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1年7月8日这一天晚上,一场宴会正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正在盛情招待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客——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就在晚宴进行的过程中,基辛格突然表情痛苦,表示自己的肚子出现剧痛……

基辛格

叶海亚立即关切地询问了对方的情况。很快,这位巴基斯坦总统高声宣布,由于当地的天气过于炎热,导致基辛格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自己已经做出决定,请这位美国客人前往纳蒂亚加利的一座别墅进行休养。

现场的记者们一听,纷纷取消了原本计划好的采访计划,开始打道回府。他们决定等几天后基辛格养好身体,再去一探究竟。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段意外插曲的背后,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基辛格并没有生病,也不会真的前往那座别墅休养;他接下来真正要前往的,是距离巴基斯坦并不遥远的中国……

中美暗送秋波 巴基斯坦成中间人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白宫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37任总统。对这位美国新元首,《人民日报》如此评价道:“一个狡猾奸诈的阴谋家和刽子手”。

然而,在这场就职演说中,尼克松却表达出自己希望缓和当时世界紧张局势的态度。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历史能够赐予的最大荣誉,就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而这句话,也在后来出现在他的墓碑上。

就在尼克松走马上任后不久,世界局势又出现了新变化。关系本就陷入僵局近10年的苏联和中国,又因为边界冲突互相剑拔弩张。在冷战的大时代背景下,身为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等人,提出了外交方面的缓和政策。相应地,中国这个庞大而神秘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美方可以争取的对象。

而中国这边,同样有了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想法。1970年国庆节期间,毛主席特意邀请了一位美国老朋友登上天安门城楼——《西行漫记》作者斯诺。

不仅如此,在天安门城楼上,斯诺就站在毛主席的旁边,在翻译冀朝铸的协助下,两人进行了很多交流。

很快,一张毛主席和斯诺肩并肩的照片,传遍了全世界。国际社会对此颇为震惊,他们没有想到,一位美国作家和记者,竟然在当天获得了如同国家元首一般的待遇

毛主席和斯诺

很明显,毛主席和中国政府,是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表明自己并不排斥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进行更多的接触交流。对此,尼克松和美国方面,自然是心知肚明。

不久后,在与一位记者交谈时,尼克松这样说道:“如果我死之前,还有什么想做的事,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就让我的孩子们去。”

与此同时,这位美国总统决定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中国方面传递自己想要改善双方关系的想法。此后,中美双方通过这一渠道交换了很多信件。在两国政府中,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信的内容。

虽然这样,但几个月过去了,两国关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971年4月,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意外出现。随着美国乒乓球队顺利访华,尼克松政府决定开始进一步行动。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与周恩来长时间会谈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尼克松决定派人前往中国,就两国存在的分歧以及如何实现关系正常化,进行协商会谈。而这一人选,自然没有比基辛格更合适的了。

此时的基辛格,虽然还没有成为国务卿,但已经是尼克松最为信任的外交官员。事实上,关于接下来的这次秘密中国之行,当时知道所有这一切的,只有他们二人。

基辛格和尼克松

1971年7月1日,基辛格启程离开华盛顿。他先是前往越南西贡,在那里活动了3天后,到达泰国曼谷。6日他抵达印度新德里,又在两天后前往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此时,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8日当天晚上,在巴方举办的晚宴上,基辛格佯装肚子痛,引起了众人注意;接着,叶海亚总统宣布将请这位美国客人去自己的别墅里休养。

人们对此并没有察觉出什么异样。可就在9日凌晨4点钟的时候,基辛格悄悄登上了叶海亚的专机。为了不被人注意到,他戴着大檐帽和墨镜,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如此低调,在拉瓦尔品第国际机场,依然有人注意到了这一幕。伦敦《每日电讯报》驻巴基斯坦的记者贝格,意外发现一个很像基辛格的人,神色匆匆地从一辆小轿车上下来,登上了一架巴航波音707客机。很快,这架飞机迅速起飞。

贝格十分疑惑:基辛格不是刚刚得了痢疾,正准备休养吗?他立即向机场一位官员询问:“刚起飞的那架巴航707,飞向哪里了?”

这位官员没有多想,告诉贝格:“中国。”

很快,伦敦《每日电讯报》报社收到一条急电:基辛格飞往中国!

报社的编辑接到电报后,感到非常惊讶。经过反复思考权衡,他认定这是贝格喝醉后写出的荒唐之语,将其扔进了废纸篓……

就这样,基辛格这次秘密之行,幸运地没有被提前发现。7月9日中午,他顺利抵达中国北京。

后来,基辛格如此回忆自己当时的心境:“那可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那时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来自助手给我准备的那一堆材料。当时,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怀着些许忐忑不安的基辛格,终于开启了中国之旅。在从南苑机场前往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的路上,基辛格一行发现,路两边悬挂着很多标语。

一位副手询问中方陪同人员黄华:这些标语是什么意思?黄华如实回答道:“打倒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

黄华

听了这话,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基辛格,也不禁紧张起来。毕竟,中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分歧,乃至敌视……

而这20多年来,横亘在这两个大国间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台湾问题。当7月1日基辛格离开华盛顿前,尼克松和他商讨了此次中国之行的会谈策略。

