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2011年一金丝楠木棺材出土)
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一带流传着一个“金头丞相”的传说。
据民间传言,此地南宋年间出了一个宰相,叫史嵩之。
这个史丞相对内能治国理政,把南宋管理的井井有条,对外有军事谋略,多次领导南宋成功抵御外敌,深得当时的皇帝器重。
不过,虽然这个宰相能力超群,但是他为人专横霸道,为了追求权力得罪了不少人。
在他死后,本来以其丞相的身份应该被厚葬的,但是无奈仇家太多。
有仇家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割下了他的头带走了,史家只剩下了一具无头尸体。
而“死无全尸”无疑是对一个人死亡之后最大的诅咒了。
史嵩之身份显贵,其家人自然不愿意将他的无头尸体葬下。
无奈之下,史家人只好为史嵩之打造了一个“金头”,和身体一起葬进墓里。
几百年来民间传说如此,史嵩之墓中葬着的到底是不是“金头”,真相无人得知。
但是,就在2011年,疑似史嵩之墓被盗,专家立刻赶来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最终揭开了这一谜团。
村民举报盗墓贼后的意外发现
2011年的一天,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五联村当地派出所接到村民举报,称他在他们村附近的林夹岙山腰上发现了疑似盗墓的痕迹。
当地几百年来代代相传,说是附近山上有一座南宋期间的“丞相墓”,山上还能见到通常会出现在墓穴附近的寺庙遗址。
虽然没有人能确定此地是不是真的有丞相墓,但是这个流传了这么久的传言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对此,该派出所的民警也很重视,立刻将情况报告了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很快派人到村民发现盗墓痕迹的地方查看。
在该村民的带领下,民警和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林夹岙山腰处,在村民的指点下发现了一处极为隐蔽的洞穴。工作人员检查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盗洞!
结合当地有关“丞相墓”的传言,这个盗洞下连通着古墓的可能性很大。
得知这个情况之后,2011年7月28日,浙江省文物局立刻派出了省文物处、省文物监察总队、文物安全处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组奔赴余姚市,对该地疑似南宋史嵩之墓进行调查确认。
经过专业人员的现场勘察,可以断定盗洞之下的确实是一座南宋古墓,但至于是不是史嵩之的墓葬,还需要更多的墓葬信息予以确认。
2011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余姚市五联村林夹岙山腰的南宋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对墓葬的考古发掘,首先要确定墓葬的大概位置。
根据之前发现的盗洞,再加上考古队探测人员对墓葬的探测,考古队规划出了墓穴的大致位置,接下来就是对墓葬的发掘了。
但有趣的是,考古队员们发掘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了两座棺木,但这两座棺木却不是这次要发掘的南宋史嵩之墓,而是两处清代棺木。
考古人员研究后发现,这两处墓葬属清代平民之墓,正好修在这座南宋古墓的上方附近。
当时处于各种原因,这两座清代墓葬在修建时,并没有发现下方还有宋代的墓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古人笃信的风水之说有关。
古人对墓葬风水看的很重。
因为古人相信人有灵魂,所以他们认为墓葬的风水一方面会对先祖灵魂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也会涉及到后世子孙的运气,所以在墓地的选择上,一定要挑一块风水好的地方。
发现南宋墓的林夹岙山腰处三面环山,一面有河流经过,这种依山傍水的地势是古人墓葬的首选。
从风水角度来讲,背靠大山,寓意着子孙兴旺有靠山。
水代表财,有水经过代表后世财源滚滚。
按照古人的眼光,这座南宋墓的风水极好,所以不仅南宋时就有墓葬,到了清代也有人看上了这块墓地,这才出现了刚开始发掘时的一幕。
清理完两座清代墓穴之后,考古专家们继续向下发掘,一段时间之后才挖到他们想找的宋墓。
宋墓有两座,两者相距两米左右,在一座宋墓的墓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整块经过雕刻的梅园石大石板。这块石板长3.8米,宽1.9米,总重量超过了八吨。
其中央覆盖着一块长方形圹志,也就是墓志,上面记录了墓主人的生平。
通过圹志上的文字信息,考古人员们得以确认,这座墓就是南宋宰相史嵩之的墓。
史嵩之生平
南宋时期,朝堂上曾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说,这个史门指的就是史嵩之的家族。
浙东鄞县史氏家族在南宋时期盛极一时,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说的就是史氏家族。
史氏家族所出的三个宰相,分别是宋孝宗时期的宰辅史浩,宋宁宗、宋理宗两朝宰相史弥远,以及宋理宗时期的丞相史嵩之。
史嵩之是史浩从孙,史弥远的族侄。
史嵩之生于1189年,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中进士,担任光化军司户参军的职位。
当时,史嵩之的族叔史弥远正是当朝宰相。
在光化军司户参军职位上任职了一段时间后,叔叔史弥远问史嵩之:
“你想不想换一个新职位?想去哪里?”
