我很高兴。”
这次分别后,杨振宁被毛主席的谈吐所打动,也和父亲一样,将毛主席当做了自己的“偶像”。
回到美国后,毛主席接见杨振宁一事再次引发了轰动,媒体纷纷对其采访,询问和毛主席交流后的感想心得。
杨振宁非常激动地表示,毛主席对科研非常关心,还和自己讨论了很多物理问题。
在毛主席生前,杨振宁又先后访华了几次,每次去的时候,都会关切地问一句:“毛主席身体怎么样了?”
直到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了,坐在电视前收听新闻的杨振宁如遭雷击。
1976年9月18日,我国上百万人集中在天安门广场上,为毛主席举行追悼会,全民哀悼。
其实,毛主席本人是看淡了生死的,并且曾经和周总理说道:“我们死了以后不要大操大办,不要给国家和人民增加负担。”
周总理也同意毛主席的看法,两人先后在提倡火葬的倡议书中签字。
不过,因为后人太过于怀念毛主席,才使得毛主席的遗体被国家决定永久留下来保藏。
在美国举行的毛主席追悼会上,杨振宁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宣读了自己所写的一篇叫做《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悼词。
在悼词中,他用满怀深情的语言,诉说了毛主席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的建设方面所做的伟大贡献。
最后,他总结道:“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这句话说完,全场寂静,随后,整个会场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可见,毛主席对新中国所做的贡献,是得到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的认可的。
杨振宁对新中国的帮助
提起杨振宁,大家都知道,他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绩,比霍金还要多上一些。
也知道他和李政道当年因为诺贝尔奖的署名先后问题起的争执,最后朋友决裂,也八卦过他和翁帆的忘年恋,却不知道,他其实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杨振宁曾经将自己获得的部分诺贝尔奖金,捐给了清华大学,用于培养人才。
1986年,杨振宁领导筹建了南开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室。
他多次邀请世界顶级学者到这里交流,为学生讲座,还带头多次组织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并提供经费支持。
2000年,杨振宁在南京大学访问交流后,捐了50万元,在南京大学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用来奖励和鼓舞一些具有科研贡献和创新能力,但是家里条件不好的大学生。
也是这一年,杨振宁又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专项奖学金,用来奖励学术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2003年开始,杨振宁就宣布今后主要在中国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并在中国定居。
杨振宁曾经将自己在美国居住的公寓卖掉了,并把得到的10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
在北京定居之前,清华大学为了留住杨振宁,早就为他盖了“大师邸”,让他能够住得舒服,又给他开了百万年薪的工资。
可是,杨振宁坚决不要这笔钱,并让清华大学将钱用于本校的高等研究中心,多培养科技人才。
2004年,杨振宁已经82岁了,仍旧亲力亲为地给本科生讲述物理知识。
他认为,很多教授不愿意教导本科生这件事,是非常错误的。
给本科生上课非常重要,既能为学生打好科研基础,产生对物理的兴趣,也能让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增加很多心得体会。
因此,杨振宁每次上课前,都会认真备课,确保自己的讲课内容深入浅出,并把握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杨振宁在2017年时,终于完成了父亲和自己的心愿,改为了中国国籍。
关于自己的国籍问题,杨振宁表示,当初在1964年,自己决定加入美国国籍,其实内心是感到非常痛苦的,这也导致父子之间有些误会。
2015年,他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时,虽然有很多的美国朋友反对他这样做。
但是,杨振宁认为,自己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华人民的血液,便应该落叶归根。
不管怎样,杨振宁这些年对于缓和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希望这位老人能够在中国发光发热,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团结报:《周培源与毛泽东、周恩来、杨振宁交往剪影》
光明报:《“不爱国”?只为回国养老?杨振宁自述:我为什么放弃美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