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一般管几代(农村俗语)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无尽的岁当中,我们的先辈们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俗语、古语,他们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承,流传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因为时代的变迁,许多俗语流传至今,已经让人们听不懂其中所表达的意义。
就比如“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这一句俗语。
虽然听过的人很多,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未必每个人都懂,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这句俗语。
01 古人眼中的宗族文化
想要真正地理解古人所有来的俗语的含义,首先就要先了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文化背景。
不然,只是单凭文字去理解,那也只是我们妄加揣测而已。
这不仅不能真正继承这种文化,更是会贻笑大方,甚至与古人的告诫背道而驰。
孝道文化在我国传承已久,而从孝道文化中所演化出来的祭祀文化、家族文化,更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遵循、传承的。
在古代,这种文化思想要比如今更加严重,是每一位古人都需要恪守的准则。
在古人们的意识当中,不仅是在人活着的时候需要恪守孝道,更需要遵循礼法。
哪怕在家人故去之后,也要为家人修建坟墓,在宗祠当中设立长生牌位进行供奉。
可是,每个家庭的家庭环境不同,有的家庭大富大贵、家底殷实,有的家庭则只是小门小户,并没有特别良好的经济状态,因此他们的“祖坟规模”也相差许多。
建立、修缮祖坟,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并不是仅仅靠着孝心,就能够支付得起那巨额的开销的。
更何况,在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恨不得多生几个子嗣,以求日后孩子们能够有出息,改变家庭环境。
这也就造成了每个家族之中,同一代人往往能够达到十数个之多,而随着这一代人的开枝散叶,他们的下一代人数将会再翻上几倍。
按照如此计算的话,一个家族祖坟的规模可想而知,根本不是寻常人家能够维护得起的。
况且,随着家族的不断繁衍,亲戚之间的关系程度也会渐渐地产生疏远,甚至个了几代人之后,亲戚之间都会相互感到陌生。
为此,古人们在礼法孝道,为家人先辈们建立祖坟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一些改动,那就是五代之后,另起新坟。
简单来讲,就是当祖坟之中,埋葬了五代亲属之后,后人就要另寻一处“风水宝穴”,加盖祖坟,以此往复。
这虽然不是明文规定,但却是个人尽皆知,约定俗成的一个潜规则,不过,另起新坟并不代表对先祖们不管不顾。
人们还是会在宗祠当中,为先祖们建立长生牌位,时时祭拜的。
“人过五代另起坟”,是在告诫人们,哪怕经济条件不允许,宁可另起新坟,也不要忘了对家中先辈们的祭拜。
02 古代的居住情况
如今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多以钢筋水泥建筑为主,而在古代则不然。
古代的房屋基本都是靠木材以及土坯所建造的,其坚固程度与如今的房屋相差甚远,需要经常的进行修缮,否则就有坍塌的危险。
修缮房屋自然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日常维护或许许多家庭自己就可以完成。
天有不测风云,如果赶上“天灾人祸”,那么修缮的费用就要呈几何倍数的增长,甚至所需要花费的金额都不亚于新盖一间房子,或者再买一间。
况且房屋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哪怕平时经常维护,居住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是需要更换房屋的,如果不然就只能频繁地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修缮,这笔费用是一般家庭所承受不起的。
所以,普通家庭每隔一百年左右,也就是大约传承了三代人的时间后就会更换房屋。
同时,刚才也提到了,古代人们每代人的人数都较多,祖孙三代人的人数基本都在十余人左右。
除非是高门大户,不然一家十余口挤在一间宅院当中,就会有许多不便,因此人们在第三代的时候,往往就会更换房屋“另起炉灶”。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古代人很少能在一个房子里住三代的原因,那就是为了谋生。
众所周知,古代的交通情况还十分落后,往往两地之间的一次往返就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许多外出谋生的人,在成家立业之后索性就远离家乡,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定居,这也是许多房子在住了三代人之后,必有人走的原因之一。
“房过三代必走人”指代的也是古代的人们生活的一种现象。
03 古人的教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如今的社会大部分人在过世之后大多都是火化,之后再葬在公墓之中。
这也基本断绝了“坟地紧缺”的现象发生,更加涉及不到“人过五代另起坟”的规则。
况且,如今的房屋坚固性也十分良好,人们也没必要再担心年久失修后,“房倒屋塌”的危险。
从这两个方面看,古人的这句,“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的说法,有些过时,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古人的这两句话,除了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现象的总结之外,更是对于后人,遵循孝道,以及“居安思危”的一种教诲。
这种教诲到何时都不会过时,哪怕是如今,仍有很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