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力测试(糖果实验)

文|羽毛妈妈

01.导语

今天下午带四岁女儿去新华书店看书,然后女儿看上了一本包装精美的小图书,像个小手提包一样可以拧着。女儿爱不释手,让我马上买了它。

我一看价格有点贵,一本巴掌大的小图书将近五十元,于是上网对比一下:一模一样的图书只要半价,还有几本同款的其他故事。

于是我开始做女儿的思想工作:“要不我们上网买吧,在这里买一本的钱上网可以买两本。”

“不好,我现在就要买,我太喜欢这本书了。”女儿一副誓死要买的决心,不理解半价是什么概念。

这时我想起了著名的“糖果实验”,想看看女儿是否有足够强的自我自制力通过延迟满足的测试。

“刚才你说要去外面的餐厅吃饭,可是如果你要买这本书就不能去外面吃饭。但是如果等妈妈上网买可以买两本书,现在还可以去外面吃饭。”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值这个价,想继续说服女儿放弃这本书,出去外面吃饭,然后上网买一本给她。

有时候我们总是以大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和教导孩子,我只看到了这本书的成本价值,可是女儿看到的是书本带给她愉悦感的内在价值,而且她也不懂上网买要比书店买划算很多。

马上买可以带给她即时满足感,延迟满足她可以省一半钱或者买两本不同的书。但是上网买还要多等几天,也许等书本到了,她已经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那么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到底哪个更重要呢?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真的是缺乏自我控制力吗?

02.自我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来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到4岁左右 ,延迟满足能力开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由此可以预测他们在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以及大学时期的认知能力与社会能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也叫“糖果实验”。

参与实验的孩子马上吃掉糖果被标为“不等者”,只能吃到一颗糖;等待了考验时间的孩子被标为“延迟者”,可以再奖励一颗糖,能吃到两颗糖。

该大学心理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延迟满足实验成功后迅速成名,米歇尔研究的是自我延迟满足。他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 ,专指一种自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们总是相信专家,实验理论一旦公布就深信不疑并且争相效仿,不断测试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顺利通过“糖果实验”,是否能够自我控制具备成功素质。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些事实和因素,因为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验当中。我们看到的是米歇尔把几十个孩子当做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即使后来通过实验的孩子有成功的代表,那些没有通过的孩子就一定不成功吗?这里面的概率问题和成长因素太多了,无法单用一个“糖果实验”就能判断可以延迟满足的孩子就是以后的成功者。

就像开篇我的女儿坚持马上要买那本精美的图书,她不知道一本可以买两本的价值规律,也体会不到延迟就加倍的满足,对于那一刻,即时满足是她所选择的,即使她非常渴望在外面吃饭,但是最后的决策是选择买书。

而测试她是否能顺利通过“糖果实验”我附加了很多条件,比如在外面吃饭的诱惑、家长的价值观引导、反反复复的询问,这里面包含太多我作为家长想让她不买书的因素,所以我们平时判断孩子是否通过“糖果实验”其实有很大的误差和偏差。

03.外加延迟满足

Karniol,Miller等人在80 年代初指出:在现实情境中儿童极少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情境,即一个小的立即就可以获得的满足与一个较大的但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奖赏。更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而延迟满足。因此他们提出了外加延迟满足的方法 ,即儿童因外界的要求而延迟满足。

在外加延迟满足方法的实验程序中,实验者直接向被试的儿童出示诱人的玩具或奖励物 ,同样告诉孩子他现在有事需要离开房间 。在此期间 ,孩子不能玩或者接触玩具或奖励物 ,必须等到实验者回来才能玩玩具或得到奖励物。

在实验设计的程序上,外加延迟满足方法并不像自我延迟方法那样让孩子进行两难选择 ,而是直接要求孩子延迟。外加延迟满足的这种实验情景与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对父母的顺从比较相似 。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经历了由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外加延迟满足方法考察的是外部控制对儿童延迟满足的影响,而自我延迟满足方法考察的是内部控制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

04.延迟满足实验的缺陷

从本质上说,延迟满足包括冲突选择和对选择的维持。那么,心理学家的延迟满足实验有哪些缺陷呢?

1. 忽略了目标价值因素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自我延迟方法中除了个体的自我控制的特质倾向之外,似乎还涉及到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等更重要的过程 。

外加延迟满足方法虽然也可能涉及到价值判断过程,但更多时候体现为因外在要求或家长要求而延迟。

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真正判断孩子为了延迟满足而放弃即刻满足的失落感和心理阴影。

2. 时间规定上的局限性

在延迟满足实验任务中,儿童的等待时间都是由实验者人为规定的,而这种人为规定延迟时间的方法可能会给研究本身带来严重后果。

儿童在延迟任务中的等待过程,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剥夺过程。这种剥夺过程是否会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 或者说 ,等待时间应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才不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研究出现。

05.学龄前儿童决策能力

在儿童选择了延迟的情况下 ,未必是因为儿童喜欢得到延迟奖励物而抑制自己的即时愿望,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主试者希望他们做出延迟选择,从而他们可能由于希望得到主试的认同而选择了等待。

这就可能关乎到这些儿童的决策策略而不是自我控制力了。

而在选择即时奖励物的情况下,也未必是因为儿童不能抑制自己的即时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延迟奖励物本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而不能引发儿童努力完成任务的动机。例如,假设某儿童根本不喜欢糖果,因此一个糖和两个糖对于他来说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不喜欢的东西,于是,他就选择了立即得到以便尽快结束任务。

换言之 ,他做出的即时满足选择并不意味着他不能自我控制;相反,那是一种聪明的决策 !

策略是指为了有意识地实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概括性计划。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在运用策略时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付出的意识努力越来越少。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策略时发现儿童的记忆存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加强来提高;而内隐记忆则是无需借助意识调节的,存在于儿童潜意识中。

最后,我在书店买了那本本来可以在网上买两本的图书,满足了女儿的即时幸福。也许她现在还欠缺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我很高兴她能做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决策:买自己喜欢的书,不在外面餐厅吃饭。

所以我们父母在面对众多教育理论时应该明辨是非,以孩子的内驱发展为中心,降低父母人为的附加条件,培养孩子健康正确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胡兴旺,李红,吴睿明.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2(2):127~130

2.于松梅,金红.两种延迟满足实验研究方法的分歧与整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54~57

3.杨丽珠,王江洋,刘文等.3 - 5 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报. 2005 ,4 :224~231 .

4.陈会昌,李苗,王莉.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18 (1) :1~5 .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百合文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