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坟墓(历史上中国人死了这么多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我生於土,败则归土。”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古代民间也有传闻,如果他死后不能“入土为安”,他的魂魄将永远被桎梏在人间,不能得到安息。
从各个方面看,土葬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流行的丧葬方式。
土葬坟墓
土葬流行原因大约得从一万年前说起,人类处于农耕社会,自然是以农业为生,他们认为人类死后必须埋入土中,土地是万物之根,是使逝者灵魂得到释放、家人得到安慰的传承物。
二是只有土葬可以凸显死者的地位和名望。例如艺术与智慧相结合的秦始皇兵马俑,人文和环境结合的“明清皇家第一陵”的明孝陵。
关于兵马俑还有个故事,据说当年秦始皇计划建造坟墓,采用的是几千对童男童女进行殉葬,李斯见状大感吃惊,认为残杀纯真无邪的孩童太过于残忍,便上书请求始皇改用陶殉,并夸下海口,必能保佑大秦王朝千秋万代,秦始皇同意了,才有了保存至今的兵马俑,但可惜由于胡亥过于糊涂,误信他人,秦王朝也仅维持到二世。
上为秦始皇兵马俑,下为明孝陵神道-石象路
三是符合中国人的历史习惯。目前寻找到的中国土葬历史中,从18000年前洞穴土葬的山顶洞人遗骸,到始于旧石器晚期,盛行于汉朝延续到现在农村的竖穴土坑墓,无疑不说明土葬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
那么在此之前都是土葬,为什么会没有这么多坟墓呢?
历史因素
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人类遗骸便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它确定了洞穴土葬的形式。到了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和龙山文化则采用以仰身直肢葬为主的土葬形式。
6000多年前的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多人合葬少之又少,就算有但也只能进行同性合葬,而且女性坟墓的葬品要丰富许多。大多数人又往往采用“二次葬”,出于自身的信仰,许多死者尸骨会进行二次及以上的处理。
关于母系氏族的代表人物更是离奇,她便是中华史上的神秘始祖华胥氏,传说中她是女娲和伏羲的母亲,炎黄两帝见了她,都要尊称她一句祖宗,更有传闻“华夏”和“中华”的华便是她的华,她凭借常人不能及的智慧和毅力带领族人,满足日常生活温饱,抵御野兽袭击,开创华胥文化,为后代留下瑰宝。
华胥、伏羲、女娲三圣图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则是父系氏族,不光出现夫妻合葬墓,更是出现家庭合葬墓,有的墓地中随葬物件极多,此时贫富差距端倪初现。
父系氏族的代表人物便是伏羲,是父系社会的领头人,神话中的伏羲更是勇敢无敌,手握武器直追神龙,将它幻化成黄河,他精通乐器,擅长占卜,无师自通创造八卦图,带来新文化。
但是这两个时期距离现在太过遥远,万物历经沧海桑田,很多坟墓早已坍塌,化作平地,尸骨化作肥料养育着大地,现在遗留下又被我们发现的更是少之又少,自然是看不到坟墓。
上为北京周口店,下右半坡遗址,下左龙山文化陶器
时间来到夏商,这个时期已经出现明确的阶级立场关系,3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便是代表,墓中颇多采用俯身葬。能够得到坟墓埋葬的人,身份自是不低,多是达官显贵,墓中随葬不光有各式青铜器,还存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夏商人类极为相信鬼魂传说,喜欢“生人祭鬼。”
二里头遗址考察现场
相反普通百姓,就随便的裹张席子,随意扔在哪个土坑里埋着,身体慢慢腐烂,骨头慢慢被分解,在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连后代都不知道埋葬在哪里,更不要说是为先祖立坟墓了。
二里头绿松石龙
春秋战国时期坟墓以屈肢葬为主。那个时期群雄争霸,国家之间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坟墓自然居无定所。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更是达到了百万人,作战期间赵军被秦军坑杀人数就足有45万人,长平之战后秦王野心逐步膨胀,派王翦带兵60万出战楚国,死伤无数。随后伊阙之战,更是名将白起的成名之战,诛杀魏韩联军24万。
这些为国而战死的将士数量众多,将他们分别送回家乡土葬立碑不现实,这个时期的处理方式是对待同胞便就地略作掩埋,对待敌军则将他们尸骨暴露荒野,等待野狗,秃鹫之类的野生动物将其撕碎,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坟墓呢?
