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盘(营销行业太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了)
作者|祝彰
编辑|赵元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流行了几十年的凯恩斯主义突然失灵了。
曾被凯恩斯主义批判的供给学派走到台前,通过为企业减税、减少干预等政策,挽救了美国的系统性经济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供给侧改革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理念——通过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可以促进整个经济体的增长,依然是很多经济活动的指导。
具体到一个行业的供需双方,供给侧的改革能够创造有效需求甚至引领需求,相应地,需求方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
如果一个行业的劳动力或者资本要素没有被有效、充分利用,那么这个行业一定还没有达到最佳均衡状态。
营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是广告主长久以来的烦恼,也是这个行业改善的空间。
资源如何被有效利用?怎样避免浪费?如何实现广告主的长效增长?永远是营销行业需要探索的问题。
01 供需重构会改变什么?
营销产业链中,有两层明确的供需关系:
一层是媒介与广告主,这支撑起了过去多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主流商业模式,即广告与营销,另一层是广告主与用户。
在中国营销产业的变化中,大多从更上游的供给侧,也就是广告资源及资源的卖方发起,再逐层反哺到需求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梳理供给侧带来的营销产业变化:
第一,从媒介资源来看。
最早期,优质的媒介资源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为主的传统媒体的黄金时段/重要版面,继而是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关键位置,门户网站的关键位置,再接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质资源,是掌握流量最多的移动App。
第二,从营销渠道来看。
早期企业的营销只能依靠复杂、冗长的线下分销体系,互联网兴起之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企业营销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图文资讯、内容社区、直播、短视频等赛道的移动应用,让企业的营销选择权变多。
第三,从营销供给的主体来看。
与上述两点一致,最上游的营销供给方,过去多年依次经历了“电视台/广播/报刊杂志——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商平台——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的演变。
第四,从生产工具的演变来看。
2012年是中国营销产业的一道分水岭,这年程序化广告兴起,RTB(实时竞价技术)迎来爆发。在那 之后,互联网广告从此前的资源型、资本型驱动,转变为技术、数据驱动。
将这些供给侧的变化串联起来看,过去多年中国营销业的变迁,是一个营销触点多元化粉尘化、广告形式多样化、广告触达方式灵活化与丰富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数字营销由浅入深,也伴随着产业链的繁荣与整合,无法忽略的一点是,以BAT为代表的的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的长成。
最典型的代表是巨量引擎。
2019年这个商业化品牌发布时,其商业产品体系已经发展了6年,走过了2013-2017年的内核搭建阶段,2017-2019年的流量发展阶段,简单来说,当时巨量引擎背后已经有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做支撑,搭建起了较为完备的营销产品。
如果只是这样,那巨量引擎本质上还是一个售卖流量与广告位的媒体平台。
第二年7月,巨量引擎进行品牌升级,“激发生意新可能”成为新的品牌主张,强调要深入到生意的链条中去,为客户业务增长的需求设计商业产品与转化链路,实现从流量场到生意场的转变。
这是又一次供需关系的重构,做个简单区分便是,过去广告主来平台是为了投广告,而现在,广告主来平台,是为了把生意做到更好。
阿里妈妈、百度营销、腾讯广告,也呈现出了同样的走向,打牢流量矩阵、营销产品等基础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自己与广告主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延展。
02 供给最大的难题,是消除不确定性
供给侧如何变,与企业的营销诉求互为因果,同时会直接影响营销效果。
互联网发展至今,消费者行为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品牌不得不面对碎片化传播环境的问题,即如何对抗碎片化。
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早已日薄西山,品牌想通过营销实现增长,面临着多重挑战。
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将这些挑战归纳如下:
消费族群的自我裂变与消费行为的不可控、消费升级的加速与品牌价值的再定义、对新技术的膜拜与急功近利的精准、营销新战术的效果模糊与营销战略的整合重构、被放大的数据与被忽视的洞察。
进一步拆解,以上其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如何更懂用户——这是一切营销行为的前提;
如何抢占有效注意力——这是有效购买力产生的前提;
如何建立品牌力这一无形资产——这决定着品牌能不能构建起核心竞争力;
如何避免犯错——这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变得比市场营销更快”,而变化就意味着不确定性。
我们看到,过去几年,阿里妈妈、巨量引擎此类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已经在极力消弥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比如围绕巨量引擎这一商业化营销平台,广告主可以选择AD平台进行引流式的广告投放,也可以通过巨量星图这一营销工具,选择合适的达人进行内容合作,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巨量千川这一电商广告投放平台精准投放。
此外,品牌还可以通过品牌资产经营平台巨量云图,沉淀用户关系资产和品牌内容资产,通过对数据的科学洞察,指导品牌经营决策。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5月31日,2022抖音电商生态大会上,巨量引擎宣布营销能力再次升级,提出将以商家为核心,覆盖短视频、直播、搜索、商城等全域兴趣场景,布局全营销能力矩阵。
巨量引擎这一对营销供给侧的纵深探索,最值得讨论的有两点信息:
第一,是如何做“全域”?
