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二月二为什么会有)


说到农历的二月初二,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想到“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而美发行业的从业者们肯定还会认为,这是一年正式工作的开始,也是第一个业绩的高峰。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二月二可能就是一个理发的日子,而所谓的“龙抬头”,很多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跟剃头联系在了一块。但实际上,作为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二月二的历史还是相当悠久的,其传统的节俗也很丰富,反倒是理发这个我们今天人都熟悉的习俗,产生的时间却比较晚。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二月二节”吧。

一、二月二与中和节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二月二并不是一个特别古老的节日,它的起源大概是在唐朝中期,又与唐德宗年间设立的中和节有密切的关系。大约是在唐贞元五年(789年)的春天,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十几年,整个唐朝社会也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中兴”之相,唐德宗就跟当时的宰相李泌提了个想法,大概是说:“春节之后,下一个重要的节日就到上巳和寒食了,这都是三月初的节日,整个二月都没有节,朕想设立一个,大家乐呵乐呵,你看选什么日子好呢?”然后李泌就说:“二月一日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可以设节,取名叫中和节吧。”当然最后发布诏书的时候,言辞上还是美化了一番,设立这个节的目的被表述成:“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大概就是春天万物萌发,要顺应天时,与民同乐的意思。

《长安十二时辰》李泌剧照


唐朝人是特别爱玩的,很多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传统节日,比如上巳节、上元节,到了唐朝人这里慢慢都往狂欢节方向上跑偏了。春天草木萌动,中和节设在仲春,那正是出去玩的好日子,再加上政府的设计规定,所以就产生了春游、宴饮、春社祈谷等等习俗。不过咱们中国人在传统节日上,似乎对“重数”的日期有某种偏好,比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九月九重阳,等等。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或许是因为唐人觉得一天的节期太短,在中和节设立的短短几十年之后,我们在唐人的诗词文章中就开始发现了“二月二节”的踪迹,其节俗也跟中和节特别相似。比如白居易曾有诗《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明朝二月二,疾平斋复毕。应须挈一壶,寻花觅韦七。”这实际上就说明当时有二月二郊游宴饮的习俗。到了晚唐时期的文人笔记里,二月二这天还有采菜、迎富等习俗,比如晚唐风俗志《岁华纪丽》就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叫巢氏的人,在二月二这天领养了一个孩子,后来家里就大富起来。后来这个地方的人“以此日出野田采蓬叶,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可见到了中晚唐时期,中和节的日期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从二月一日变成了二月二日。

白居易剧照


之后一直到两宋时期,二月二节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以踏青、挑菜、迎富为主要节俗的,比较欢快的春季节日。但从元代开始,二月二又有了新变化,节俗的内涵也大为丰富起来。

二、二月二与百虫

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日期上来说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非常接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伴随着滚滚的春雷,田间屋内沉眠了一冬的虫蚁们也被春雷惊醒,开始活跃起来。多数的虫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妨碍,它们或者传播疾病,或者啃坏庄稼。所以到了这个时节,民间也就产生了很多杀灭昆虫的习俗。二月二节在惊蛰前后,习俗上逐渐也就受到了惊蛰的影响。

惊蛰


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以后,二月二中逐渐多出了一些与驱虫相关的习俗。具体的做法各地多有不同。为了避免昆虫啃食庄稼,有些地方流行“打囤”的做法,也有打灰囤、画仓等不同的叫法。大致的做法就是用簸箕盛着草木灰,在院子里画成粮仓的形状,然后在中间摆上粮食,有的地方还要赶鸡进去吃掉,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昆虫啃食庄稼。

而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传播疾病,很多地方也流行在二月二在屋内撒灰的做法。用在屋内撒草木灰的方式驱除虫蚁,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月令》里记为惊蛰民俗,再后来又传到了二月二。为了驱除屋内的蝎子毒虫,民间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帖符纸,或者用棍棒敲打家中的家具、房梁,还有的地方流行焚香或点蜡烛驱虫。二月二前后,春播就正式开始了。这些驱虫的仪式在今天的人看来或许不那么“科学”,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都掌握在不可捉摸的老天爷手里。所以通过这样那样的一些方法,表达自己对丰收的祈愿,也是很好理解的。

三、二月二与龙

如今说到二月二,很多人都会接上一句“龙抬头”。但实际上从节俗的发展来说,应该是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二月二节开始与龙扯上关系,基本上是元明以后的事情了。那么二月二是怎么跟龙搭上关系的呢?民间有些传说,学者们也有一套解释,还不太一样。

先说一下民间传说吧,比较流行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故事是跟武则天有关。传说女人当皇帝引起了天帝的不满,就下令三年不许给人间降雨。但负责行云布雨的白龙很同情百姓,就偷偷给人间下了雨。天帝很生气,就把白龙镇压在山下,说除非金豆开花,否则不许出来。后来老百姓为了感谢白龙,就想出了爆玉米花的办法。二月二这天白龙重获自由,所以这天叫“龙抬头”。第二个故事,是说龙王和王后有个女儿,生日是在二月二这天。结果这女儿后来长大了跟人间的男子跑了,龙王和王后非常想念女儿,所以每年龙女生日的时候就从海里抬头出来张望。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传说故事当然不同。有的学者认为,二月二和惊蛰挨得很近,惊蛰在古代人的观念中是个万物复苏的日子,龙是万物之长,所以就用龙抬头来代表万物的苏醒,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二月二被称作龙抬头,和星象有关。中国古代天文星象有四象之说,也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是东方天空的星宿。每年的仲春时节,正是青龙在东方天际崭露头角的时候,所以称龙抬头。

二月二既然跟龙联系了起来,那很多习俗也就都跟着姓了龙,变得“傲天”起来。比如有的地方流行二月二吃水饺或吃面,吃水饺就被称作是“吃龙耳”“吃龙角”,吃面条被称作是“吃龙须”,有的地方吃一种蒸肉卷子,被称作“吃懒龙”,等等。当然流布更广泛的,还是引龙的习俗。

所谓的引龙,本质上其实是引水,求一个风调雨顺,这在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人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所以这个仪式就被人们叫做引龙。古人认为龙是居住在水里的,所以引龙仪式的起点和终点往往都是有水的地方,比如从家中的水井引到储水的水缸,或者从村里的河流引到家里的水缸。具体的做法各地差别就比较大,有用草木灰的,也有用米糠的,大约都是用这些东西撒成蜿蜒的曲线,仿佛龙一样,然后把起点终点连接起来。除了引水之外,在有些地方还有二月二“引钱龙”的习俗,这可能是唐宋时期二月二迎富习俗的一种演变。

文史君说

现如今,说到二月二,在大部分的城市里可能只剩下理发这一个习俗比较普遍了。而即便在农村,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引龙的仪式也已经非常少见,只有一些乡间的老人家可能还保留着撒灰驱虫之类的习惯。不过这几年,随着非遗保护引起社会上下的重视,有一些二月二的社交活动倒是有所复兴,比如很多地方又重新出现了二月二的庙会,二月二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二月二这个节日,一开始就是庆祝春日的以欢腾娱乐为主的节日。后来在农业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加入了各种带有农业文明色彩的习俗。而在如今商业文明的大潮下,传统农业文明的很多习俗都难以为继,倒是最初的娱乐色彩出现了回归,这也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张勃:《二月二的节俗流变》,《文化月刊》2014年第7期。

张勃:《先有 “二月二”,后有 “龙抬头”——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浩然文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