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1951年四川挖出深埋16年的红军墓碑)
在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城以东,有一个名叫王坪的村子,这里有一片不同于寻常的风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它是全国安葬烈士最多,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这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唯一一座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在红军烈士集墓前,矗立着一块近4米高的墓碑,碑上倒悬的党徽格外惹人注意。
这个倒立悬挂的党徽背后究竟有何深意?一切还得从它的设计者张琴秋开始说起。
工作中屡屡受挫
1932年6月,将民族存亡置于脑后的蒋介石,调集50多万兵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于同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进入了川北。
随着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的相继解放,摆在红四方面军面前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民主政权,动员群众参加红军。这项重担就压在了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肩上。
好在张琴秋能写会说,那些革命道理经她的口一宣传,立刻就被老百姓们接受,甚至有的人听完张琴秋的讲演后,当场报名参加了红军。
张琴秋待人和气,话语亲切,经常坐在村边和老百姓们讲道理,拉家常,将思想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红四方面军就增兵一万多,相当于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张琴秋还参与建立了妇女联合会,发动当地的妇女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当时整个苏区妇女联合会会员达到了30万,在张琴秋等人的带领下,这些妇女在春耕生产、支援前线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要想巩固革命根据地,最重要的还是实行土地改革,让穷人也有田地种。张琴秋带着政治部的同志,刚到川陕地区就开始编写土地革命政策的小册子,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明了土改政策,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33年初,川北地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成立,随后张琴秋参与筹备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张琴秋当选省委委员兼任省委妇女部部长。
正当川陕根据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张琴秋的工作也渐入佳境的时候,张国焘的报复开始了。
在根据地建立的几个月前,张国焘在小河口召开师级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今后部队的行动方向。这次会议基本将大家的思想统一,确定集中力量向川北进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张国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张国焘也惺惺作态表示接受,决定加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力量,吸收各军、师的有关领导人参加。张琴秋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
对于大家的批评,张国焘一直耿耿于怀。眼看着川陕根据地逐步走上了正轨,张国焘开始痛下毒手,曾经对他有过批评的张琴秋,被免去了政治部主任的职务,改任红江县委书记。
张琴秋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在担任政治部主任三个月的时间里,为了根据地没日没夜的工作,眼看着红军发展迎来了好时机,张国焘却开始打击报复。虽然张琴秋为了大局,坦然接受了降职的命令,但她对张国焘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担任红江县委书记期间,张琴秋还是非常重视解放妇女的工作。经过调查了解,红江地区家里的农活一般都是妇女去做,回到家里还要忍受丈夫和婆婆的打骂,而且此地流行买卖婚姻,妇女的地位极低,生活非常悲惨。
因此张琴秋在红江县的首要工作,就是先建立妇女委员会,并且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到老乡家里,挑水、砍柴、打扫、烧饭……老乡们看着辛苦劳动的张琴秋和红军战士们,心里十分感激红军。
当时四川军阀田颂尧对于红军进驻川北并没有太过重视,等到自己的地盘上红旗招展,他开始有些担心失去地盘,便联手其他军阀停止混战,向川陕根据地发起进攻。
张琴秋按照省委的决定,负责提供物资保障、运送伤员等工作。有一次张琴秋在组织运送伤员时,意外被敌人的一个连发现,敌人看到这支红军队伍没有几个正规红军,便悄悄围上来想要一口吃掉。
其实这是张琴秋故意给敌人设下的陷阱,当100多名敌人围上来的时候,张琴秋下令将担架放下,拿起放在担架上的武器,分散潜伏在密林中。
原来担架上的根本不是伤员,而是武器。
等敌人发现张琴秋的队伍消失不见了,正四处张望时,张琴秋指挥潜伏在密林中的战士和群众一起发动进攻,还没明白过来的敌人立刻倒下了一大片,剩下的敌人全部举手投降。
当听说眼前的女红军就是张琴秋时,投降的敌人都低下了头,被张琴秋所俘虏,他们很服气。
眼看着张琴秋在红江县的工作越来越有声有色,张国焘再次下毒手,免去了她的县委书记职务,让她停止工作回总部等待安排。回到总部之后,张国焘派陈昌浩与张琴秋谈话,所谓谈话也不过是例行公事,陈昌浩宣布了让张琴秋去后勤部报到的决定。
听到这个决定的张琴秋从头到脚都凉了,她想不通自己将一切都献给了红军,为了会受到如此对待。冷静下来之后,张琴秋写了一份材料交给陈昌浩,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可惜这份声明被刊登出来时,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1934年春天,苦苦等待了几个月的张琴秋终于等来了通知: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担任政治部主任。
亲力亲为建立烈士陵园
接到命令之后,张琴秋的心里五味杂陈,在川陕根据地工作的两三年中,她的工作一直都在调动,一股无形的压力围绕在张琴秋身边,她明显感觉到了张国焘对自己的不信任。