史弥远的问话正合史嵩之心意,因为他的心里早就有了心仪之所,史嵩之答到:
“想去襄阳一带做官。”
史弥远听了也很高兴,很快就将史嵩之调任为襄阳户曹。
叔侄俩同朝为官,两人心里都清楚襄阳的重要性。
从地理位置来看,襄阳是扼守长江的屏障。对于南宋来说,襄阳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是南宋的“咽喉”。因此,在此处为官,风险大机会也大,容易出政绩。
史嵩之正是看重了这一点,这才向叔叔请求要在襄阳任职。
而他之后的仕途发展证明,他当初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从1228年到1233年,史嵩之在襄阳大力开展屯田,为襄阳这一军事重地备足了粮草与兵马。
他也因经营襄阳有功而一路高升,至1233年加迁刑部侍郎,俨然成为了京湖战区的帅臣。
1233年,大蒙古国派使臣王楫来南宋,提议与宋朝合作,共同出兵歼灭金国,并由南宋支援蒙军粮草,承诺事成之后将河南地区送给南宋。
在史弥远的推动之下,南宋朝廷决定与蒙古合作灭金。
要连蒙灭金,出兵出粮自然都要靠史嵩之治下的京湖战区。
史嵩之派江海、江万载叔侄二人领兵两万,运粮三十万石,奔赴蔡州战场。
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宋军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缢身亡,金国彻底灭亡。
灭金之战,史嵩之虽然没有亲自带兵出征,但此次宋国能取得胜利却少不了史嵩之的功劳。
也是靠着这一战,史嵩之的才华受到了理宗的赏识,在理宗面前脱颖而出。
按照当初与蒙古国的约定,灭金之后,蒙古应当将河南地区送与宋廷。
但蒙古却并未兑现承诺,这也使得当时的宋廷上下意识到,南宋与蒙古早晚会有一战。
果然,自1235年至1240年,蒙古与南宋之间多次交战。
而在蒙宋交战期间,史嵩之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领导京湖战区的宋军打了不少胜仗,屡次立功,深得理宗赏识。
到了1240年,此时史嵩之的叔叔史弥远已经去世多年,在其之后担任丞相的郑清之也已罢相。
而史嵩之早就开始对丞相之位蠢蠢欲动。
1240年三月,史嵩之被理宗召回都城临安,拜右丞相,同时还兼任枢密使,仍统领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史家继史浩、史弥远之后出了第三位宰相,史氏家族在史嵩之的带领下再次兴旺起来。
官拜丞相之后,史嵩之为理宗倚重,大权在握,行事也越发独断专横起来。
在朝堂之上,一旦有人与自己政见不合,史嵩之就会想办法弹劾排挤,将其降职贬官或是流放。这种做法让史嵩之树敌无数。
再加上之前史弥远两朝为相,掌握朝政26年。
七年之后,作为侄子的史嵩之也为丞相,朝堂众官员对史家多年来把持朝政感到非常不满。
1243年九月,史嵩之父亲史弥宗病故,按照当时的礼法,史嵩之理应回乡为父守孝。
但史嵩之舍不得好不容易到手的丞相之位,不愿意守孝,企图自我起复。
结果,恰好为反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古人尊崇孝道,史嵩之此举引来了朝堂上下的极力反对。
虽然理宗器重他,但是架不住众朝臣的反对,最后也一直没能起复史嵩之。
史嵩之辞去丞相之位后,回到故乡闲居十三年不得复出,最后郁郁而终,葬在故乡,也就是前文中考古学家发掘的宋墓。
史嵩之墓发掘意义重大
史嵩之墓的发掘,对研究南宋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史嵩之墓中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史氏家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史嵩之墓发掘之前,历史文献上记载史嵩之死于1256年,但墓中圹志上写着史嵩之死于1257年。
除此之外,圹志上的内容对于后人了解史嵩之的生平,进而了解南宋历史,了解史氏家族成员的情况等都有很大帮助。
在墓葬发掘时,先发掘到的是史嵩之继妻赵氏的墓葬。
古人以右为尊,史嵩之原配为陈氏,在夫妻合葬时,按照礼法,理应由原配陈氏葬在史嵩之右侧,继妻赵氏葬在左侧,但在史嵩之墓右侧却没有发现陈氏的墓葬。
查找史料发现,史嵩之原配陈氏过世较早,而史嵩之墓为“寿葬”,即史嵩之生前就为自己修建好了墓穴,所以推断,可能史嵩之生前不愿再挪动原配陈氏的棺木,所以在修建墓穴时并未给陈氏留有位置。
从这种墓葬的安排中也可以了解宋时的礼法文化。
由于之前受到盗墓贼的破坏,史嵩之和赵氏墓中的陪葬品都被洗劫一空,余下的陪葬品很少,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陪葬品,也对研究宋史有重要意义。
在墓室及史嵩之夫妻棺木内,共发现了一枚“和合二仙”玉佩、一件鎏金铜环、一枚金钗、少量古铜钱和一些残存的丝织品。
尤其是这些丝织品,虽然受到了破坏,但局部比较完整。
在史嵩之墓被发掘之前,对浙江地区南宋服装史的研究几乎为零,而这次发掘出的丝织品正好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除了这些之外,考古人员和当地民众最关注的自然当属传说中的“金头”了,解开这一千古谜团,必须要打开史嵩之的棺椁一探究竟。
史嵩之的尸身装在一口赭红色漆木棺中,木棺整体保存完好,长2.37米,宽0.7米,高0.92米。
专家研究其棺木材质时发现,这口木棺的用料是珍贵的金丝楠木。
金丝楠是中国的特有树种。金丝楠木带有淡淡的清香味,质地细密,不易变形或开裂,适合建造建筑或做家具等木质器物。
在中国古代,能用得上金丝楠木的只有皇家人员或是达官显贵,史嵩之用金丝楠木棺材,倒也符合他的身份地位。
在当今社会,市场上流行着这样一句夸张的说法:十克的黄金,才能换一克的金丝楠木。
而这扣金丝楠木棺的重量,至少1千斤,如果拿去拍卖,价格至少上亿。
木棺开棺之后,在常的考古人员终于得见这个传说中“金头”丞相的真容。
只见墓中尸身完整,头部并非“金头”,而是完整的放置着史嵩之的头骨。
这下,流传在当地多年的“金头”丞相一说也不攻自破了。
史嵩之夫妇的墓葬是浙江宁波地区现已发掘的墓葬中官员级别最高的,墓葬内的文字资料和出土文物、棺木等对研究南宋历史、研究南宋棺木形制和丧葬习俗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