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回门(新婚的夫妻)

引言

东方巨龙,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逢年过节,我国都存在许多令人称道的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矩和陋习早已不再。但一些优良传统依然流传。比如新婚的夫妻,婚后第三天要回门。这个习俗自春秋战国流传至今,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夫妻“回门”,环节讲究

所谓“回门”,就是一对新人在结婚的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他们一起回女方家里,拜见女方家长及亲朋。有部分地区是在结婚第二天,或是第六、七、八、九天,少部分在婚后一个月,但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是“第三天”,时间上稍有差异,但意义与祝愿相同。

因为中国式婚礼,礼节过于繁琐。婚礼当天,新婚夫妇作为男女主角,招待宾客,婚礼仪式等太过忙碌,第二天好好休息休息,第三天有精气神、有准备地回新娘娘家完成婚礼最后一个环节。

“回门”又称“归宁”,主要是汉族婚礼的习俗。回门这天,新婚夫妇两人带着礼品,一般是烟酒,也有水果之类的。而且,礼物规定是双数,意为“百年好合”和“夫妻成双”之意。回到家中,会亲切地称女方父母为“爸”“妈”。回门的意义也是如此,把原本并不熟悉的两个家庭,通过这对新人,连接成一个“大家庭”。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女方娘家这边,看着女儿带着夫婿回家省亲,自然欢天喜地。


回门这天,夫妻俩着装也比较讲究。婚礼最后一个环节,所穿的服装叫做回门装。

一般回门都是由女方父母宴请女婿,热情款待就可以了。其过程并不像举行婚礼当天那么复杂。但有些地方,比如鲁西南地区。回门礼节中最重要也比较有趣的是“挂门帘”和“搅面礼”。


所谓“挂门帘”就是由女方弟弟在结婚当天把一条红色门帘挂在新房门上,新郎来接亲时会给新娘弟弟红包,称为“送喜钱”。而“搅面礼”是新郎新娘回门时的礼节。回门宴席的最后,岳父大人会亲手递给新女婿一碗面,新郎却只能搅动不能吃,是为“搅面礼”。目的是向岳父讨红包。第一回合,岳父劝女婿吃面,女婿搅面,于是岳父离席去拿红包,拿来的红包和“送喜钱”一样多。

第二回合,将红包塞给女婿,继续劝女婿吃面,女婿看情况,可以继续搅面,拒绝吃面,岳父会再次起身去拿红包,这次的红包和第一次的红包一样大或者翻倍,回来继续劝女婿吃面。总之下面可以来第三回合、第四回合、第五回合,直到女婿认为红包可以了,便开始吃面,结束礼节。


新女婿一般不会让岳父拿太多红包。一是婚后第一次回门,比较拘谨,不好意思太折腾岳父,让岳父很没面子。二是,岳父大人大多太热情,新女婿招架不住,来不了两回合就束手就擒了。“搅面礼”主要是图一喜庆和乐呵。玩归玩,闹归闹,主要还是联络感情,促进女方家庭和男子的和睦相处。

春秋战国,已有流传

据说,“回门”礼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距离现在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相传“回门”最初的目的,是让新娘带着新郎认识一下媳妇娘家的路。古时候的人们不是也没有“自由恋爱”一说,结婚年龄,结婚对象全听父母的安排,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时的姑娘小伙,嫁人或娶亲之前大多都没有见过对方长什么样。古时候,也没有现在如此便捷的通讯方式和交通方式。所以,新婚后,新婚夫妇一起回趟娘家就显得很有必要。一是让娘家看看女儿的丈夫究竟长什么样,二是通过在娘家暂住这几天观察女婿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


春秋战国是最早有“回门”记录的朝代,但记录最多的要数宋朝。宋朝《东京梦华录娶妇》中就有记载:“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礼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记录的就是新婚女婿回门,第二天便可。也有三天或七天回门的,并且带的礼物要和女方陪嫁的礼物相当。


“回门”风俗在宋朝有大量记载,并且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有了现代的雏形。

“回门”到底有多大的讲究?前文已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对于礼节,中国人特别注重,并且丝毫不敢怠慢。相传朱元璋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一名刚中进士的贫困书生。结果结婚当晚,公主睡不惯夫家的硬板床。第二天便嚷嚷着回宫去睡。朱元璋得知,并没有心疼自己的女儿,而是顾及礼节,劝告女儿和驸马回婆家。并且教育他们,结婚第二天就该在婆家孝敬公婆,第三天才能回门。可见,一代帝王,对先辈流传下来的规矩也是小心恪守,不敢有丝毫差池。

