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几点几分几秒(过了冬)
农村民谚俗语,往往一句话包含许多自然知识与生活知识,以最通俗的生活现象,来解说自然界大道理,非常的精准到位。比如“过了冬,一天长一葱”“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就属此类农谚范畴。
当然,在当今科学发达时代,把每天日出时间的差异精确到秒,也是能够做到的,像天安门升旗,不就是每天按照太阳初升时间调整的吗?但作为农村老农来说,就无需太较真了,知道约摸时间就行。
下面,阿兮就来解析一下,这3句农村农谚老话中所包含的知识点:
一、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这里的冬,自然指的是冬至,可长一葱,可不是指长一棵大葱的时间,按老农的说法,是长一葱叶宽,“一葱”约等于2分钟。有一个老农版《过了冬一天长一葱》的顺口溜,阿兮觉得分析很是靠谱:
长到夏至短到冬,冬后一天长一葱,若问一葱几多长,算来恰好二分钟,如何的来此数字,茶道慢说您细听,夏至四点天已明,入夜八点才掌灯,冬至七点刚放亮,傍晚五点看不清,前后相差六小时,六六三百六分钟,全年天数差不多,近似一天一分钟,夏到冬至整半年。所以一葱二分钟。这账一点不糊涂,平时无人来念经,时逢又遇过冬至,多句少句凑合听。
由此可见,在农村老人口中的“长一葱”,是大约2分钟。这条农谚,适用于所有农人,反正阿兮小时候经常听村里人这么说。
二、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这里的“长一线”,则是农村家庭妇女们的专用计时方式了。纳鞋底,纺棉花,缝被子、做针线,虽然没有准确测量,但感觉不会错,纺棉花的会觉得冬至后每一天能多纺一线了。一线是多长时间?个人速度有快有慢,当然也是大约2分钟了。
农村缝针线也是有讲究的,除非是缝被子,要一线到头,中间不能接线,所以一线最长之外,纳鞋底、绣花、缝缝补补等,所用线都不会太长(太长容易打结)。阿兮还记得儿时给母亲纫针线长了,被母亲笑话说“懒老婆做针线,都是线疙瘩”,就是指的线长爱打结,干活不利索。
三、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
从冬至开始数九,统共九九八十一天,冬至日就是一九第一天。这句农村老话,则是用的走路的里数,来计量时间,意思就是,从冬至开始,到一九尽,这九天白天所长出的时间,能多走约摸二里半路。到了二九尽后,一天比冬至日长出的时间,能多走五里多。
老农的这种计时方法很有趣吧?按照上面所说的“一葱”“一线”来算,一九的9天后,长出来的时间约摸18分钟,步行走二里半路,还真差不多呢。是不是很有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从冬至这天开始计量呢?
这是因为,冬至这天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是北半球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日。农村老话有“长到夏至短到冬”的说法,指的也是这种自然现象。从冬至这天起,白天短到了最极致的一天,必须开始“反弹”了。这也是“冬至一阳生”的来历。冬至后,白天一天天变长,夜晚一天天变短,进入了另一个大循环,直到夏至这天,达到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农谚又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跟冬至正好相反,意思是到了夏至日达到另一个极致,从此白天一天短个十分八分钟的,直到再次冬至,完成一个大循环。
总而言之,农谚一些说法中的时间点未必精准到几分几秒,比如“长一线”不同人纺棉花、做针线、纳鞋底等,快慢不同,肯定有差异,但非常形象生动,也算是农耕文化中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传播的一类科学性谚语了。
以上是阿兮的解读,您赞同吗?您家乡还有哪些有趣好玩的奇葩计算时间农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喜欢阿兮文字,欢迎关注@阿兮随笔,看更多好玩有趣三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