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是什么生肖(乾隆想整死刘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在封建社会,做臣子的人,只要稍有疏忽,惹得皇上不快,哪怕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但是凡事无绝对,清朝时期,面对乾隆皇帝的刻意刁难,刘墉急中生智,用一张巧嘴躲过了杀身之祸。
刘墉做了什么惹怒了乾隆?又是如何逃过一劫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清朝“包青天”刘墉
康熙五十九年,刘墉出生在山东一个著名的官宦之家。他家世代为官,都身居高位。刘墉的曾祖父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官至四川布政使,到了刘墉父亲刘统勋,更是了不得。刘统勋作为乾隆朝的名臣,一路升迁至首席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士,死后谥号“文正”,为清朝文臣之首。
成长在如此显赫的名门望族,刘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政治教育,长大后更是凭借父亲的恩荫,以举人身份直接参与了科举,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宦海浮沉。
父子同朝为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墉靠着沾父亲的光才能如此轻易的当官,所以当他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治罪时,刘墉也跟着受到了牵连。
好在乾隆顾念旧情,不久之后就宽恕了这对父子,但刘墉还是因此事被贬官。为了消除乾隆对刘家的负面印象,此后十年,刘墉勤勤恳恳,生怕有丝毫闪失。
担任主考官时,刘墉面对管理混乱等现象,提出了好几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担任学政时,刘墉更是严格把关,吓得舞弊的学子不敢入场。就这样,伴随着政绩的提高,刘墉也被封为冀宁道台。
当了大官的刘墉虽然为官清廉,做事勤勉,可架不住手下人犯事。乾隆三十一年,阳曲县令段成功侵吞国库银两一事被揭发,刘墉作为段成功的上司,有失察之罪,按律应被判处极刑。
好在刘墉有个位极人臣的父亲,在刘统勋的请求下,刘墉被赦免。三年后,在刘统勋的安排下,刘墉再度被起用,任江宁知府。
赋闲三年的刘墉格外珍惜这次重新当官的机会,所以在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即使是无知妇孺也听说了他的威名,当时的百姓都以宋朝的包拯与他相比,称他为“清朝包青天”。
二、国泰案
刘墉有了青天老爷之名,自然更加注重为百姓干实事,伸张正义。乾隆四十五年,刘墉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遭灾,又有贪官污吏从中渔利,百姓苦不堪言。
刘墉则快刀斩乱麻地铲除了当地的贪官,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不到一年时间就顺利解决粮食危机,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更盛。
或许正是因为刘墉的威望,才让他卷入了两年后的国泰贪污一案。
乾隆四十七年,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上本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说他贪污山东库银用来行贿,导致山东各县财政都有大笔亏空。
事关库银,乾隆自然高度重视,而乾隆的宠臣和珅也对此事十分关心。毕竟国泰是和珅的心腹,国泰用来行贿的库银大部分进了和珅的口袋。
经过一番权衡,乾隆选定了和珅、刘墉二人,与钱沣一起彻查此事。三人之中,钱沣一心将国泰缉拿归案,和珅一力袒护国泰,这种情况下,刘墉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当钱沣打开银库,见到库银一分不少,不知如何是好时,刘墉就敏锐地指出,库银的成色不对。
按理说,官府的库银都是统一制造,其大小、分量都有统一的规格,并且还要在银锭上打上专有的标记,用来与民间流通的银两区别。可面前的银两成色千差万别,与官银相去甚远。
原来国泰早就接到了和珅的提前提醒,将大部分家产变卖,补上亏空以应付三人的检察。可是这些银两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只要打开封包就会立马露馅。
国泰的瞒天过海之计败露,只能认罪伏法。乾隆得知真相后震怒,命令国泰在狱中自尽。失去揽财工具的和珅十分心痛,因此记恨起了刘墉,心中悄悄谋划着陷害刘墉的毒计。
三、和珅的陷害
刘墉因为克己奉公、为官廉洁,在民间封为清朝包青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四十五岁寿宴当天,老百姓们自发来到刘墉家门前,为他送上牌匾,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
这件事被和珅知道之后,他立马跑到宫中,向乾隆添油加醋地说在百姓心中,刘墉的威望甚至高过乾隆。
这话让自负的乾隆十分生气,立刻派人将刘墉叫来,想要找个理由治他的罪。刘墉听到召唤,急匆匆进宫面圣。当他看到满脸怒意的乾隆与在一旁偷笑的和珅时,心知大事不好,稍有疏忽就可能有杀身之祸。
果然只听乾隆意味不明地问:“爱卿是属什么的啊?”
刘墉心里一惊,想起自己与乾隆同岁,如果直言不讳,可能会犯了乾隆的忌讳,但是撒谎的话,会犯欺君之罪,也性命难保。一番思索之后,刘墉回答:“回皇上,臣属驴。”
乾隆听后大怒:“你与朕同岁,朕属马,你怎么会属驴?况且十二生肖中哪有属驴的?”
刘墉答道:“万岁爷是九五之尊,真龙天子,自然是龙马精神。微臣身份低微,才疏学浅,不敢属马,只能属驴。”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拍马屁于无形之中,逗得乾隆哈哈大笑,也就不再故意为难刘墉了。
而刘墉也凭借这一回答,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场灾祸,让一旁的和珅气得牙痒痒却无能为力。
这个故事虽然能博各位看官一笑,但应该是杜撰的。首先,在历史上,乾隆与刘墉并非同岁。其次,乾隆虽然小心眼,但也不至于嫉妒臣子。最后,乾隆若是想整治臣子,有大把的方法,不至于提出这样奇怪的问题故意找茬。
结语
历史上的刘墉,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百姓对他的爱戴无以言表,于是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交谈中,以刘墉为主角,创作了许多故事来展现他的勇气与智谋,今天这个御前对答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
故事虽是假的,但是百姓对刘墉的崇敬和爱戴却是发自肺腑,如假包换。
参考文献:
《清高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