夫妇回门,意义重大

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流传至今的“回门”习俗,依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女儿不忘父母养育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女儿突然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家,来到一个新的家庭,肯定会有诸多不适应,肯定会思念自己的亲生父母。况且,在古时候,女子几乎是在没见过自己丈夫的前提下,就离开家乡,前往夫家的。婚后二人一起回娘家,表示自己虽然已经出嫁,但不曾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也表示女儿结婚,非但没有失去一个女儿,反而多了一个“儿子”来孝敬二老。对于男方而言,回门也是对岳父岳母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养育出这么一个贤惠的女儿。


婚礼收尾,重要事情再次强调。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人生唯一一次主角是自己的婚礼,自然有很多事情忙到焦头烂额。结婚当天,往往新郎把新娘匆匆接走去完成夫家的拜堂礼仪,娘家这边父母还有很多事情并未嘱托好给女儿。

婚后“回门”,娘家父母一方面可以询问女儿在婆家这两天过得怎么样,另一方面可以嘱托女儿,比如,到婆家要如何懂事、如何孝敬公婆,又或者怎样才能让自家女儿在婆家不受欺负、站稳脚跟。并嘱咐女婿,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他,要好好过日子等等。


祝福新人。自古以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虽然不好听,但沿袭几千年的风俗就是这样:女儿出嫁后,在娘家的身份从“女儿”变为“客人”。对于娘家这边来说,女儿嫁出去以后就很少回来了。所以在他们第三天“回门”的时候,也是娘家人对这对新人祝福的时候。这也是男方成为他们家人后第一次相处,女方这边的家人自然比较重视。


留出时间休息。不得不提的是,我国古时候,男女成婚时的年龄都比较小。女性一般十五六岁,男性一般十七八岁。按照现在的规定,当时结婚的男女还没有成年。年轻人第一次结婚没有经验,闺房之事虽婚前有男女双方长辈传授经验,但毕竟没有经过实践,年轻人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小两口大多不知轻重。

于是,古时候的人规定在婚后第三天回门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让夫妻俩多出门走动走动。一是为了身体着想,二是由丈夫领着,多认识认识婆家这边的亲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畅销书《新婚必读》中,作者充分肯定了“三天回门”的科学性。

因为在回门期间,夫妻俩是不能同房的。按照民间的一种说法,是有这样一种忌讳:在娘家是不能提供繁衍后代的场地的,否则,娘家会被认为将“财运”、“人势”带到了婆家,娘家也会因此衰落。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习俗也在演变。现代人认为这是古人的迷信,是一种“陋习”。有些地方,夫妻在回门期间禁忌同房的习俗已没有。

回门禁忌,至今流传

对于喜事,古人大有讲究,该守的规矩一定遵守。

比如,新娘出嫁那天穿的喜服,只能在结婚当天穿一次,回门的时候就不能再穿,尤其是新娘子的喜鞋。因为因地方流传,除结婚当天,其他时间都是平常生活,穿婚鞋是不吉利的。中国人很是忌讳“吉利”与“不吉利”,自然也就遵守这个规矩了。当然也有地方,人们觉得婚鞋穿一次就浪费了,在平常生活中也有穿的。


其次,新婚夫妇回门的时候,新娘要走在新郎的前面。因为这是女方出嫁后第一次娘家,有“走头趟”的说法。而在从娘家走的时候,新郎要走在新娘子的前面。有的地方也规定,一律是男方走在前面,意为“男方来登门”。总之,虽然新郎新娘两人是一前一后地走,但还是“一起”回的门,禁忌一人回门。这样会被认为是夫妻不和,或是给娘家丢人。


最后,还有一些特别细节的规矩,比如,这对新人在娘家的时候,新娘是不可以刷锅的,有种说法是,会把娘家的财气刷跑。回门时带的礼物,这对新人走的时候,也应该带回一些,否则,别人会说娘家人“穷气”。


糟粕渐去,留其精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交通便利,通讯便利。特别是现在“自由恋爱”的普及,古时那种“新婚之夜方知对方模样”的场面几乎荡然无存。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新婚夫妇回门的目的,也不再是教给新郎认识娘家的路了。更多的还是交通方便了,和岳父家联络感情占多数。


当然,现代人更具包容之心。对于远嫁的女性,以及考虑到新婚夫妇两人的工作时间安排而言,“三天回门”过于苛刻。由双方协商,回门时间可以适当宽松。


结语

对于几千年来先辈留下的规矩,严格遵守、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大多是老一辈的人。对于年轻人,不少人认为这些繁文缛节已经过时。他们更喜欢“极简生活”,有些年轻人更是兴起“旅行婚礼”,兴起“集体婚礼”等新世纪风尚。也有部分年轻人喜欢传统婚礼,认为中式婚礼富有古典美。

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具包容性,相信“三朝回门”的习俗会继续优化的。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飞雁说财经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