巨量引擎提供两个核心场域:「内容场」和「中心场」,前者面向刷短视频或看直播的用户,商家可以通过心智建设、蓄水种草、内容互动的营销方式来激发即时兴趣,后者则面向搜索广告和商城广告,可以更明确地承接用户意图。
也就是说,“全域”的覆盖范围,包括短视频、直播这两大内容推荐场景,以及搜索和商城这两大推荐属性不那么强的场景,同时巨量千川还新增了对搜索和商城两大场景的支持,同时对产品能力进行了迭代升级。
第二,是如何继续消除不确定性?
巨量引擎营销副总裁陈都烨指出,除产品能力迭代升级外,巨量引擎正围绕商家在品牌建设、蓄水种草、高效转化三个阶段的普通需求,提供全周期确定性增长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在蓄水种草环节,商家可以重点关注A3种草人群(对品牌有高转化意愿的用户群体)。有数据显示,对比同行业其他人群,A3人群的转化率高23倍。过去60天积累的A3人群中,有25%会在未来15天产生购买。
如何持续释放A3人群的价值?巨量引擎总结除了三种方法:
第一,以A3人群为优化目标,品牌广告种草;
第二,达人联动广告组合投放,通过巨量星图选择达人合作,叠加内容热推;
第三,做好互动营销,通过看播或众测任务,吸引用户关注、评论,或聚合高质量种草UGC内容。
这样来看,帮助品牌抓住A3人群,是巨量引擎在帮助品牌实现确定性增长上的一个突破口。
03 从漫灌到滴灌,营销需要平衡术
时至今日,数据已经成为品牌营销中最为核心的资产,它与技术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营销行业从“漫灌”走向“滴灌”,走向更加精准化与精细化。
市值榜此前在《互联网巨头的广告攻守战》中曾提到,在多元化的数据面前,平台们大多搭建起了DMP(数据管理平台),而随着数据价值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和企业也开始搭建自己的CDP(消费者数据平台)、CEM(用户体验管理平台)等。
互联网平台们,也在DMP之外,持续建设自身的营销数据平台,帮助广告主们在营销中心沉淀数据资产,优化决策。比如巨量引擎有巨量云图、阿里妈妈有数据银行、腾讯广告有腾讯知数、百度营销有观星盘。
但即便数字化技术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设施,行业依然需要警惕它的双面性。
几年前,科特勒就曾提醒,数字化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数字化是一门技术,而“人”才是市场的主体,他特别担心营销界出现一个倾向,即技术主导,人文倒退。
换言之,无论营销在供给侧如何变,都应该秉承一点:营销最终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
对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们而言,它们除了要促转化、保增长之外,还需要达到另外两个平衡:
第一,是自然流量和商业流量的平衡,也就是平台的商业化体系与内容体系能否进一步融合。
巨量千川最近上线的「流量协同策略」,就是一次有益尝试。
这一策略下,内容带来的互动,如直播间互动、短视频播放等,以及衡量商家交易能力的指标GPM(投放千次曝光带来的转化价值),都将对营销效果产生影响,而不再是原来单一的eCPM(千人次展示预计收益)这一指标。
这一转变意味着,巨量千川通过将内容的互动指标、电商交易指标和广告机制打通,来加强商业流量和自然流量的协同。
简单来说,在营销效果的影响因素中,内容的权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好内容能够帮助广告获取更优质人群,同时,广告投放也能进一步放大好内容的价值。
第二,是内容消费与商品消费的体验平衡。
营销是一个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购买力的过程,品牌要想持续实现降本增效,无外乎以下三个途径:抢占有效用户注意力、提升用户注意力向购买力的转化率、以及优化用户购物体验。
这对应“曝光——种草——转化”的链路。
在消费者行为不可控的今天,只有做好内容消费体验或购物体验的均衡,平台方、广告主、用户才能实现更好共赢。
体现在巨量引擎上,便是「内容场」与「营销场」的相互协同与补充——「内容场」激发用户即时兴趣,「营销场」承接用户意图。
在「营销场」中,围绕搜索场景,巨量引擎还搭建起了搜索热点榜、旗舰店新品专区等产品矩阵;在商城侧,则推出了包括「品牌Big Day」、「猜你喜欢」在内的广告产品。
这种新变化,实际上也是在达成某种平衡,即如何在满足消费者内容消费的基础上,覆盖消费者购物全旅程,同时满足商家的多元诉求。
04 结语
2015年前后,科特勒在全球各地给五百强的高管授课时,开头和结尾总是引用同样的两张幻灯片:
第一张写着“市场变得比市场营销更快”,第二张写着“如果五年内,你还用同样的方式做生意,你将要关门大吉。”
在这之后,中国营销产业迎来了一场大变局。
技术+数字成为新的生产工具,程序化广告在落地五年后进入短暂休整期,原生广告和信息流广告迎来爆发,直播和短视频的风口正在形成。
在这场变局中,营销向着精细化不断纵深,但症结依然存在,比如不确定的增长、难避免的成本浪费。
幸运的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们,在营销供给侧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他们不断完善与精进,在不断探索营销边界的过程中寻求创新与迭代,在不断发生的变化面前,努力对抗着这种不确定性。
正是中国营销人这种堂吉诃德式精神,让他们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迅速走完了西方世界营销行业100年的历程,并踏上了他们从未涉足过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