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烧包封面怎么写(益阳民间传统风俗)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二日,传统习俗是“鬼节”、“中元节”、“七月半”,是各家各户迎接已故祖先回家的日子。相传,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
七月半,烧包祭祖,自古以来就是益阳区域民间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节日。
从小就听大人说,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特别热闹,尤其是晚上,回家探亲的祖先很多,有如春运般的大高峰,大小祖先蜂拥而至,一个字,挤。那个时候,我胆子忒小,晚上不敢出门。大人又说,鬼不可怕,因为看不到。
自农历七月初十日,按照益阳市当地的习俗,每家开始“接公婆娭毑”、又称“接老客”、或者“接哑巴客”,这时便要将陶屋(益阳方言,其实是堂屋、客厅)打扫干净,神龛前置放香案和祖先牌位;在陶屋正中间摆上一张大桌子,周围抽(放)好椅子,桌子上摆放干干净净的碗筷和酒杯;杀一只鸡、鸭、鹅,买上几斤肉、鱼等,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恭恭敬敬地把饭菜和茶水、酒倒满,然后家里的老人洗干净手,在祖先的牌位面前点上蜡烛和香火,烧上一把钱纸。口里念叨着XX祖先,请回来!请上座!
有“接公婆娭毑”,当然就有“送公婆娭毑”。在益阳当地习俗,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和七月十四日晚上焚化纸包、烧香拜祖,即为“烧包”,是“送公婆娭毑”。
“烧包”的纸包内有几寸厚钱纸,纸包上面书写祖先名讳,包好后必须在背面书写一个大大的“封”字。下午六点左右焚烧封包。益阳市的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开始了鞭炮声和燃起了一堆堆钱纸。
据说,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庭越发幸福、人丁兴旺。而且要在路边或者水边焚烧,让祖先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的回家。
烧包祭祖,虽然是益阳旧时风俗遗存,也有些许封建思想,但是不管怎样,它之所以能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肯定有其本身的意义,它充分展示了民间风俗最为古老的方式,在中华大地,很多城市出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认祖归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烧包祭祖,这是益阳人民饮水思源、追念祖先的一种形式。从唐朝流传至今,它是传统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迷信,而是对祖先的一种祭祀和怀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