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风水师(安家)
时隔十年,六六老师的新作《安家》再次掀起热议。从《蜗居》到《安家》,从“房”背后钱权色的交易到“家”所涵盖的人生百态,这部新剧似乎多了一些温暖、选择和坚持。
《安家》把视角从为房所困的“都市房奴”转向阅尽人生百态的局外人房产中介,从揭露残酷的社会真相扩展到思考每一种选择所牵动的人生价值的取舍,在展现家所承载的意义及个人价值取向方面,它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上都有了更丰富的层次。
所谓的房子,在这里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一张通行证,它更是人们的择偶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形形色色的人对幸福和责任的定义,是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意识的冲突和融合。围绕着房子的话题藏着现代都市的隐痛。
隐痛一:房子和户口,都市里的通行证
自古以来,房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不容忽视,俗话说它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通货膨胀和投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房子所体现的保值价值有增无减,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在一个城市落地生根的重要指标,也是时下择偶标准里的首要考核要素。
现实也好,势利也罢,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何况有价码的东西易得,没有价码的隐形条件却往往求而不得,比如户口。
电视剧《安家》中的朱闪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漂亮可人,单纯善良,着装风格也是粉嫩粉嫩,虽然事业上毫无起色,但在人生大事上却毫不含糊,择偶标准的第一条就是要有上海户口,这一条无疑将很多优秀的爱慕者都排除在外。
一个本地户口有多么重要?也许连朱闪闪自己都不清楚。她是一个没有心机和主见的人,更没有地域歧视,她潜意识里对外地户口的排斥恰恰是来自于她生长的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
老上海人的优越感总是与生俱来,上海以外的地方在他们看来都是乡下,连张爱玲都不无优越感地说一句“到底是上海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分析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性社会,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亲密的熟人圈子,靠世代血缘继替的关系来维护。家族中的人往往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地缘成了血缘的投影。
社会地位的划分也由此而来。无论他们的后代子孙随着社会的变迁搬到哪里,籍贯还是属于原来的地方,所以说籍贯也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外地人要融入这个圈子大概只能通过土地和婚姻,他们成为了这个地域的异乡客。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商业活动的复杂化,很多陌生人之间承担起更多的商业活动,真正意义的地缘性社会慢慢地形成。
尽管繁华大都市上海并不是乡土社会,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本土情结依然存留在上海人的思维里。不只是上海,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都有对本地户口的执着。
被它们拒之门外的是无数剧中像鱼化龙、楼山关这样拼尽全力想要在都市里立足的年轻人。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外省人是城市里的客旅。但也同样是他们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我想起电影《亲爱的新年好》,白百何所饰演的北漂都市女性白树瑾,在爱情、事业、生活上备受打击之后感慨,“北京不是家,老家也不是家,人好像被搁在中间了”,一句简短的独白,却道尽无数异乡人的辛酸。
电视剧《安家》中的朱闪闪最终遇到了符合她所有择偶标准的白马王子,但未必就找到了爱情。
传统认知下的择偶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遭遇的不适和尴尬的处境,正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融合过程中出现摩擦和错位的表现之一,其实没有对错之分。
越是在繁华大都市比如上海,这种冲突就愈发明显,本土情结逐渐失去原有的语境,但这也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当我们卸下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时,也许才能真正读懂自己的心之所向。
隐痛二:人情社会的利与弊
现代社会里的契约精神,追求的是权利和平等问题,而我们的传统是讲究人情,是攀关系,讲交情,于是有了人情冷暖,有了世态炎凉。
追本溯源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即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友朋等关系向外推出的一圈一圈的关系网,而且这个网络会根据中心人物的势力厚薄而具有伸缩的功能。
即便费孝通先生分析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但在现代都市的熟人社区里,这种人情社会里的习惯依然支配着我们。它是我们思维的原型,《安家》在探讨围绕房子的话题的同时,也向我们描画了一个现代都市里的人情社会。
剧中的房产中介徐文昌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门店店长,但他的社会关系网络却非常庞大,这与他富裕的出身和本地优势势力分不开。
从很多细节都可以推断出徐文昌家境殷实,比如门店里的隐形开支都是他自掏腰包填补;离婚后也从不提及过户给前妻张乘乘的房子;净身出户后虽找房似锦借钱付房租应急,但转头就送了房似锦贵重的丝巾和鞋子;明知道房似锦要偷学他的老洋房业务并取而代之,却从未防范戒备。
