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龙的说法,比如鳄鱼说、恐龙说。

除了民族图腾以外,龙还是帝王皇权的象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根据古籍和出土文物可以肯定,龙并非是古人想象之物,而是确实存在过。

随着朝代更替,龙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神物。

作为文化肇端之象征的龙,也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近几年,有关龙的传说众说纷纭。

那么,古代传说中的龙到底指的是什么动物?

一、龙之形象从模糊到具象 从单一到组合

龙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我国古人对龙的崇拜至少延绵八千余年。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龙形象的萌芽期。比如,红山文化的玉龙、陶寺遗址彩陶盆上的纹饰龙。

红山玉龙是能见到玉器中最早的龙形。玉器整体呈现“C”形,有龙头、龙尾,内向弯曲,颈脊长鬣,但无脚更无爪。

山西省博物馆藏有商代后期的《龙纹觥》,其中龙纹身似蛇,也无足无爪,唯一不同的是龙首多了二角。

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一件玉龙佩,龙足有三爪。

春秋早期的龙大多有四足,足上有爪。

到了东汉时期,龙形有了变化。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东汉画像石《龙虎戏璧》,其中龙有四腿、四蹄,每蹄有四爪。

宋代龙纹龙足也皆是四爪。比如陈容创作的《九龙图》,明显能看到龙爪都是四个。

元代龙纹则有三爪、四爪和五爪之分。

明清龙纹基本秉承元制,有三爪、四爪和五爪的区别。

比如,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清皇家服装,龙纹有角且有五爪。

除此之外,道教也有诸多龙的说法,《周易·爻卦》云:“潜龙勿用”。

其中记载的龙多有蛇的特征,既可以豢养,也可以宰杀食用。

《诗经·载见》提到:“龙旂阴阳”,《尚书·尧典》记载:“龙!朕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在不同语境下,龙有不同的内涵。

比如,《左传》中有关龙的记载有很多,大都是与龙相关的地名、官名和器物名。

《左传·成公二年》中提到:“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

这里的“龙”指代的是地名,在山东省泰安东南一带。

先秦时期,“龙”还被用作官名。

昭公十七年,鲁国大夫询问郯子:“祖上为何用少皞氏这种鸟的名字作为官名?”

郯子回复道:“少皞氏之祖为大皞氏,即伏羲氏,风姓之祖,有龙瑞,以龙命官。”

《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

这里提到的“龙”指代的是玉函。

王充在《论衡·龙虚》中提到:“世俗画龙之状,马首蛇尾;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蚯蚓同矣。’韩子曰:‘龙之为虫也,可狎而骑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龙的形象是多种动物组合形成的产物。

先秦两汉时期,龙的形象还较为模糊。

《礼记》是古代君臣士民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中提到“龙”用来饰人,尤其以龙饰君。

《礼记》记载:“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

龙作为四灵之一,常用作君王使用的物品之称。

《礼记·曲礼》记载:“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

龙纹是天子特有的配饰图案,不仅会绣在衣服上,天子的旗帜、车队也会配有龙纹。

可以说,天子行至何处,龙纹就在何处。

此外,君王殡天后,所用的棺椁也要以龙纹装饰。

《礼记·丧大记》有云:“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

《礼记·檀弓上》也提到:“天子之殡也,菆涂龙輴以椁。”

从近年出土的文物中可知,天子灵车用龙纹装饰,以引墓主灵魂升天。

《礼记》曾记载:“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这与君王生前所用龙纹配饰有很大不同,君王生前使用“龙”作为配饰,为了彰显帝王权威。

二、古代龙之形象变化多样

在不同古籍中,龙的形象很不同。

古代神话提到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也被视为龙的原型。

蛇能变换色彩,拥有悠长婉转的身躯,蜕变即更新,更具有隐现自如的意识。

《庄子·逍遥游》中提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龙作为神人的坐骑,不仅能够遨游天地,还能遨游至天外。

《庄子·秋水》和《庄子·列御寇》中提到:“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从这里能看出,龙是生活于水中的一种动物。

