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是神仙日(剃头往事)
前 言
雾霾令人看不清儿时的家,炊烟近乎是农村绝唱,村头、巷口、桥埠旁,充斥着家乡味的剃头店日渐稀少,乡村手艺人敦实的笑容消失在青石院坝间,青丝如帘滑落、记忆如潮涌上。
过去沙地人称“理发”为剃头。七十余载人生,亲历过、见到过多种多样的“剃头”。
清一色的和尚头
“头一要省”是老底子沙地人的口头禅,怎么省?剃头不花钱,当然是排在“头一要省”里面了。
下雨天,难得“天放假”。父亲拿出剃头刀,在泥砖上磨得飞快,招呼他的两位兄弟,在草舍的榔檐下摆起临时“剃头摊”,三兄弟“掉换敲背”,轮换着相互剃头、刮胡子。头发没有任何造型,三个人清一色的和尚头。剃头没别的讲究,兄弟间相互关照:发茬、胡荐尽量留得短一些。这样,下一次剃头能多挨点日子。
看到大人们在剃头,我早早就地躲了起来。
剃光的光头像是刨葫芦似的,看着剃头刀在脑袋上肆意游走,我不想剃头,怕痛!可,母亲硬是把我从门背后拉出来。她坐在椅子上,把我的身体横按在她的脚腂上。“头发长得能扎辫子了,今天你敢不剃?!”平时,母亲一个人犟不过我,今儿个她要趁父亲和叔伯们都在家,为我解决剃头这个“老大难”问题。纵使我活颠活撞拼命挣扎,发出杀猪般的嚎叫。母亲依旧“我行我素”招呼叔伯们帮忙,有的抓手、有的按脚,使出了浑身解数。父亲在操剃刀前端来一盆热烘烘的汤锅水,湿润头发、抹上肥皂,边揉边哄:我揉得透一点,剃起来就不会痛了。父亲手起刀落、三下五除二,一会儿,我便从原先的“长毛佬“变成了“小和尚”。
从“狗污笪”到青年发
九岁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里很少见有剃和尚头的,就我一个剃了锃亮和尚头,活像个葫芦,十分别扭。回到家和母亲好说歹说,请求以后别再给我剃光头了......可是发型不是想换就能换的,怎么也得等个把月!艰苦的时光,每一天都活在变扭之中,漫漫一个月总算熬了过。这一次母亲剃头仅仅是剃去了齐耳朵的一圈头发,顶上的头发都留着。
顶着新发型本以为能在同学面前可以炫耀一番。谁知反招同学一顿讥笑:头上怎么扣了个“狗污笪”?(这发型有点像只倒扣的粪箕)还被来自街上有些同学的戏弄:“新剃头皮拍三记,勿拍三记有晦气”。这,让我一脸尴尬,哭笑不得,于是我内心暗暗决定:“下次无论如何也不让母亲为我剃这样的头了,要去店里剃头,赶上街上同学的时髦!”
月余后,我头一次走进了理发店,坐上会转动的理发椅,披上雪白的围披,“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觉煞是惬意。“咔嚓、咔嚓......”看着一撮撮发丝掉落,我内心的“变扭”也慢慢消去,理发师手操“夹剪”,在我头上任意游走,不一会,一个时髦的“青年发”理好了!
放学回家,母亲问剃头钿(意为费用)要多少?我说一角钱,母亲听得手都抖了:一角钱!这可是爹挣小半天的工分钿啊!(那时生产队里劳动一天,最多每人12分,最低分红值是3个工分一角钱)
从来没有为剃头花钱的母亲,心里肉痛啊!
店里剃头,是一种享受
剃头钿也不是人人都舍不得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地人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中青年人。他们不再局限在家里互相帮助剃和尚头,而是喜欢去街上的店里剃头(理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理发店不是单家独户开设,而是多位理发师集中在一起,守着有两三间门面的店铺。他们属“合作商店”,是比供销社低一级的商业体制。每逢下雨天,来店里剃头的人特别多,依次坐在店堂里的长木椅上等待叫号。
那时候的钱塘,农村里还没通电,没有电风扇。
夏天(剃头店)店堂里热得要命,师傅们为了防暑降温,用竹片和马粪纸制成了一个比门板还大的“扇子”,我们称其为“拉风扇” :拉风扇宽约两米左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高约四十公分,固定在店堂栋梁上;下部高一米余,用绳子与上部的下口相连接。拉风扇正中部位的不远处,挂有一只滑轮,一根细长的绳子穿过滑轮,与拉风扇的下半部分连接。绳子一拉,拉风扇的下部分就会“晃荡晃荡”地大幅度摆动,从而扇出风来。两间店堂里的师傅与顾客,都能享受到来自拉风扇的阵阵凉风。操作拉风扇的多是等待剃头的顾客,反正闲着没事,都乐意为“拉风”而出力,况且自己也能“凉在其中”。
仁荣和阿庆两位是镇上的顶级剃头师傅,不仅发型造得好、修面剃须温柔而细致,还会刮沙眼、绞耳朵、取痧筋……几个“老脚梗”的顾客都会顶牢黄包车请他们两位师傅给自己剃头。躺在理发椅上,放松了的身子就会迷迷糊糊睡着了,脑壳头任凭理发师摆布……“旧貌一剃了之,新颜从头开始”。喜欢打扮的帅哥小伙,还会让师傅给刚理好的头发上搽些凡士林,让头发变得乌黑发亮。回到生产队里,社员们的目光,都会被这油光丝滑的西发头吸引,纷纷向其开玩笑:“嘿!这头发苍蝇飞过会打滑脱哒!”不知道谁爆出一句“你是十日三剃头,引煞嫓办头!”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剃头,除了生活需求外,沙地区还有传统礼仪式的各种剃头,比如:初生婴儿满月头,六月初一神仙头;老人去世五七头,孝顺儿媳九九头……不胜枚举,恕日后娓娓道来。
一山一水一云天,一舟一屋不见炊烟起,如今遍地可寻理发师,唯有乡村剃头匠可遇不可求,如没有记错,致远巷口的沙地老师傅老向还奋斗在剃头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