当时,尼克松对基辛格提前准备好的相关表述不满意,认为其立场“不够强硬”。这位美国总统对基辛格提醒道:“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表达我们放弃支持台湾的意愿。和中国人的会谈,不能让别人看起来是我们在出卖台湾。”

7月9日下午,基辛格终于见到了早已闻名全世界的周恩来。对这位中国总理,基辛格首先表示:“尼克松总统已授权我来告诉您,美国不会在没有事先同你们商议,并考虑你们意见的情况下,采取任何有损你们利益的重大举措。”

基辛格这番话,明显是想释放美方的善意。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周恩来对此的回应是:“对于台湾问题,我们不得不指责你们的政府。”

接着,在谈到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问题上,周总理表示:“要承认中国,美国必须无条件地这样做:它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毫无例外。”

周恩来这些表态,十分出乎基辛格的预期。在来到中国前,他一直认为,中国之前对美国所表现出的积极姿态,不是因为想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而是为了同美国一道,形成对抗苏联的国际态势。可此刻,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发生了误判。

周恩来

有些措手不及的基辛格,急忙对周恩来回应道:“我注意到,总理的评论超出了我们先前联络中所交换的意见。在之前的联络中,您说到要我们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驻军和军事设施。您今天还说了一些官方的政治性宣言……”

对此,周总理回答道:“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要交换看法,每一方就必须把对问题的全部看法都说出来。”

基辛格这才明白,周恩来之前所说的,只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官方宣言。这位中国总理,并没有指望基辛格会全盘同意。

接着,基辛格谈到了台湾问题。他首先表示,美国已经主动削减了一部分驻台军力;而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将逐步减少其余的驻台军队。

而在政治方面,基辛格当场明确表示:“我们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解决方案。”至于两国建交的问题,他称美国不急于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当然,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基本共识,也不会阻挠双边关系朝这个方向发展。

对于基辛格这些表态,周恩来对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表示赞赏,并认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希望很大。

随后的两天里,基辛格又和周恩来举行了几次会谈。在谈到尼克松何时来中国访问时,周总理提出建议:可以在1972年的夏天来访。

基辛格对此表示,如果总统夏天来,会离美国大选太近,有为自己争选票的嫌疑。

周总理又说,可以1972年春天来。基辛格表示同意。

不过,在尼克松访华的相关措辞上,双方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美方想强调是中国邀请,中方则想强调是尼克松自己同意邀请。

就在这一问题僵持不下时,周恩来灵机一动,提出了“知悉”(knowing of)这一说法,巧妙地避开了双方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

周恩来

基辛格对此十分赞赏。相应地,他表示可以在尼克松总统“接受了这一邀请”的前面,加上“愉快地”这一副词,以投桃报李。

就这样,双方达成了一致。这一公告最后被定为: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这一公告发表后,迅速震惊了整个世界。不知当初那位将贝格从巴基斯坦发回的电报扔进废纸篓的编辑,此刻作何感想……

基辛格再度访华 一提法获周恩来赞赏

在这次秘密的中国之旅三个月后,基辛格一行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继续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

这一次,他们依然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当时,新华社每天都会发一份英文版的新闻公报。在公报上,每天都有一条毛主席语录。在基辛格等人下榻期间,新闻公报每天都会被送入他们的房间。

不巧的是,有一天,公报上的毛主席语录换成了“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而这份公报,又被宾馆的服务人员照例送进了美方人员的房间……

很快,美国客人发现了问题。一位“中国通”霍尔德里奇,专门找到了中方负责礼宾工作的人员,用广东话对他说:“请你看看这个放到我们房间的新闻公报,我希望这是误会。”

而基辛格也明确告诉中方人员,不希望当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时,也受到类似的“羞辱”

不久,周总理得知了此事。他立即要求外交人员向美方作出解释。

过了一天,在陪同基辛格前往人民大会堂的途中,外交部代理部长姬鹏飞特意对他说,每个国家都有同民众联系的办法;你们是用报纸和电视,我们中国则用标语。

姬鹏飞(右)

这时,姬鹏飞指了指一面昨天贴着“反对美帝国主义”标语的墙说:“你看,现在是不是变了?”

基辛格一看,墙上的标语,已经换成了“欢迎亚非乒乓球赛”的英文字样。

这次来中国,基辛格主要同中方就将来的中美联合公报内容进行商议。可在公报的具体内容上,双方一直没有达成一致。10月25日,中方对美方提出的草稿进行了全盘否定。

公报的内容里,最棘手的就是台湾问题。到了最后,基辛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种巧妙的提法:“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表示异议。”

对这一神来之笔,周总理大为赞赏。他对基辛格称赞道,你不愧是博士啊!最终,双方就联合公报的内容达成了一致。

基辛格谈周恩来:遇到过最有魅力的人

在基辛格等人的努力下,1972年2月尼克松成功访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后来,基辛格又多次前来中国,并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基辛格、周恩来和毛主席

而在后来谈到周恩来时,基辛格这样评价道:“他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他能以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能凭直觉猜到对方的心理活动。……在我跟周恩来的交往中,他含蓄、敏感的风格,帮我们克服了曾互为仇敌的两个大国间新型关系中的很多隐患。……周恩来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他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在我见过的外国领导人中,周恩来是百里挑一的人物。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红星忆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