一个在经济上拮据、有过生存压力的人,绝不可能表现得如此从容不迫、慷慨大气。
连只有一面之缘的风水大师鲁大师都说徐文昌是不渴望钱的那种人,所以只会拉房似锦这样缺钱的人合谋卖房。徐文昌身上自带的那种泰然自信的气质是钱给的,是从小到大优越的生活条件塑造的。
再看他身边的朋友,都是非富即贵。徐文昌带房似锦做的第一单老洋房业务标的1.5亿,卖家龚先生就是他的发小,谦谦君子,仁义谦逊,面对霸道无理、贪婪丑恶的姑表太太一家也不失风范。
第二单老洋房业务,碰到了虚伪奸诈的饲料大王林茂根,表面上宽厚仁慈,但私下却狡猾吝啬。当徐姑姑和房似锦千辛万苦找到房主的后人并捋清房产关系后,林茂根却为了省佣金,跳过中介与房主私下成交,还赶走了占有两间小房产权的耿叔夫妇。
徐姑姑的老同学秦涛是知名律师,全程保驾护航,以其专业能力和业界威信迫使林茂根走正常交易渠道,徐姑姑不仅拿到了两倍的佣金,还帮耿叔夫妇讨还了公道。
第三单老洋房业务虽然最终没有成交,但也显示了徐姑姑非凡的能力。房主之一江奶奶为了救老伴宋爷爷的命急需用钱,要卖掉属于她和两个外甥共有产权的三层老楼,两个外甥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拖延交易,好等两个老人过世后继承遗产。偏偏徐姑姑就可以找到明星朋友丁索拉全款一次性付清5千万房款,揭穿两个外甥的丑恶嘴脸。
徐姑姑拥有的这些优势是房似锦再怎么努力也挣不来的,也是同样作为上海人的朱闪闪渴望不可及的。但徐姑姑为人正直善良、温柔敦厚,坚持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多客户都是冲着他的人品过来的,看人而不看店。
对于徐姑姑来说,房子不光是房子,还承载着一家人的幸福,房产中介赚的不只是佣金,还有良心。他擅长用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纠纷,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让不义之徒得到惩罚和教训。
相反,像翟云霄那样不折手段爬上高位的人,却只会利用关系,玩弄权术。翟云霄对房似锦有知遇之恩,但他却利用房似锦的感激之情,将其培养成一颗棋子,用来对付他嫉恨的徐姑姑。
翟云霄是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当年翟云霄和徐姑姑同为中介,翟云霄为了拿到销售冠军,不惜将将被法院查封的房子卖给客户。徐姑姑暗中阻止,不仅挽回客户损失,也避免翟云霄犯下过错,还维护了公司的荣誉。
而翟云霄却耿耿于怀,毫不感念徐姑姑最终将晋升名额让给他,而是始终认为徐姑姑蓄意加害于他。直至多年后,还在总部安总面前阳奉阴违,对徐姑姑极力打压,利用职务之便企图将徐姑姑赶尽杀绝。
心术不正之人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的恶意,输出的永远都是怨愤之举。
很多人抱怨世道不公,讨厌人情冷暖,但我们的社会模型源于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着有差等秩序、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人伦格局。
人情社会的利弊在于支配它的人,正直的人看到的是良知,奸邪的人看到的是权术。我们痛恨的不是交情,而是交情后面那只玩弄权术的手;我们输给的不是人情,而是自己心中的魔鬼。
隐痛三:新时代的女性困境
谈论六六老师的作品,始终离不开都市家庭矛盾,从《双面胶》、到《蜗居》、再到《安家》,从不同维度关注女性的成长和困境。
在急速变化的现代都市中,女性的认知、观念、地位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在旧传统和新社会中摸索着一种平衡。
电视剧《安家》中,就展现了各种女性的困境,有像房似锦这样被原生家庭拖累的职场女性,也有像阚太太这样为了家庭退居幕后的贤妻良母。
房似锦出生在农村,在家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母亲潘贵雨重男轻女,对房似锦极度压榨。房似锦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和家庭的抗争史。潘贵雨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让房似锦读书,一心只想让她早点打工嫁人,好贴补家用,还撕了房似锦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房似锦工作以后,潘贵雨把房似锦当成了赚钱养家的工具,没有亲情,只有剥夺。糟糕的原生家庭是房似锦永远填补不了的黑洞。
幸运的是房似锦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逃离,知道要学习新的知识,知道要在大城市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虽然原生家庭无法选择,但至少房似锦现在有能力在想摆脱的时候就能摆脱。
一边是房似锦走出原生家庭的努力,另一边是阚太太回归婚姻家庭的悲哀。
阚太太和阚先生是患难夫妻,从白手起家做到身家不菲。初到上海时,阚先生炒股亏损,债台高筑。阚太太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又向自己的弟弟借钱,两人开始创业。
创业初期,没有资源和背景,阚太太只能一家一家去宣传推销,经过多年努力,生意走上正轨,阚太太选择功成身退,在家相夫教子,养育四个孩子,照顾老人。
可是飘起来的阚先生就开始拈花惹草,摆成功男士的谱,送知名博主知否小姐高档别墅,屡次触犯阚太太的底线。一次次失望的阚太太终于选择离婚,共同财产各自一半,同时还要要回阚先生送出去的别墅,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阚太太忠诚于这段婚姻,但当她的付出没有得到应得的尊重时,她也敢于为自己的权利而抗争,拿得起也放得下,不委曲求全,也不拖泥带水。当了那么多年的阚太太,中年之后,在不平等的婚姻面前,她选择了找回自己。
女性所谓的成长不是退让隐忍或是盲目决裂,而是随时拥有独立的勇气和能力,不管是房似锦还是阚太太,这是她们入局的筹码。
结语:
六六对社会热点总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它们是喧闹都市生活里的缩影,反映的是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思考,但书写的却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每个平凡人的结局都写在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