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预言(古书推背图居然能预言2020年后的世界)
在互联网上,推背图一直是简体汉语圈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2020年和2021年世界局势的天翻地覆和世事难料,有人认为推背图可以预言2021年的世界大势,乃至人类命运:
但是不好意思,这一切都并不存在。
有必要开宗明义:现在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澳大利亚馆藏和德国馆藏的推背图抄本,基本上是清代和民国之人托名袁天罡和李淳风创作的伪书,根本不具备预言未来的功能。所谓的预言能力,基本上是后人穿凿附会,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创作的文人消遣之作。
正本清源:推背图的历史和流传历程
现存最早提及《推背图》的材料,是唐代的《大云经疏》:
“按《推背图》曰:大蓄八月,圣明运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
《大云经疏》是法名、怀义等僧人为宣扬武后“天命”所作,引用了包括《推背图》在内的18种谶纬之说。这也说明,推背图的原始形态不是规则的律诗,而是长短句式并不对称的预言诗歌。
接下来,到了南宋岳珂在所著《桯史》中,首次说到《推背图》的作者: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可复收拾,有司患之……”
意即是说,五代时期,天下大乱,遍地都有人称王、称帝,于是有野心的人就利用《推背图》等谶纬之书,作为称帝造反的依据。在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就禁止私藏《推背图》,但是考虑到推背图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流传的版本已经多到了无法收缴或者销毁,所以赵匡胤命人把《推背图》中谶语、图画的次序搞乱,并抄写100本投放民间,让它们和原本一起流传。久而久之,随着各种版本真真假假,混合在一起混淆视听,所以人们就不再相信推背图的可靠性了。
由此可:第一,《推背图》疑似出现在唐代,但是在五代、北宋时期已广为流传;第二,统治者禁止《推背图》在民间流传;第三,《推背图》不只有一个版本。
所以按照古史层累学说的讲法,推背图就是一份民间累积创作的作品。
推背图的不严谨之处:纰漏百出
这也对应了现存推背图的现状:很多图像资料显示,就算是相同的卦象,图案和谶语也不尽相同:
比如美国洛杉矶本的预言武则天称帝的卦象,是这样描述的:
“其中女子身姓武,手执金符坐中土。身着霞光五色衣,自乘金槌击金鼓。”
但是金圣叹批注本的武则天登基,则有完全不同的叙述:
“金批”版第3象说的也是武后事,但谶语、颂语、配图完全不同:
“日月当空,照临下图。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拨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雄。”
这就说明,真正的早期推背图除非是历史文物出土,否则现流传的所有版本皆不足为信。
德国馆藏推背图,最后一相两人明显是明清时代的文臣和武将的服饰
而且无论是美国洛杉矶的馆藏本,还是金圣叹批注的版本都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服饰审美和绘画风格基本上都是明清时代的绘制风格,特别是金圣叹的批注本里面的唐代人物比如武则天,杨玉环等人,基本上是是清代贵妇的形象,在预言所谓的吐蕃入关和藩镇割据的图画中,主人公穿的都是清朝的官服,这其实说明绘画人是以他的所在时代理解更早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才会照猫画虎。
第七象吐蕃入关
这就和现在人们印象中的三国武将大都身穿宋明样式的铠甲一样,其实所有的历史人物绘画都是在以当代的审美去理解古人。因此金圣叹本的配图风格已经出卖了此书就是创作于清代的伪书。
写实风格的关羽,策马刺(颜)良於万众之中
大众印象中的关羽
而且从朝代分布上来看,以所谓的辛亥革命卦象(第37象)为分界线,其实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占据了金本推背图的70%左右,推背图对于之后的解释力并没有之前那么准确。如果说到了抗日战争的预言还勉强可以强行解释的话,那么之后的很多预言其实就不具备解释力,或者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推背图广为流传的真实原理:汉字修辞学和巴纳姆效应
其实综合起来看看推背图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利用汉字和汉语修辞技术创作的文学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
比如第七象预言吐蕃入侵,一个人口里含草,而且诗句是“重门金鼓含兵气,小草滋生土口啼”,土和口组合在一起就是吐蕃的吐;而草加在相当于关外之人(番)的头上,就是吐蕃的蕃,这就是典型的拆字修辞手法;
再比如第九象预言黄巢起义:“非白非黑 ,草头人出。借得一枝 ,满天飞血。”非黑非白暗示此人的姓氏是一种颜色,而黄字的顶部就有一个草头,暗示了黄巢的姓氏。
还有的诗句用的是互文暗示的手法:比如第五象杨玉环之死和马嵬坡之变:
谶曰: 杨花飞, 蜀道难。 截断竹萧方见日, 更无一吏乃乎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比如金和玉在古文中经常同时出现,所以用金环就是在用互文的手法暗示玉环。当然了,里面的木易拼起来就是杨,而山下贵就是马嵬坡的嵬,剑山就是剑阁。而颂的第一句很明显是化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诗歌。所以所谓的深不可测的预言,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语言学解释的。
而这种指代模糊的修辞手法,早在先秦两汉时代的“亡秦者胡”和“代汉者当涂高”那里已经预演过了,其实说白了,汉语是一种高语境语言,汉字本质上属于表意文字系统,所以单个汉字放在不同的语句中会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亡秦者胡可以是胡人匈奴,也可以是秦二世胡亥。代汉者当涂高,如果当涂高指的是路边魏阙,那么魏可以是姓氏为魏的人,也可以以魏为国号的政权。
所以文字上的似是而非,很容易引发某些没有常识的人的联想,基于汉语的这些特点,所以没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就会有人大量炮制伪造的谶语和预言书,作为颠覆政权的依据。在心理学上,似是而非的心里效应就是巴纳姆效应,很多人会倾向于相信模棱两可,没有大错也没有大对的语句。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对传统文化的辩证看待,导致传统文化没有一味被打压,这就给了一些传统文化糟粕以生存和喘息的空间,推背图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也就毫不意外了。
至于将推背图吹嘘为传统文化瑰宝的人,不是蠢就是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