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颗数(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

佛珠手串常见的颗数是多少

佛珠手链算数目是不包括绳珠、隔珠、母珠、记子的,不算这些一般有1080, 108, 54, 42, 36, 27, 21, 18, 14, 9颗珠子等不同的。

108、54、27、18、9颗珠子的较常见

108、54颗的是隔27颗珠子有个隔珠

27、18科的是隔9颗有个隔珠

手串为什么是18颗

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绳珠的数量根据代表的意义不同可以调多少,比较灵活,几乎没有确切的说绳珠就必须是多少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佛珠的颗数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因此只供极少数德高厚重的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颗数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佛珠颗数为54粒,其余的有42粒、21粒、14粒以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手串为什么还要加母珠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108颗佛珠为什么要加隔珠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不同的颗数对应的含义

1080 颗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 地狱, 饿鬼, 生畜, 修罗, 人间及天上, 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 即是: 声闻, 缘觉, 菩萨及佛界。


108 颗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 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 总计三十六种, 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除三份。


27 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4 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13 颗--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但是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12 颗 -- 代表“十二因缘”。


10 颗-- 在佛教中指十利:指散见于诸经中之种种十利。佛陀制戒之十个理由:摄僧、极好摄、僧安乐住、折伏高人心、有惭愧者得安乐、不信者得净信、已信者得长信、遮今世恼漏、断后世恶、梵行久住。


佛珠的长珠,是固定数,即108颗,加佛头一颗,共109颗。小珠子,也有216颗的。但手珠或者说手链,因为是戴在手腕上的,数目就不固定,是根据珠子的直径大小定数目变化。一般来说,在手珠中,珠子直径15MM的是15颗(含佛头三通那一颗,下同)。


14MM的是16颗,12MM的是18颗,手珠珠子数目,没有讲究非要多少颗,以能正好戴手腕上为原则。以上是针对男性手腕而言。就女性来说,一般手腕上戴的手珠或者手链,以较小珠子为主,如10MM的直径19颗,或者12MM手珠18或者17颗。手腕较细的,当然也可以12MM16颗。


来源:寺庙规划设计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五台山印记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