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号(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一生贯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在北京逝世,手持马克思送来的请帖,前往那抹红色的革命世界赴宴

美国前总统尼克斯评价他:“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拥有敏锐的才智,智慧的通达,丰富的阅历,他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谈判家,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

日本前首相三木武夫提到周总理:“没有任何一个外国政治家,能像他那样在日本各阶级人民中拥有这么多朋友,得到如此多的尊敬。”

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为此恸哭不止,在朝鲜打造了一座周总理雕像,这是朝鲜境内唯一一座外国领导人雕像。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的名人都对周总理的离世感到非常悲痛,联合国曾为周总理降半旗,而且足足七天之久,这是世界对周总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尊重

赢得生前身后名

少年时期,周总理看破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看破了封建主义的落后与帝国主义的嚣张,很早的时候便胸怀大志,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周总理在到处求学期间,学业优异,不断吸收革命思想,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让中国真正的站起来,确立自己心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并开始为之奋斗。

为此,周总理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与创建者之一,做出了很多关乎命运的决策。

1924年,周总理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成为党内第一个实践创办新型军队的人,为党中央贡献了很多军事人才,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为党中央后来的军队制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27年8月1号,周总理与朱德、贺龙等同志一同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战斗,独立领导革命战争,极大的扩大了党中央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影响力。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周总理坚定的支持毛主席的主张,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改变了党的历史与命运

西安事变后,周总理全权负责与国民党进行联合抗日的谈判任务,带领博古、叶剑英等同志在谈判桌上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同迫使蒋介石低头,成功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局面。

解放战争结束后,与毛主席等元勋一同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周总理的魅力就连身为敌人的蒋家都无法忽视,蒋介石曾说:“他是理智且富有人情味的同志。”蒋经国也多次夸赞周总理:“周恩来是个很好的人,待人诚恳,不耍卑劣手段,从来不弄虚作假。

新中国建立后,周总理更是在国家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

在外交上,周总理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与军事封锁,他总是能非常冷静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确立了外交部的基本框架,设置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培养了大量外交人才,为中国外交部奠定了往后的外交基调。

周总理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接触,他亲自前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访问、谈判,让社会主义国家很快便决定与中国建交,而且他还注重维护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重视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

从新中国建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到英美法日等国家纷纷同意与中国确立外交关系,周总理在其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上,周总理启用陈云同志主持国家财经工作,积极支持陈云等同志的经济改革,结束了抗战时期以来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成功安定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接下来的农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一边注意朝鲜战场的情况,一边恢复国民经济,他坚定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正确方针,在如此艰难的战斗下,成功恢复了中国的经济,新中国由此基础,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失调,周总理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采取很多正确决策,击碎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国民经济开始正常化,一片欣欣向荣。

周总理深明大义,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力拥护毛泽东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哪怕病重在身,一天也坚持工作12个小时以上,部下犯错,周总理也会主动帮部下分担责任,正是他的高尚品德,也让与他共事的同志们近朱者赤。

特殊时期,周总理不畏强权,毅然决然的启用邓公等在特殊时期遭受迫害的同志,大力支持这些同志的工作,恢复了特殊时期以来动荡的社会秩序,为特殊时期的结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非常可惜的是,周总理没能亲眼见证这一天的到来。

周总理一生为民,看着民众受苦,他便痛苦,看着百姓开心,他便高兴,经常下乡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人民近距离接触,认真询问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深受百姓们的爱戴。

周总理待人和蔼可亲,毫无总理架子,从不在乎个人得失,一切以党和国家为最优先,具有卓越的领袖气质。

周总理的故事足以让人描绘出一篇宏大的史诗,他是带领人民冲破黑暗的英雄,他是指引人民走向富强的伟人,他是进入人民日常生活的朋友

如果周总理这样的人出生在古代的话,那他一定会被神话化,或许史书上都会记载他生亡时会引发何等剧烈的天地异象,事实上,在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的确发生了一件到如今都没有解释的怪事。

突然干涸的古井

周总理遗体被送到八宝山进行火化的那天,很多群众都自发前来为周总理送行,他们举着条幅、带着家人,眼中充满了泪水。

哪怕再悲伤,生活依旧要继续,居住在八宝山上的一位村民前去照常来到水井旁打水,他熟练的按照步骤把水桶放进井中,可是,不管怎么弄,都没有水桶触碰到水的感觉,这让村民感到有些奇怪。

