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塔黄历(浮屠史记丨详解塔类建筑在印)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互相影响。而东亚地区“塔”式建筑的流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这种源于印度“窣堵波”(梵文stupa,中文名由玄奘翻译)的建筑跟随佛教的脚步进入中国,发展出了“塔”这一建筑样式,进而影响了长期向中国学习的日本。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各国的匠人们纷纷向着本土化的方向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从此在这两个一衣带水的东亚国家里发展壮大。

“塔”式建筑的传播路径及大体时间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塔的历史。

印度——“塔”之滥觞

如前所述,塔的原型是古印度的窣堵波,它指代的是佛陀释迦摩尼的坟冢,埋藏着释迦摩尼的舍利。由于佛教早期禁止偶像崇拜,因此窣堵波就成为了信徒们最主要参拜的信物。现存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大塔(The Great Stupa at Sanchi),就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早期窣堵波。

外表基本没有任何装饰,造型简洁雄浑

只看外形的话,或许很难想到它和我们中国或日本的塔有什么联系,因为它们实在是截然不同——

  • 它的整体像一只倒扣的碗(中国古代称作“覆钵”),其内部是土心(嗯,实心,进不去的),外表砌以砖石;
  • 往上是一个立方体的平台(中国古代称“宝匣”);
  • 再往上则是三重伞盖(或叫“相轮”),象征着菩提树。

虽然外形有着天壤之别,但后世“塔”的关键要素:覆钵和相轮,它已经都具备了

此后,印度窣堵波开始朝着覆钵减小、相轮增大增多的方向改变,并且底部又增加了基座,形状或方或圆,上刻以多种形态的雕塑。最典型的例子,如塔克西拉(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出土的一座古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公元一到三世纪)的犍陀罗窣堵波——

塔克西拉小奉献塔。图片来自网络

这应该就是中国式塔的真正原型。至此,万事俱备,只欠东传

中国——楼阁式改造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白马寺这一“中国佛教祖庭”成功兴建。白马寺中建造的佛塔,自然也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佛塔。

虽然今天已经看不到它的实物遗存,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史料记载来一窥它的模样——

“自洛中构白马寺······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谓之‘浮屠’,或云‘佛图’。”——《魏书·释老志》

其中所称的“四方式”,应该指的就是其方形的塔基,并且根据它说的“依天竺旧状”,可以推测白马寺塔的造型应该就是塔基+覆钵+相轮

那么,塔又是如何逐渐过渡到中国式造型的呢?

这就不能不提中国本土的“楼阁建筑”了——

我们知道,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汉代的建筑其实就已经呈现出一派“高楼林立”的景象,这也是和后来的明清北京城等城市完全不同的一大特点。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都是楼台林立,因为汉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受方士的蛊惑,认为“仙人好楼居”,因此在宫廷中建造许多楼阁建筑以迎仙。而在民间,求仙的思想之盛也不遑多让,这从出土的大量明(冥)器中也可以体现:


七层连阁式陶仓楼明器,高1.92米,可以想象真实的建筑能有多高······

可以说,即使是塔出现之前,汉朝城市的天际线也是十分精彩的。

而“塔”的诞生,正是源于聪明的中国匠人们将印度的窣堵波中国传统的高层楼阁建筑合二为一。

······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后汉书·陶谦传》

其中,“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指的正是这一结合——“金盘”指窣堵波上部的相轮,而“重楼”自然就是中国式的楼阁

塔式建筑在中国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年代——毕竟人们都需要精神慰藉,佛教得以在民间迅速发展,也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也正是在这期间,诞生了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高达130余米)。

永宁寺塔复原图,据社科院杨鸿勋老师

(关于永宁寺塔,详细信息可看这篇文章:中国古代最高建筑——北魏洛阳永宁寺塔)

但就像大多数木建筑那样,永宁寺塔于公元534年被焚毁,此时距离它落成才刚刚过去十八年。大火烧了三个月,甚至一年后仍有烟气从废墟中弥漫出来。

或许也是出于防火的原因,再加上中国烧砖技术的发展,此后的便是砖石塔逐渐占据主流,还发展出了在外表覆以一层琉璃的琉璃塔(最典型的就是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不过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被毁)。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遗址

而在外观上,中国塔发展出了2种主要形式,分别是:

  • 楼阁式塔
  • 密檐式塔

这2种形式最为典型的例证,恰是今天西安市内两座唐代的遗留——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楼阁式塔的代表


小雁塔,密檐式塔的代表

二者外观上的区别,相信大家也已经看到了:

  • 所谓“楼阁式”塔,上下所有层的高度都差不多,都有完整的内部空间,只不过面积向上逐渐缩小;
  • 而“密檐式”塔则只有第一层是完整的一层,再往上就是很多层屋檐密密麻麻地叠加起来。

虽然中国的智慧工匠对其外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造,但始终没有“忘本”——位于宝塔最高处的塔刹,始终是中国的高层建筑能否称作“塔”的关键:只要顶部有塔刹,哪怕你只有一层,你也能叫做“塔”;相反,如果没有塔刹,即便高度再高,也只能称作“阁”。

颐和园佛香阁,只能叫“阁”


日本——“塔”式建筑的“再传弟子”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日本长期都是中国的学生,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一开始,是通过朝鲜半岛(尤其是当时“朝鲜三国”中的百济)来间接学习,尔后等到隋唐时期,更是不畏狂风大浪,直接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

朝鲜三国。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552年,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佛教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从此日本的历史进入了飞鸟时代,日本对中国建筑的学习也从此开始。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到公元624年为止,全日本佛寺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四十余座,这些都是在百济工匠的帮助下建造的。

飞鸟时代最重要的建筑遗存,当属位于奈良的法隆寺,它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没有之一(它建于公元7世纪,相比之下,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则是建于8世纪)。

法隆寺,初建于607年,不过目前的遗存普遍认为是670年重建的

如图所示,金堂(左侧)与五重塔(右侧)是法隆寺的核心建筑,它们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非对称构图”,其中的五重塔便是日本塔建筑的最典型的代表。

与中国相反,木结构的塔在日本占据了绝对主流,而中国的木塔,如今只有“应县木塔”这一座独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千上万的砖石塔

中国河北“定州塔”

并且,日本塔也没有像中国那样演绎出众多的造型——从飞鸟时代直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日本木塔在外观上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多为正方形平面,层数为3或5层,高度多在二三十米左右

法起寺三重塔,与法隆寺五重塔处于同一时代,可以说它们都是日本木塔的“祖先”


番外:详解中日木塔的异同

(必须先说明一下:虽然说是比较“中日木塔”,但中国境内目前遗留的唯一古代木塔也就只有一座——应县木塔,所以其实也就是应县木塔一人单挑日本众木塔

(关于应县木塔,详情可参考这篇文章:中国应县木塔——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木建筑的巅峰)

中日木塔的相似之处很容易看出:楼阁 + 塔刹的整体造型,正是中日之间文化传承关系的昭示。

相比之下,二者之间的差异才更值得玩味——

1、塔身更加纤细

网上有很多人说:

日本塔比中国塔好看

我们暂且不论“什么叫好看”这个主观问题——日本塔的塔身确实是更加纤细。再加上外侧深远的出檐,整体造型更能呈现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让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位穿着芭蕾舞裙的苗条舞者。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之下,应县木塔那粗壮的塔身,就像是一位威武雄壮的彪形大汉。

那么,为什么应县木塔的塔身这么粗壮,而日本塔则格外纤细呢?

这就牵扯到了二者最核心的差异——

2、日本塔不可登临

嗯,你没有听错——日本塔只有第一层是可以进的(别看上面几层还都有扶手、栏杆之类的,那都是装饰~)。

整个日本木塔的内部空间,其实就是一个以塔芯柱为核心的贯通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反观中国,不管是木塔还是砖石塔,能登上去那都是最核心的功能。

应县木塔内部

关于日本塔为何无法登临,一个主流的猜测是:日本木塔始终没有学到中国的精髓——要知道,相比于对外形的模仿,错综复杂的内部空间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可以说是几何级上升。再加上日本多地震,很有可能他们也曾经照猫画虎地建造过能登临的塔,但由于地震等灾害都没能长久,也就放弃了这种尝试。当然这也只是个猜想。

总之,既然没有内部空间的顾虑,那日本的塔身当然可以做到十分纤细了~




结语

纵观塔式建筑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覆钵”式窣堵波,到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窣堵波,再到中国的木塔、砖石塔,以及日本木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传播的时候,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而演绎出不同形态的。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历史地平线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