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香港回归25周年)
历史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谁如果胆敢在教育问题上动手脚,行不正之风。那他就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敌人!要坚决予以彻底的铲除和消灭!”
时至今日,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仍在指导着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在香港回归2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当地的新版教材迎来了可喜的变化:那就是在全新的历史教科书中,明确写道“香港历史上从来不是英国的殖民地”!
据香港教育界方面人士介绍称:这批介绍香港与英国,与内地历史渊源的新教材,至少有4套将在今年秋季转交到当地高中生的手中。
在新教材中,重申香港并非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对今天的香港究竟有何意义?香港教材的新变化,又究竟能够给内地的教育事业带来怎样的借鉴和启示?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香港为什么从来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
香港是如何与祖国分离的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向华夏儿女诉说了澳门、香港等地与祖国长期别离的苦痛。作为“七子之歌”中的第二子,香港与祖国分别的历史,尤为坎坷曲折。
19世纪中叶,曾经开创“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国内鸦片横行,腐败滋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查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国以“在华英商遭受不平等待遇”为由,对清朝宣战,鸦片战争爆发。
长期对外闭关锁国,对内腐败滋生的清军,自然不是近代化英军的对手。在开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清军便节节败退,道光皇帝和各地官员暗生求和之心,于1841年1月20日与英军求和,签署《穿鼻条约》,将毗邻广州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然而由于英国欲图扩大战果,清朝对英国态度战和不定,没过多久《穿鼻条约》便彻底失效,双方战事再起。在1841年——1842年的战争中,英军数次包围广州,逼近长江口,迫使清朝再度求和。最终双方1842年8月29日签署《南京条约》,清朝重新确定了1841年《穿鼻条约》中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条款。
《南京条约》在历史上又被清朝称为“万年和约”,但讽刺的是这份“万年和约”并没有为中国带来长久的和平,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帝国列强的野心,为两个世纪的华夏儿女带来了沉痛的苦难。
1856年10月8日,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协同法国再度向清朝开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战中的清朝再度遭遇沉痛的失败,于1860年10月18日与英、法等国签署《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英国香港租界地域得以进一步扩大。
清朝对外表露出的孱弱,让帝国列强的野心有增无减。1894年7月25日,日本袭击北洋舰队,对清朝不宣而战,史称“甲午战争”。经此一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前后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
日本对清战争的胜利,迅速引发了其他列强的瓜分狂潮——1898年6月9日,英国以为确保香港安全,必须要进一步拓展租界为由,迫使清朝与其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租界九龙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并将235个大小附属岛屿租借予英国,租期99年。
自此,英属香港租界的范围被正式确定,这也成为了今日香港行政区划的雏形。
为什么说,香港从来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英属香港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9月16日被日军所占据,但在日本于1945年9月2日正式投降后,英国便又重新恢复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懦弱无能的蒋介石政府,并不敢在当时向英国提出收复香港的意愿。
1946年6月26日,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在毛主席为核心的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推翻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英勇斗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确立了“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新中国三大外交原则,废止了列强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将香港割让出去的《南京条约》等其他一切附属条款。
但是,此时的新中国并没有立即做出收复香港的决定。毛主席多次公开表态:“考虑到当前的国际环境,香港我们不急于一时收回,更愿意将香港作为新中国对外交流和开放的窗口,我们坚信:香港问题能够在未来得到和平解决。”
1982年9月,英国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开展香港归属谈判一事为世人所熟知,该事件被视为香港回归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毛主席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为香港的回归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等人在当时提出的一条重要论断,那就是:香港在历史上确实经历过殖民统治,但它从来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地与殖民统治虽然只有2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
所谓殖民地,指的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国本土地区。而殖民统治,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个非本国国家或地区建立起的一套剥削当地人民,满足本国统治阶级需求的一套统治制度。
那么,为什么我国会提出香港只是经历过英国的殖民统治,却并非是英国的殖民地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就认为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不具备法律效力,否认清政府对香港的割让,同时声明中国从未放弃对香港的主权要求。这就意味着,英国与新中国并非是宗主之间的国际关系。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兴起,联合国于1960年12月14日颁布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规定“殖民地”人民当有选择“独立”的自决权。
联合国此举虽然推动了亚非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但是该条例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在联合国颁布此条例后,立即引发了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激烈反对。1971年10月25日,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不久,于次年便向联合国提出“重新定位香港地区”的议案。
中国外交代表团成员黄华这样说道:“香港、澳门地区属于帝国主义列强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身上的结果。香港、澳门从始至终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被英国占领前并非是无主领地,或者不属于中国统治,香港、澳门问题自始至终是中国的内部主权问题,不适宜将香港问题列入殖民地范畴。”
联合国接到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提案后,于197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决,最终以99票赞成,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中国外交代表团的议案,从联合国的大小文件中剔除了“香港、澳门是殖民地”的错误历史提法,从而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英两国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
1976年9月9日,历史伟人离我们远去,但他为中国人民遗留下的精神和政治财富,却让华夏儿女受益无穷。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逐渐成熟。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两国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帷幕。
在会谈期间,英国曾一度提出“主权换治权”的无理要求,但遭到了邓小平的严厉驳斥,历史伟人曾这样说道:“主权问题,不是一个能够讨论和让步的问题。中国不是晚晴政府,中国的领导人更不是李鸿章!”
在意识到中国在香港问题的坚决态度后,英国最终做出让步,不再提及“主权换治权”“中英共治”等要求,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正式决定和平解决香港问题。1985年6月12日,中、英两国政府将《联合声明》送交联合国。
在香港回归前的3个月,《人民日报》再度刊登文章《为什么说香港不是殖民地》,对香港问题做出了明确而严厉的解释:“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主要是指因外国统治、管辖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殖民地概念不适用于香港!”
1997年7月1日,在党的76岁生日之际,阔别祖国百年的香港终于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香港的教材改革,究竟有何意义
在全新的香港教材中,重点添加“香港从来不是英国殖民地”的阐述,并非是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全新的认知,而是对毛主席时代香港历史地位观点和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全面推行新教材的香港,未来不仅将使香港更具有“中国化”的色彩,而且还将使香港人民更进一步加强与内地人民的凝聚力,共同齐心协力在香港回归25周年到来之际,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开放和包容的香港。
香港教材发生的改变,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一场“认知战”和“话语权”争夺的序幕,这对于内地未来的教材改革,也具有着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毛主席曾说过,人民要永远占据舆论和思想的高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那么敌人就有可能会去占领。只有占据舆论和思想的高地,才能够向人民更加广泛和明确地去传播真理,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尤其是对于祖国的青年们来说,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是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青年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国家和民族才能够坚定正确的道路,守住独立自主的底线,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老一辈的,也是年轻一辈的,但终究还是年轻一辈的!”希望未来中国的青年一代,能够在红旗的引领下,昂首阔步,开辟出国家和民族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