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轮换是什么生肖(1988年蒋经国去世)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湾病重去世。
“可惜喽...”
远在千里之外的邓小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摇了摇头,只见他眉头紧锁,泪光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
随后,他用四川话缓缓地说出了九个字。
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九个字总会不自觉地从邓小平口中说出来。
那么,邓小平究竟说出了哪9个字?这九个字对于邓小平和蒋经国来说有何意义呢?
这还要从他们在莫斯科大学相识时说起...
异国相识,同窗情深
邓小平和蒋经国曾经是一起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同窗好友,他们曾经一起度过了一段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难忘岁月。
1925年10月19日,仅仅15岁的蒋经国和其他的22名同学一起,搭上了赴苏留学的轮船...
当时的蒋经国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因为“五卅”惨案给他带来的愤慨,以及“五四”以来革命思潮对他的影响,让蒋经国产生了追求社会主义的想法。
而当时的蒋介石,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也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保持和苏联的紧密关系,于是,就同意了蒋经国去苏联读书的要求。
次年一月份,远在巴黎留学的邓小平也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在这里,两人相识相交。
邓小平性格开朗、活泼,说话幽默,富有组织才华和表达能力,因此他担任了党团小组长,而蒋经国就在邓小平的团小组里。
在众多的留学生里,只有邓小平和蒋经国的身高一样矮,这也让蒋经国对邓小平多了几分亲近,二人经常一起出去郊游或者散步。
除了讨论问题,蒋经国对小平留学巴黎的经历也十分感兴趣,经常请邓小平讲法国勤工俭学、带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斗争故事。
两个人还一起坚持晨读,练习俄语。
有一次,他们晨读的时候遇到了晨练的校长,校长看到两位年轻人如此勤奋好学,就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二人的俄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两个青年在这段静谧美好的校园时光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他们的友谊也逐渐加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1926年,因为蒋介石策划的“中山舰事件”,逮捕了许多中共党员,消息传到莫斯科以后,儿子蒋经国自然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委屈万分的蒋经国,无奈之下他找到了邓小平倾诉衷肠。
邓小平耐心地分析了当前国内严峻的革命形势,以及蒋介石倒行逆施对中国的革命前途产生的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
同时,他还告诉蒋经国, 若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就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共产国际党组织证明,自己是同情劳苦大众的,并真诚地站在无产阶级这一边的。
邓小平一番富有原则但又不失人情味的谈话,让迷茫无助的蒋经国觉得邓小平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从此,他对邓小平更加敬佩了。
1926年底,国内革命迅速发展,邓小平不得不回国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
但是因为组织纪律,蒋经国没能给这个陪伴他一年多的好友送行,当时的他感到万分惆怅和无可奈何。
次年,由于蒋介石在国内发动的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经国得知后,立即发表声明痛斥父亲的反动行为,并声称要与父亲划清界限。
而蒋经国也作为人质,被斯大林软禁在了苏联。一直到1937年,他才被接送回国。
自从蒋、邓两人于1926年年底分别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但是回国以后的蒋经国,却以坚决“反共”的立场,出现在中国政坛。两个曾经怀有共同理想的好友,就这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邓小平为统一频频示好,蒋经国固执保守不为所动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占据台湾地区,长期与大陆对峙。
虽然两岸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甚至还出现过激烈的炮战。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两岸领导人都始终坚持共同的底线——必须维护“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湾独立,民族利益不容侵犯。
日月轮换,时间进入1978年...