在出发去红军总医院前,陈昌浩找张琴秋谈了一次话,告诉她一个不幸的消息:她的丈夫沈泽民在鄂豫皖苏区牺牲了。张琴秋闻讯当场痛哭,一句话都说不出,深深的沉浸在悲痛之中。
带着失去丈夫的悲痛,张琴秋来到了红军总医院。当时医院已经搬到了通江县城东的王坪村,而且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除了总医院外,还有5个分院,近千名医务人员,以及一个专门培养医务人员的学校。
张琴秋的到来,让院长苏井观格外高兴。虽然二人没有过交集,但苏井观知道张琴秋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领导。苏井观给张琴秋介绍完医院的情况后,便开始和她商量如何办好医院。
年纪上苏井观比张琴秋小一岁,但两人合作非常愉快,相处时彼此鼓励彼此欣赏。那段时间是张琴秋这几年来,工作最顺心顺手的时候。
当时蒋介石不满于红军的不断壮大,决心再度调集重兵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并委派四川军阀刘湘为“剿匪总司令”,对川陕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
这次围攻敌人动用了一百多个团,20多万兵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装备上,都远胜于红军,再加上刘湘刚刚从军阀混战中获胜,没有受到过红军的打击,气焰很是嚣张,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川陕根据地的红军。
而红四方面军则根据敌我情况,采取“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严重打击了四川军阀。张琴秋到红军总医院工作的时候,正是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最紧张的时候。
战斗越来越激烈,伤病员也越来越多。细心的张琴秋发现,年轻的战士负伤之后,情绪变化比较大,对于康复十分不利。张琴秋便和苏井观商量,利用医院的俱乐部创办剧团,组织医务人员和康复的伤病员去分院演出。
节目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鼓舞人,不但伤病员们喜闻乐见,老百姓也很是欢迎。
虽然红军医院在张琴秋的领导下开始有声有色,但每天都有年轻的战士牺牲在医院。张琴秋看着那些牺牲的战士,很多人都没来得及留下名字,甚至他们的父母在哪里,他们的家在哪里都不知道。
看着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到最后甚至都没有一块棺材板安葬,张琴秋心如刀绞,她决定为这些牺牲的战士们做些事情,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
张琴秋立刻召开院领导会议,将自己准备建一个烈士墓的想法告诉大家,医院领导一致赞成,张琴秋便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烈士墓的建立工作中。
从选址到墓园设计,张琴秋都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她都亲自动手,亲自过问,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张琴秋还亲自设计了烈士墓园的墓碑,选用当地最好的石材,设计了一座高4米,宽0.6米,厚0.69米的墓碑。
在墓碑的正中间,张琴秋亲自题写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左右两侧分别刻着手枪、红星等图案。在墓碑的上方,张琴秋还特地设计成党徽朝下,让躺在地下的红军战士都能看到这个标志。
据说张琴秋为了书写墓碑上的题字,激动得难以自已,专门让人打来干净的井水,双手在水里泡了许久,擦干之后再握笔书写,一气呵成。
王坪红军烈士墓园落成典礼如期举行,红四方面军的所有领导都参加了典礼。在雄壮的《国际歌》歌声中,每个人对长眠于此的战友,对张琴秋的壮举表示了极大的敬意。
张琴秋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岁月,是她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工作上屡屡受挫,但她始终将穷苦大众和革命事业放在首位。她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的不朽功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广昭战役,争取渡过嘉陵江向川甘发展。当时广昭两城久攻不下,红军主动撤出,出击陕南调敌北移,创造渡江条件,配合中央红军抗日。
在陕南战斗数日之后,红军见目的达到,即回师川北抢渡嘉陵江,开始长征。
红军撤走之后,以王笃之为首的地主还乡团开始对王坪疯狂反扑,对于刚刚建成的红军烈士陵园,大肆挖坟掘墓随意破坏。当地的老百姓实在看不下去,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烈士遗骨重新安葬。
丧心病狂的地主还乡团还盯上了烈士墓碑,强迫老百姓将其打碎,但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其运走掩埋地下,使它幸免于难。还乡团见墓碑突然消失,对老百姓们严刑拷打,但坚贞的革命群众始终没有说出下落。
没想到这块墓碑一埋就埋了16年。1951年,一位老红军到王坪村吊唁战友,发现烈士陵园中的墓碑不见了,便询问当地的村民。在村民的指引下,红军墓碑得以重见天日,落座原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政府对王坪烈士陵园数次修缮并扩充。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王坪烈士陵园正式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从2011年底开始,陵园再次进行修葺扩建,通江县将全境散葬在其他烈士墓区的17225名烈士遗骸迁葬于此,并在陵园前面新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扩建后的陵园占地约2平方公里,开园后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红军烈士集墓前,张琴秋设计的墓园墓碑仍然高高矗立,上面倒悬着的党徽格外引人注目。据川陕苏区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倒悬着的党徽有着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如今的川陕革命烈士陵园广场中,有一座大型人物群雕像,代表了集墓中约9000多名红军烈士。他们有的摆出重逢的姿势,好像敌人就要来到;有的相互握手拥抱,好像在庆祝战斗胜利;有的双手指向天空,好像在对穷苦大众说:
“乡亲们,你们的苦日子熬到头了,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