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山西一个千年古村)
村头老树发新芽,细雨敲青瓦。很多人都出生在乡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市,早已失去了和乡村的联系,星夜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情景很难再现。
冯骥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写了系列村落调查档案,让我们了解到更多千年古村的故事。山西也有很多千年古村,以洪洞大槐树为中心四散开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杨家将后代居住的千年古村。
杨家将的故事
提起穆桂英、佘太君,我们就知道这是杨门女将,而这杨门就是北宋杨氏家族,我们将一门虎狼之将统称为杨家将。最初的杨家将始于杨业,曾经担任北汉节度使,后来宋朝建立后,他替宋抗辽,人送美称"杨无敌"。
杨业生育有七个孩子,这几个孩子都劳苦功高,特别是长子名扬中外,即民间美称"杨六郎"的杨延昭,叫六郎是"辽国克星"的意思。
杨家将出征英勇无畏,而且大公无私,朝廷的赏赐都给士兵分用,正是这种和士兵同甘苦、共享福的精神,让所有士兵愿意同杨家将一道冲锋陷阵,受到了所有百姓的爱戴,镇守边关的时候甚至受到辽国人的尊敬。
后辈将杨家将的功勋越传越神,三代为国请命的事迹无比神奇,人们建设祠堂进行纪念,而且很多戏曲和影视都讲述者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京北部的古北口镇设有一个杨令公庙,山门有一副这样的对联:杨氏全家做事忠实不二,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可见杨家将是威震三关、声闻四达的人物。
生子生女都该如杨家将后人,即使我们身体上不如杨家将骁勇,也应该在精神上所向披靡。其实骁勇很大程度上也是精神力量的推动,心中始终充满正能量就能力挽狂澜。
一身正气代代相传胜过财富传后,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嘛,但是书香和正气能传十代以上,你是不是也好奇,杨家将的后代都在哪里?
鹿蹄涧村,以及杨家将的后代
话说山西忻州市代县城东,有一个小村落名字非常好听,叫做鹿蹄涧村,一听这名字就感觉山清水秀。据说是杨业第13代孙狩猎时发现此村,将杨家将后代迁居于此。
该村地势比较平坦,人口一千人左右,十有八九都是杨业的后代,至今已经传到第50多代。村中建有杨家祠堂,就是为了纪念杨家将而修。1836年祠堂始建,是杨业第17代孙奉旨建设的。
祠堂是木制结构的四合院,里面设有戏台,建筑古色古香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祠堂正门以南,建有三间楼台,名为"颂德楼",是杨氏后裔祭祠祖先的地方。
沿石阶而上,抬头即可见到祠门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分别是"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祠堂两厢有描述杨家将战绩的连环壁画,陈列着杨家将史迹展览和相关文物。
后院正殿内,杨业和佘太君的塑像赫然在座,杨业的儿子分列两旁,并设有一块刻着杨业后裔世代的铭文,殿前有鹿蹄石一块。
杨家将的后代承袭了祖辈的武功,第37代孙杨开华还会祖上的杨家枪法,年轻时曾经用武功帮助村里的好人打跑地头蛇。
他们在这座桃花源安居乐业,如今会枪法的杨氏后代越来越少,杨开华老人将枪法的图解整理出来,不知道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绝技,让中国的传统武术代代相传。
村民不和潘姓人结婚
鹿蹄涧村村民有一个特殊的风俗,从来不和姓潘的人结亲,至今还有一些人认为潘杨两性不能结婚,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来话长,还是要上诉到杨家将第一代杨业身上,当时杨业奋不顾身地杀敌,最后忠烈于沙场,而害死杨业的正是潘美。潘美又是何许人也?他是赵匡胤称帝后没有被杯酒释兵权的人,他与王冼沆瀣一气,对于参军王冼的出征命令,杨业觉得不妥但是没有权利反驳。
潘美是杨业的顶头上司也没有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杨业被辽军俘虏绝食而死,民间就将杨业的殉国和潘美的无能联系起来。
潘美也具有一些军事才能,但是以后的戏曲都将潘美污名化,渐渐刻画成为汉奸形象,而且戏曲中的潘美被演化为"潘仁美",从自"自古潘杨不结婚"的说法流传开来。
事实上,中国婚俗中有一些姓氏不通婚的说法,比如有些地方认为同姓的人不能结婚,因为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的人通常具有血缘关系。
我家亲属就有因为同姓被棒打鸳鸯的例子,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婚族逐渐被年轻人打破,很多年轻人不介意同姓,甚至还会出现两个同名的人喜结连理。
精忠报国者为何隐姓埋名
杨家将以身殉国后,杨家后代继续奋勇杀敌,但是皇上利用完杨家将之后,并没有重用他们,而杨氏后人也非常识趣,融入百姓的普通生活,后来又有很多后代躲避追杀,藏在蜀道之难的巴蜀地区生活,与世隔绝不谙政事。
忠士隐姓埋名,而小人戚戚得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忠义之人隐姓埋名的故事,有些人出于一种自愿选择,比如朝廷昏暗的年代,一些诗人隐居在一亩三分地吟诗作画。
有些人出于被迫,比如被奸臣追杀的杨家将后人;有些人出于国家的需要,比如在沙漠默默无闻地进行科研的工作者们。他们虽然不一定会在国家史册上留下真名,但是他们的足迹见证了他们充实而有意义的一生。
国家需要忠臣,国家互换忠臣,像杨家将、岳飞等精忠报国的人永载史册,忠臣千个少,小人一个多,真心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心甘情愿地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人生有忠有义才有真正的意义。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