蒋经国于当年5月继任台地区领导人。
而此时祖国大陆这边,再次出山的邓小平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勾勒着一幅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此时,两岸的敌对状态开始有了一些缓和。
不过,两岸的领导人蒋经国和邓小平虽然都坚持着“一个中国”的原则,但他们在想法上还是有着较大差异的。
邓小平认为统一后,两岸会有伟大的前途,而蒋经国对统一后台湾的未来充满疑虑...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大陆宣布,停止自1958年以来持续了20年的对台“金门炮击”。
而蒋经国对此却毫不领情,他于1979年4月4日,在国民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与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毕竟,蒋经国当时背负着沉重的国共内战的历史包袱,国民党从大陆溃逃的阴影在他的记忆里,久久挥之不去。
对于最先表示友好的邓小平,蒋经国是小心了再小心,谨慎了再谨慎。
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弦始终是紧绷着,信仰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让他无法以平衡地心态正视大陆的呼唤,而且父亲的遗命也让他不甘心让所谓的“中华民国”退出历史舞台。
但由于他的根在祖国大陆,自己与中共之间的分歧,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面对邓小平抛出的“橄榄枝”,蒋经国认为,自己和邓小平此时都是位高权重的政治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会影响着历史地发展与走向,不能像恰同学少年时那样感情用事。
但尽管如此,那位领导大陆的老同学,始终以一种老大哥的姿态给自己信任和包容。
1980年5月14日,邓小平第一次托人给蒋经国带话说,我们都是过七十岁的人了,经国刚过七十,比我小几岁。我们这一代解决好了两岸统一的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
说话时,邓小平语气平和,如同彼时彼刻在莫斯科大学,与迷惘无助的蒋经国仰望星空、促膝长谈一般。
紧接着,邓小平继续嘱咐道:“他们有什么想法,你们可以私下同他们谈谈,把他们的意见告诉我们。双方沟通思想,寻求合理的方式、方法,能够尽早的实现这个统一。”
1981年,邓小平进一步向蒋经国“示好”,为了让蒋经国一家回大陆看看,为此,中央特地下令修缮了蒋经国母亲以及祖母的坟墓。
在蒋经国的心中,他一直坚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他对邓小平的数次示好依然没有丝毫感动。对于中共,他的态度依然是冷若冰霜。
虽然观念上的分歧,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三民主义”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
邓小平不断努力,蒋经国有所触动
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邓小平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一国两制”不仅充分考虑照顾了台湾省各阶层人民的需要,更是对蒋经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理论掷地有声的回应。
1982年7月24日,在邓小平的决策下,廖承志以蒋经国 “同胞”、“同窗”、“挚友”的身份致信蒋经国,促其以大局为重,共同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廖承志还在信中提出了希望访台的提议。
看着廖承志的信,蒋经国不仅再次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想到了当初在莫斯科读书的美好时光。他的心底开始有一丝丝触动。
可是,他很快又想起了自己1937年回国后,跪在父亲面前发下的脱离共产党的誓言;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想起了当初狼狈逃窜台湾的情景;还有自己当初坚定立下的“三不政策”。
于是,他放下了手中的信件,沉思良久之后,他还是叫来了秘书,帮他拨响了一通远洋电话...
8月17日,国民党方面有了回应,只不过回应的是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而不是蒋经国。
宋美龄在美国发表了致廖承志的公开信,婉转地拒绝了廖承志访台的提议。
这一回合的“笔谈”,虽然没能达成国共合作的一致意向,但毕竟使海峡两岸在中断交往30多年后有了第一次公开的对话。
谈判虽然被搁置,但两岸的贸易往来却在不断发展。
北京方面对台湾省的商品不课关税,台官方对此也不加干涉。于是,台湾对大陆的间接出口及赴大陆旅行的人员大大增加。
蒋经国的思路是,先让两岸关系在民间自发性地发展起来、持续下去,然后再观察事态进展情况。
这当然为不失稳妥的策略,然而时间不等人,蒋经国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身体恶化的迹象在1983年就非常明显地显露出来。
海峡的另一端,邓小平一直在等着台湾的回归,盼望着祖国实现统一的那一天。
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六点构想,进一步解释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邓小平表示,中国统一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
“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在大陆人民的殷殷期盼下,台湾和大陆中间厚重坚硬的冰河慢慢地出现了一丝裂痕。
1983年10月,台湾当局发言人宋楚瑜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采访时说:“两岸运动员、学术界人士等‘双方民众’在国际上接触“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这表明台湾当局认可了两岸的民间交流, 这在“三不政策”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而此时,蒋经国记忆中那个值得信赖的大哥好友的影子,也一点一点地清晰了起来,他开始慢慢地恢复了对邓小平的信赖。
他曾经在私底下说过,有邓小平推动经济改革和务实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日渐茁壮强大。如果台湾和大陆能够结合,“中国的未来,必定有伟大的前途”。
邓小平加快交流步伐,蒋经国调整对内政策
1984年2月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但从1985年开始,蒋经国的糖尿病日趋严重,身体每况愈下。
邓小平敏锐地感觉到,蒋经国身体不好,一旦去世,台湾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估计。