《庄子·天运》中提到的龙具有显隐变化的特征,“孔子曰:‘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

《太平广记》中记载龙的形象,与人们传统认知大相径庭。

其中,卷二百三十一记载:“洛阳城内有五毒龙,斯其一也。”

毒龙喜欢食人血,为了吃人血常常强迫少女引诱人类。

《太平广记》中还提到龙身上有“腥秽之气”,即便成为龙王之后,这种气味依然存在。

此书是宋代人撰写的一部文言纪实小说,主要取材于汉至宋初。

唐宋之际佛教兴起,影响渐广,书中提到的龙也明显具有宗教色彩。

南宋洪迈创作过一部志怪小说集《夷坚志》,龙多以蛇的形象出现。

此外,龙还能幻化成鱼、牛和犬的形象。

民间故事有“龙若犬”一说,所以外形上吸收了犬的形态特点。

此外,《夷坚志》中龙还以小儿的形象出现。

比如,卷四中记载:“宗立本夫妇收留一六七岁小儿,聪慧异常。后逢一胡僧,才知此小儿乃是五台山五百小龙之一,失之三岁矣。”

清朝文学巨子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载了很多龙的故事,龙的形象各异,有蛟龙、毒龙、应龙和金龙。

清代小说家宣鼎所作的《夜雨秋灯录》中有几十种龙形象,大致可分为龙人和龙兽两类。

清朝时期,龙之形象既有对前代世俗性的继承,又有人格化的变迁。这些龙形象反映了清朝社会对龙的认知思想,既有批判也有颂扬。

三、学术界对龙之形象的探讨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到:“龙是一种图腾,是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史专家卫聚贤在《中国考古小史》中提出“龙即鳄鱼”的说法。

诸多学者也一致认为,龙的生物原型就是中国古陆的鳄类动物。

扬子鳄满足了龙的所有幻化形象。

比如,鳞甲、大口、长颚、尖牙、大圆眼睛、长尾、四肢、五指和带横纹的腹部。

此外,也有不少专家主张“龙为蜥蜴”一说。

何新在《神龙之谜》中提到:“所谓‘龙’,其实是古人把鳄鱼和蜥蜴类动物杂糅起来。”

还有专家认为陇是蛇、马和蜥蜴的糅合。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6000年前的蚌壳塑龙,再次引发人们对龙形象的研究热潮。

濮阳仰韶文化蚌塑龙虎图

濮阳发掘的蚌壳砌塑龙有巨大的头,上下颌有锋利牙齿,具长吻。

从头而腹呈现“S”形欺负,背脊有脊棘,整体形象和商周青铜器、骨器和玉器上的龙完全相同,还与后世至明清时期的龙形十分相像。

除了身躯以外,龙之形象与生物中的鳄龟十分接近,更是蛟龙的真实写照。

古谣中提到“二月二,龙抬头”,而鳄冬眠春苏,发出的声音“隆隆”也与龙同音。

《礼记》中提到:“龟龙在宫,沼龙为畜。”

《左传》提到古代有御龙氏,而鳄鱼也可以驯养。

从以上几点来看,有足龙源于鳄鱼又添一道佐证。

从最早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再到安徽含山县玉器、山西蟠龙彩陶盘、绿松石龙形器可见,这些无足龙大多呈盘绕状,从外形看神似巨蛇,还有蛇身兽头状。

《左传》提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山海经》和《归藏》都提到了共工人面蛇身。

从这一点来看,巨龙呈勾状卷曲形,更像蟒蛇或蛇兽之杂糅。

结语

其实,龙之所以成为古时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不仅是共工氏等部落的图腾象征,它更是我国农业文化中代表春生雨水的农业之神。

《尔雅》中提到:“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

《说文》有云:“辰,房星,为民田时者。”

《庄子》中也提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说文》则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司管土地之神。

一直以来,龙都被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农业民族奉为农业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被赋予了神性,最后演变成掌管天意和万能之神。

参考文献

《礼记》

《庄子》

《太平广记》

《左传》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书生奇谈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