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颗数(佛珠浅谈)
全文1967字,阅读时间5分钟。
佛珠的称谓
佛珠,原本为念珠,以线贯串一定数目的珠粒,作为佛教信众持咒或称名念佛时用来计数的随身法具。也称为数珠、诵珠、咒珠。
佛珠不仅是佛教信众的重要法具,也深受社会大众的普遍喜爱,常常被俗称为手链、手珠、手串。
佛珠的起源
一般认为,佛教使用念珠的时代在公元2世纪左右,在婆罗门教之后。
印度人自古就有以璎珞鬘条缠身的习俗,由此演变成了念珠的使用。近代印度西北地区就发掘出土过一尊首悬佛珠的婆罗门像。
虽然佛珠被中国、日本、韩国、蒙古等地的佛教信众视为重要法具,甚至成为佛教徒的标识之一,但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为佛教所创用。
关于佛珠的起源,《佛说木槵子经》中说,佛陀率领众比丘在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修法时,波流离王派遣使者前来拜谒,苦求修行要法。佛陀要使者转告波流离王说:
“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使者回禀后波流离王欢喜奉行,委派官吏营办木槵子,制备千具念珠,皇亲国戚皆与一具,自己也是时常诵念从不废置。
一般认为,波流离王在闻听佛陀的开示之后,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是佛教使用佛珠的最初记载。
木槵子结子谓之菩提子。
佛教大约于两汉之际分别经由西域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但当时佛珠是否也随之一同传入,目前尚不可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异域来华僧侣逐渐增多。后魏杨街之曾在《洛阳伽蓝记》中说:“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外国沙门,三千余人。”异域来华僧侣如此之多,想必应该有人将佛珠携入中土。另外,尽管《佛说木橞子经》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但却附在东晋经录之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人知道佛珠,最迟不会晚于东晋(317~420)。
佛珠的功用
- 诵经持咒 计数法器
- 制心一处 增强智慧
- 警醒道念 庄严威仪
- 禳灾祈福 慰藉情感
- 结缘佳品 交友信物
- 流露品位 体现修养
- 人文关怀 专项收藏
佛珠的种类
佛珠按照用途大体分为三类:
- 持珠:又称为念珠或提珠,即用手掐捻用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数目的佛珠。
- 佩珠:又称为戴珠,一般俗称为手串,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佩珠,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一般而言,佩戴佩珠应依据佩戴者手腕的粗细,来选择子珠直径恰当、颗数适中并与之匹配的佛珠。通常以十四、十六和十八颗颗子珠最为常见。
- 挂珠:通常被视为出家人的标志之一,因此又称法师珠,一般是指子珠在一百零八颗以上、可以佩挂在颈项上的佛珠。不过,有时有人为了出行方便 也可能将其缠绕在自己的手腕上。
佛珠的构成
佛珠通常分为单组佛珠和复组佛珠两大类。
单组佛珠,通常由一颗母珠和数颗规格相同的子珠串联而成。
标准的复组佛珠是由母珠、佛塔、子珠、节珠、记子、记子留、络绳和一些饰物组合而成。
佛珠颗数的表征涵义
佛珠究竟应该有多少颗数?没有定数。
佛教中不同宗派使用的佛珠颗数也有区别。禅宗多用十八颗,净土宗多用三十六颗,密宗多用一百零八颗(通常为一百一十颗)。
不同颗数的佛珠,通常有着不同的涵义,不妨简要介绍一下:
一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小乘经量部所立的一味蕴。
三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信徒尊崇供养的佛、法、僧 三宝。
七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所说的七妙法。
八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八正道。
十二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十二因缘。即:⑴无明 ⑵行 ⑶识 ⑷名色 ⑸六入 ⑹触⑺受 ⑻爱 ⑼取 ⑽有 ⑾生 ⑿老死
十六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十六尊善神,即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的十六尊夜叉善神。
十七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十七种净土。
十八颗:俗称十八子,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十八界。也有人认为是表征佛教的十八种神通变化或代表十八罗汉,还有人认为只是人们为了便于携带,而将一百零八颗六分为十八。
二十五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二十五菩萨。
二十八颗:一般认为,表征佛教的二十八祖,也就是禅宗所传的二十八位祖师。
一百零八颗:这是佛珠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一般认为表征佛教信众求证一百零八种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达到一种安定寂静的状态。
一千零八十颗:佛教天台宗认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一千零八十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总共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由此不难发现,使用一百零八颗佛珠最为普遍,由于一千零八十颗佛珠通常过长,因此只供极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