因此,他多次利用有关途径向蒋经国传话,希望他能从中华民族利益着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诚恳地希望老同学之间能合作一下。
不仅如此,大陆还积极地从公开的和非公开的各种渠道拉近与台湾当局的共识。
1986年4月,一部大陆拍的战争电影在香港举行了特别的首映式,这部电影就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血战台儿庄》。
“这部电影是中共方面拍摄的、反映我党我军正面抗战的电影,很真实!先总统的形象也基本属实。”蒋经国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
蒋经国立刻要来了录影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蒋介石主持国民党师长王铭章的追悼会,正好日机空袭,场面顿时陷入混乱。
但蒋介石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凭借强大的毅力镇定演讲。
看到这样的场面,蒋经国顿时泪流满面,他不禁回想起了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
“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方面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而且也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这部影片在台湾上映后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国民党老兵看后不禁回想起了当年抵抗外辱、争取民族独立的峥嵘岁月,多少好弟兄牺牲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电影中,英勇的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让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每前进一步,都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对于打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坚冰,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
不久后,蒋经国就已经决定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政策了。
这一年,81岁的邓小平已开始退居二线,蒋经国身体也大不如前,对两个人来说,时间越来越紧迫了。
蒋经国突然逝世,统一大业再次受阻
1986年3月29日至31日,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台北阳明山召开,蒋经国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须统一”。
此时,台湾方面的舆论开始缓和,很多媒体都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和平渐进地与中国大陆统一是正确的道路,两岸谈判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蒋经国在谈话时表示,他内心所有的目标里,最明确、最强烈的就是统一。
他甚至提出,在他有限的时间里,哪怕是先获得名义上的统一也有必要,也要寻找机会。
此时的他,最担心不是自己生命的消逝,而是自己不能给历史一个交代。
他越来越多地想起多年前邓小平带给他的话:“在我们这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为后代做点好事”。
海峡对岸的邓小平,和他一样的焦急...
在北京,邓小平接见了严家淦的女婿,再次传递要求会谈信息,并表示时间地点都可由蒋经国来定。
李焕得知信息后,不敢有误,立刻向蒋经国报告。
起初,蒋经国没有任何反应。两天后,他对李焕表态说,时机还不到。
可是,大陆领导人为祖国统一做出的努力并未停,这也让蒋经国看到了中共的诚意,他也觉得党对党中央层次的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他说在反反复复看过中共中央领导人给他的信后,对身边的人说:“现已到该下决心的时候了。”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由台湾红十字会担任中间角色,协助台胞办理有关事项。
这天通知是上午9时开始登记,但凌晨就已经人山人海,当天办妥赴祖国大陆探亲的台湾民众就达1334人。
这一天的到来,让孤身守在海岛的人们等了太久太久。远离家乡数十年,当年望着自己远去的老母亲是否健在?那个年轻美丽的妻子也已经白发苍苍了吧?这些年的动荡不安,家里的亲人们还记得自己吗?
对于这些普通的民众来说,祖国统一是他们心中最热烈最执着的期盼,他们真得太想回家了。
蒋经国的这些举措受到了两岸人民的普遍好评,大家似乎已经看到,阻隔了海峡两岸数十件的寒冰就要完全融化了,美好前景就在不远处了。
可惜,历史没有给蒋经国完成它最后心愿的机会。但还没等他作出更为实质性的部署,他的人生就已走到了尽头。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去世,他带着无限遗恨与苍凉,永久地离开了人世。
蒋经国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邓小平召开了紧急会议,痛心地说出了九个字:“可惜,经国死的太早了。”
邓小平说,蒋经国的去世对中国的和平统一是一大损失,若他还在,中国的统一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
国民党和共产党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不会有第三次合作。
结语
历史没有给蒋经国完成心愿的机会,也同样没有给邓小平机会。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一统,也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因为蒋经国选定的继承人李登辉,日后的事实证明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台独”分子。
祖国统一的脚步再一次变得艰难,那湾浅浅的台湾海峡,在即将走进祖国怀抱的时候,再一次变得遥远,悠长。
虽然如此,祖国统一毕竟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在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努力下,这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参考文献:
张永廷 邓小平与蒋经国谋求两岸统一的台前幕后
蒋永清 邓小平和他的老同学蒋经国 邓小平研究2019年第2期
吴跃农 邓小平和蒋经国在两岸问题上的趋近 政坛纵横
薛昕 汤家玉 蒋经国对 台湾问题的 思考与抉择 党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