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是什么生肖(借助)
最近有个网友问,《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是怎么回事?“五蕴皆空”是入定时的状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
如果,“五蕴皆空”是打坐入定中的状态,这还容易理解。
如果,“五蕴皆空”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这就难以理解了,一个人“五蕴皆空”了,这人还能正常生活吗?生活还能自理吗?
所以,是否是这样的:打坐入定的时候,“五蕴”是空的,而出了定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五蕴”并不是空的,所以,依然能正常生活。
“五蕴皆空”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借助《老子真经》中的“源头甲骨文”字义……
让“源头甲骨文”展现给我们看:
请看下面这张图:
上面这张图,是用“源头甲骨文”展现的“完整的人”结构图。
“完整的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由三层人体、三层意识重叠而成,上图,从左到右三个黑色字体分别表示第一、二、三层人体与意识。
普通人只会使用上图,左边与中间的第一、二层意识,“五蕴”指的就是第一、二层意识的意识活动。
而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练习以后,人才能使用上图右边的第三层意识。
《心经》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讲的就是“让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的练习方法。
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以后,第一、二层意识不起作用了,这种状态就是“五蕴皆空”。
所以,“五蕴皆空”并不只是入定打坐时的状态,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以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但是,在我们的经验中,只有第一、二层意识起主导作用时的体验,从没有过“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的经验,所以,我们对“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的状态无法理解。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的《郭店楚简·老子甲》——《老子真经》来理解。
在《老子真经》中,有一个“源头甲骨文”字符是专门用来描绘“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以后,感知世界的模型,请看下图:
上图,这个“源头甲骨文”字符的造字,采用的是内、外结构。
这个字符的外部是:“竖弯横”的笔画。
这个笔画区隔出了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从左右结构来看,表示的意思是: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从上下结构来看,表示的意思也是: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
所以,“竖弯横”的笔画表示的意思就是:在“隐性世界”的范围内。
这个字符的内部是:一个开口的椭圆形,开头呈45度朝左下的方向。这个椭圆形笔画,在《老子真经》中,表示“意识的感知方向”的意思。这个开口的椭圆形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第三层意识在隐性世界中,感知发生在显性世界中的事物。
与一个开口的椭圆形呈90度的,是从左上到右下的一笔,这一笔表示的意思是:第三层意识在隐性世界中感知范围的广泛。
所以,这个“源头甲骨文”字符表示的意思是:第三层意识在隐性世界中,能够非常彻底地感知发生在显性世界中的事物内在。
在《老子真经》中的详细描述
在《老子真经》中,对于“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以后,内在运作机理的描述是很详细的。
在“重叠结构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既有“显性世界”部分,也有“隐性世界”部分,但是,任何事物的主体、运行动机、运行动力、都在“隐性世界”中,“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
所以,当“第三层意识起主导作用”以后,第三层意识感知事物的界面会发生变化。
第一、二层意识感知事物的界面都在“显性世界”中,而第三层意识感知事物的界面则在“隐性世界”中。
第三层意识在“隐性世界”中,能够感应到“事物”在“隐性世界”中的“系统自动力”。
这个“系统自动力”在古代就被称之为“道”。
第三层意识感应到了“系统自动力”以后,第二层人体会自然而然地顺应这种“系统自动力”发生相应的行为。
在第二层人体顺应“系统自动力”发生行为的时候,站在显性世界的角度看这个人,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如常人一样正常,但是,这个人的第一、二层意识却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五蕴皆空”的状态。
所以,一点都不用担心“五蕴皆空”以后,生活都不能自理了,生活不但不受影响,反而能使生活、工作的效果、效率更好!
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可以借助《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理解,“五蕴皆空”就是“无所住”,“无所住”以后,会“生其心”,这个“心”指的就是“第三层意识发挥主导作用”。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kindle、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
本书的纸质书尚未签约,有兴趣的出版单位可以与我们私信联系。
借助《老子真经》解读《佛经》系列:
1、「观自在」,「观」的主体与方法,首度公开!
2从《老子真经》发现《心经》的“不足”!
3、《心经》的“行”,与《老子真经》的“物”
4、《心经》中的“彼岸”,究竟是哪里?
5、通过《老子真经》的“谷”字,感受“心不在外、也不在内”的体验
6、《老子真经》中有感受《楞严经》“心不在外、也不在内”的方法!
7、维摩诘把房间搬空,躺床上等文殊师利来探病,他这么做是为什么?
8、文殊菩萨讲述:对阿赖耶识的亲身体验
9、认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两个「无所住」的过程,才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