这名村民定睛往井中一看,虽然井底很黑,但凭借着良好的视力,还是勉强看清楚了一点情况,他发现,井中根本没有水了,心中一惊,赶忙把其他村民们都招呼过来。

在来的路上,还有村民不屑一顾:“怎么可能没水?我昨天晚上打水还打的好好地。”其他村民也纷纷点头,也露出怀疑的目光。“真的没水了,我没事闲得慌拿这种大事骗你们啊?”他见村民们不相信,内心也有些急,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当村民们聚集在井边,招呼过来几个视力好的,让他们往底下探头看看,果然,这几个人也大喊道:“真的没水了!”随后又找来几块大石头,往井底一扔,完全没有与水接触的声音,反而像是扔到了地上。

这下村民们都慌了起来,这口井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几百年间从未枯竭过,一代又一代的八宝山村民靠着这口井吃饭,说是八宝山村民的标志,“母亲井”、“神井”也毫不为过。

“不然,谁下去瞧瞧?”有村民小心翼翼地说道。

“这谁知道底下啥情况啊,万一有个水鬼拽着你咋办,太危险了,我觉得不行。”立马有其他人提出了反对。

正当村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村中的干部李副主任也过来了,他先是看了看井中的情况,然后找了一个手电筒,向村民们说道:“让我下去吧,你们把绳子绑我腰上,我说行了的时候,你们就拉我上来。”

村民们面面相觑,李副主任见他们如此犹豫,劝道:“没问题的,这就一口井,它还能把我吃了不成?现在是新时代了,别信这有的没的。”见李副主任态度坚决,村民们才同意让李副主任下去看情况。

李副主任带着手下下到井底,打开手电筒,心中也浮现出巨大的疑问,摇了摇头,说道:“嘿?这可不像昨天还有水的样子啊。”随后他又看了看这井眼是不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现实让他否认了这个想法,看起来井内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这水就莫名其妙的没了。

“还真是怪事。”李副主任歪了歪头,陷入了思考,突然灵光一现,心想:这井中没事,说不定是山上的泉水被堵住了。

于是赶忙让人把他拉了上去,带上一堆村民,前往八宝山平时出水的几个泉眼进行检查。

他们废了老半天劲到达泉眼,看着这哗啦啦不断往外冒水的泉眼,一个个大眼瞪小眼的陷入了沉默,这井里没一点问题,山上泉水也正常流动,没有丝毫堵塞,但这水就是莫名其妙的没了

村民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会不会是老天爷惩罚我们啊?”“我们什么坏事都没干,老天爷惩罚我们干啥?”然后他们就开始讨论起了八宝山流传的一些怪异传说,越说越渗人,越说越害怕,就连坚定唯物主义的李副主任这时候都感到了一阵凉飕飕的气息。

此时又有一位老村民说道:“周总理今天不是在山上火化了吗?会不会是老天爷也跟咱们一样,因为周总理走了,所以伤心流泪把井里的水也流干了?

此话一提,恐怖的氛围被驱散不少,但大家又陷入了悲伤的氛围,有村民当场开始抽泣起来。

李副主任只能安慰村们的心情,然后领着大伙回去了。

至于这口井为什么会突然枯竭,他们也一直没找到原因。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广,越传越玄,最终成为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导致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们都纷纷来到这里参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都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件奇怪的事。

有人提出,是因为现在大家生活都变好了,八宝山附近的人口增加,所以导致水的使用量也增加,慢慢地,井里的水开始变少,恰巧在周总理火化那天,干涸了。

但这种言论刚出来没多久,就被村民们否定了,第一,如果井中的水在慢慢减少,那水位肯定也是在慢慢下降,打水会越来越难,长久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怎么可能注意不到?第二,这口井是连接山上的泉水的,直到现在,山上还源源不断的涌出大量泉水,井里的水就更不可能枯竭。

这种建立被反驳后,人们又提出了比如气候干旱、城市的建设等理由,但都无法完美解释这口井中的水为什么会一夜之间突然枯竭。

结语

直到如今,这口井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但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在乎井水枯竭的真相了,他们更愿意把这个奇妙现象与那位可亲可敬的周总理联系起来,用以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爱戴之心

因为周总理的无私、大义、品德、成就,都值得让人们把他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也值得让让人们相信他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中国的。

周总理的精神与传说都会一代一代的被我们继承下去,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建设我们的国家,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史评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