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下雨有什么说法(今天立冬)

导读:今天立冬,“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立冬天晴不好吗

今天迎来了今年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它也是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古人最初的时候是根据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冬至节气,以它为起点然后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距离划分为24等分,因而就是24个节气。所以每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是相等的,间隔都是15天。

但是现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则来自300多年前所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即在一个为360°的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了24等分,其中每15度就是一等份,并且它是以春分为0度起点,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当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节气的时候就是一个回归年。

虽然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度数”都是相同的,但是“时间”却是不等的。而立冬节气就是在斗柄指向西北,当太阳黄经达225°时交节,其时间点是在每年的公历11月7-8日,而今年的立冬就是11月7日,农历十月十四日。

立冬节气到了,农谚“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是啥意思?立冬这天晴天不好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啥意思?

这是一句相当经典的农谚,它是把九月初九重阳节和立冬,以及冬季的天气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通过重阳节、立冬来预测冬季的天气情况。

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是说哪怕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连续十天下雨,这也没有什么,最怕的就是在立冬节气这天是大晴天了。为何古人会总结这样的农谚害怕立冬这天是晴天呢?

主要原因在于,如果立冬这天是晴天,那么冬季就以晴天为主,后面容易出现“冬旱”的灾害,甚至在来年春天也会出现旱情。

有的人可能会感觉这句农谚没什么依据,通过立冬怎么可能预测到冬季的是不是出现旱情呢?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二十四节气对农事安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古人就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了在每个节气当天的天气,都是和后面的天气有些联系的,因此就把这些观察的结果总结成为了农谚。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同时它又是“四时八节”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古人也确实通过观察立冬节气当天的天气可以预测后面冬季的天气情况。

而通过立冬来预测冬季的农谚就有不少,比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它和前面的农谚意思是差不多的,说的是立冬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冬季降雨的天气不多,基本都是以晴天为主。如果立冬节气这天是阴雨天,到了冬季的时候下雨(雪)的天气就偏多。

另外还有“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和“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尤其是这后面一句,更是用“吃得柴尽米粮空”这样夸张的说法来形容冬季的雨雪很多。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冬这天下雨了,冬季就雨雪天气很多,尤其是会经常持续持续地下雨(下雪)天气,并且还非常的寒冷,导致人都不愿意出门,只能是躲在家里烧火取暖,甚至把柴烧光了,米粮吃光了也不想出去,可见其寒冷程度。

通过这些农谚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内很多地方以前都是有着差不多的说法,即立冬这天是晴天,预示着冬季的雨雪较少,天气将会以晴暖为主。相反,立冬这天如果是阴雨天气,那就冬天雨雪多,这样农民就不用操心了。那立冬这天是晴天有何害怕的呢?

立冬当天没下雨是晴天,对农业有啥影响?

古人都是靠天吃饭的,而天气对农业的影响确实很大。而立冬节气这天如果是晴天,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预示着冬季的雨雪少,甚至是来年的雨水都很少,出现了冬旱、春旱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笔者的家乡这边一直都有着“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的说法,也就是说立冬节气下雨了,冬天的雨水充足,这样就称之为“烂冬”,但如果立冬节气没有下雨,那么冬季雨水不多,来年春天容易出现春旱天气。

这样不只是对越冬作物不利,同时对于春天播种也是很不利的,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万物的季节,可是没有雨水就会耽误农时。

第二个影响就是冬季偏暖。因为在冬天的时候经常出现大太阳,那么肯定没有经常下雨、下雪的天气冷。冬季偏暖和了,人畜肯定是要舒服一些,同时对各种越冬的害虫也是有利的。但是这却对于农作物不利,到了第二年就容易出现虫害。

像古代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出现旱情以后,就出现大的蝗灾了。就是因为冬季缺雨雪天气,温度不够低,地里的害虫没有冻死,第二年就会大量繁殖从而祸害农作物。农民常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冬天适当冷一些对来年农作物丰收是有利的,尤其是如果能下几场大雪就更好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古人才总结了“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等农谚,就是给农民起到参考,并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损失。

如今立冬节气到了,在你的家乡是天晴还是下雨、下雪呢?对于古人传下来的这句农谚,你认为还有道理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三农小毛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