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妇孺皆知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推行变法改革,损害了贵族等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毁谤、排挤。
当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被秦军攻破后,流放在外的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天是农历五月五日。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当地人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就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于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和习俗流传至今,端午节既有了物质载体,也具有了思想灵魂。
其实并非如此。
“端午”习俗并非因屈原而起
端,在古文里有“开始”、“起初”、“事物的一头”之意。例如发端、事端、争端、端倪等。
我国古人以天干地支配称十二个月,例如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因而五月也称为午月。
于是,农历五月五日又被称为端五、重五。
“五”与“午”音通,“五”为阳数,于是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
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粮食容易霉烂,瘟疫易流行,蛇虫繁殖、四处活动伤人,稻田也容易遭受虫害。
于是,古人就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充满了戒惧和禁忌。
古人认为瘟鬼和五毒(蟾蜍、蝎子、壁虎、蛇和蜈蚣)等,集中产生在五月五日这个气候转换较显著的时间,因而对于五月五日特别敏感和重视。
由此也有了一些迷信的认知,例如认为"五月五日生子不祥"等。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出生,就被寄养在宫外。
同时,为了驱邪辟虫,增加人体免疫力,人们就有了在五月五日采草药、佩香囊、悬菖艾、吃五毒饼、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给小孩额头涂写雄黄字等习俗。
因而五月五日也被称为“中华传统防疫日”。
直至今天,人们习惯祝愿端午节“安康”,而不是简单地快乐。
粽子并不是因屈原而特意发明
粽子是中国传统食物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北方用菰叶包当地所产黍米成牛角状,称为"角黍";南方用竹筒装当地所产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
这个时期早于屈原生活的战国末期。
对“端午”及其习俗最早记载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可见当时人们已经非常重视“端午”,将其与“夏至”节令相提并论。
也正是在晋代,粽子逐渐正式成为端午节的时令食品之一。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地区对粽子的叫法也有不同,原料、做法、口味、种类繁多。
人们当然知道人的尸身不可能不腐,鱼虾也不会因为有了粽子吃而不损伤屈原的躯体。五月初五吃粽子,恰遇屈原跳江自杀。
将粽子投之江中保护屈原尸身的传说,并不会产生实际意义,只是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痛惜、敬仰之情。
赛龙舟的仪式活动也不是特意纪念屈原
赛龙舟的风俗早于屈原生活的年代。
《事物原始》引《越地传》记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君主,早于屈原生活的战国末期。
五月雨水丰润,江河水满,当时地处南方水乡的吴越之地,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古代原始部族以龙为图腾,通过祭祀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风调雨顺。
而且舟船是水乡的重要交通和战争工具,赛龙舟可以强健体魄,激励人们驾驭舟船的技能。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也认为划龙舟之习俗早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学者们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就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在屈原投江的洞庭湖地区,也早有划龙舟的风俗。例如沅陵地区被认为是中华龙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悠久的龙舟历史文化。
赛龙舟,也在我国南方沿海的江浙、福建、广东一带流行。
综上所述,屈原与粽子、赛龙舟等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另外,端午节的来历,也有其他多种说法。
例如说是纪念比屈原还早两百多年的吴国军事家伍子胥,他受谗言陷害,被吴王夫差赐死、将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还有说是东汉时期,上虞人曹娥的父亲不慎溺于江中,多日找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曹娥,悲痛之下在五月五日毅然投江,几天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由此可见,屈原、伍子胥是才能、忠贞、正直的历史人物,曹娥是著名孝女。他们身上具有中华民族一直弘扬的美德。
巧合的是,据说他们均是在五月五日投江。
于是,五月五日、江河、粽子、赛龙舟等有关联的关键词,便形成了一个交集--端午节。
将这几位历史名人与五月初五的诸多风俗捆绑,则大大地增加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意义,让这个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
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美食等熔于一炉,集于某个节庆日之一身,这已是我国诸多传统节日的特色。
例如"年"兽和春节、介子推和寒食节、牛郎织女和七夕节、嫦娥和中秋节等等。
如果细究这些节日的来历传说细节,难免有荒诞、迷信、缺乏合理性、牵强附会之处。
但是,我们没必要去较真。
毕竟,这些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且,这些形式多样的节日,丰富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今天,当我们欢度这些节日时,要感恩、缅怀先人们给我们创造、传承了这些美好时光。
同时,这些节日也使我们增长了知识,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心灵受到美化,人际关系得以润滑,更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人性的善良和光辉,人类社会生活的美好。
#零谣谣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