上白起,下王翦
人数锐减程度能与战国相提并论的,只有东汉至三国这段时期。根据资料显示东汉时期统计全国户数1607户,人口数目约为5000万,到三国末期全国户数减少到149户,人数锐减到只剩下560万。根据资料分析,除去战争因素消失的人口,一定是发生过人数损失超过千万的瘟疫。他们将少数尸体进行掩埋处理,这部分带有病毒的尸体腐化,造成污染,从而产生新的瘟疫。其余大部分采取火葬的方式,不设立坟墓。那个时期几乎很少看到坟墓。
隋唐时期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被降为低级官吏或者平民使用。但是平民的坟墓数量远远不及达官显贵的坟墓数量,经过自然风雨的摧残,那三三两两的孤坟早已化作尘土。
元明时期,很多皇帝从登基起便着手准备自己陵墓,例如明长陵,明显陵。现在发现的墓室多是以有名人物的坟墓,设有大量保护机制,例如设置有毒的水银、流沙、乱石、石门等,而平民没有财力布置,只能草草找个位置土葬立碑,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渐渐泯灭。
明长陵
自然因素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坟墓因海啸、地震、旱灾、天气等自然灾害而消失的情况数不胜数。
例如西汉末年汉元帝在位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海啸。“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被海所浸矣。”它吞噬了整个地区。
无数生命在一天前还兴高采烈的出门采买,第二天便葬身大海,被鱼吞入腹中,直到隋朝初期才渐渐显露出陆地,先人坟墓被海水冲刷了个干净。
汉元帝
而明朝是受自然灾害侵袭最多的朝代之一,足有一千次以上。
最有名的便是死亡人数至少83万,迄今为止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明朝是地质活跃异常的年份,嘉靖年间的半夜时分,发生了巨大地震,它将不少还在睡眠中的人类深深埋在土下,别说是坟墓,就连尸骨都没有方法找到。这场地震的严重程度,大半个明朝都深受晃动,地震过后又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好尸体,瘟疫事件频繁发生。
不仅如此,明朝期间还发生了至今为止最神秘的爆炸。
场面血腥,数万间房屋被夷为平地,数万人因此伤亡,死者全身赤裸,尸体多是肢体不全,姓名都无所知,就算幸运未死的人,身体也是衣物全无,尸体收敛都无法做到,又何谈拥有坟墓呢?最奇怪的是至今爆炸原因众说纷纭,始终未有定论。
光绪帝
“人间变成炼狱”是对光绪年间最大自然灾害的形容。这年的旱灾导致人口总数从灾前1600万人到灾后的1000万人,粮食颗粒无收,导致人吃人的现象频出,连生活都无法保障,平民又怎么会管坟墓呢。
人类一生太过渺小,在地球不经意的活动中,人类的生活痕迹便被掩埋,在中国的灾害历史中,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最痛心的是消失的不仅是坟墓,更是我们的传承。
现代政策影响
现代政策导致坟墓少见,原因有二,一是生产资料极度紧张,这里的生产资料则是指土地资料,土地资源就那么大,做一件事获得的收益势必是牺牲另一件事为代价的。二是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产生瘟疫。
1956年151位国家级的重要领导人签署推行火葬的倡议书,反对土葬,破除迷信,禁止坟头祭祀活动。
例如过节时在坟头烧纸,坟头一般设立在农村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上,稍有不慎,便火势蔓延,轻则农作物受损,农民财产受到威胁,重则人员伤亡,加重家庭负担,害人害己。因此部分农村乡镇便将坟墓整齐的移动到一片区域,便于管理,将危险扼杀在源头。
农村坟墓并不像城市公墓,整齐摆放,它就只是散落在大地中,堆出坟头,占地面积已经超出规定的墓地大小,极大浪费土地资源。为缓解土地压力过大,农村会采取平坟的措施,包括部分城镇要求不允许再有新坟,自然在农村我们也就看不到坟墓。
农村坟墓
另一方面,中国2021年耕地面积比2011年少了将近1.13亿亩地。耕地面积的减少势必会导致食物数量的减少,近年来天气常有异常情况,局部地区战争频发,粮食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是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做好存粮预防问题有备无患,推坟还耕是解决食物问题的一个强烈手段。
不光如此,在2021年中国死亡人数约为1200万人,2020年死亡人数约为998万人,死亡人群对于土地的需求是巨大的,去年的尸体土地还没完全分解,今年会有更大的压力。中国便大力推行火葬,促使坟墓减少。
对环境颇有影响,旧时代时期部分特殊的尸体处理不当腐烂,会污染水资源和土地质量,一不注意便会蔓延瘟疫。现代来讲当家中有人土葬时,由于去世的原因、年纪大小各不相同,家属会在棺材周围涂上带有象征意义的红色或黑色油漆,油漆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来说是有害的,洒过油漆的土地会影响身体健康,只能等时间流转,大自然将它恢复。当土葬渐渐被政策遗弃,我们自然也就见不到坟墓。
农村坟墓
在当今社会,土葬已逐渐被其他丧葬仪式代替。但是客观来讲,从来损失的都不止是坟墓,更是我国的优秀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属于子孙万代,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逝去的就让它逝去,努力保护好现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