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什么节日(趣味历史)
八达岭长城传说概述
一、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延庆区地处北京西北,是中原与内蒙古的交会地带,历史悠久,是中原连接北方的重要通道。但是由于战争频繁,延庆历史上曾有数次大规模变迁,人口流动很大,自秦汉以后,延庆境内州县设置时建时废。战国时期(前283年),燕昭王在延庆地区始设上谷郡,秦统一中国后沿袭旧制仍称上谷郡,汉代设居庸、夷舆两县。唐初设北燕州,贞观八年(634年)北燕州改为妫州,唐末改为缙山县,而八达岭长城作为重要的关隘,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燕昭王长城是延庆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建筑的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昭王有贤相秦开,留胡十余载,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达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清光绪《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大筑之,今永宁一带遗迹犹存。”唐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通典》的作者杜佑说:“造阳在今妫川郡之北。”《宣化府志·塞垣志》记载:“燕与秦之长城俱在上谷之南……其自居庸(此处特指八达岭)至辽东,当因燕城之旧而整饬之。”
延庆区八达岭镇帮水峪村南1千米,从北向南有三道并列蜿蜒而行的土、石、砖古长城,这种布局在全国实属罕见。通过上述史料和历史遗迹可以推断,如今延庆区境内的八达岭长城是在距今2300年以前,在燕国长城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另外,“居庸”一词始于春秋时期,而居庸关沟和八达岭在战国时期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九塞之一,因其地处燕国,故名“燕塞”,而“居庸”一词为延庆区所专有。
据史书记载,在辽、金、元时期,延庆这片土地社会比较稳定,居民以村落的形式定居下来。明朝初期,延庆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而大部分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还有一部分是明代戍守长城的卫屯士兵和被贬谪的江淮人士。数千年的沧桑变化,使延庆地区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长城以南又不同于长城以北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把金代的“中都”改名为“大都”。原蒙古旧都和林改名为“上都”,当时大都和上都都是元代的政治中心。从大都到上都要经过八达岭,元世祖便在延庆境内的香水苑建行宫,它成为元帝驻跸之所。清朝中期,康熙皇帝三次率兵经过八达岭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八月十六日晚住八达岭岔道古城等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为八达岭的历史增加了丰富内容,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传说典故,使八达岭长城一带积淀了十分丰厚的民间文化,八达岭长城传说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八达岭长城历史久远,也因其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古代许多名人或为其吟诗,或为其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关于八达岭名称由来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但均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都是延庆地区的百姓口口相传的,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专家认为最可信的说法应是《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内蒙古,西去张家口、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的称谓。
八达岭在元代时被称为北口,与南口相对而言。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四十里长的峡谷,有万里长城著名关口“居庸关”,峡谷因此得名“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两峰夹峙,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因此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记》记载和文物普查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就筑有长城,现今仍存残墙、墩台遗迹。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据此记载可见,在北魏时期八达岭已经成为历史遗迹,所以被称作“故关”,其军事防御功能的历史可谓十分久远。
现存的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它雄伟壮丽,连绵起伏于崇山峻岭之上,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195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同志提议修复八达岭长城。1961年,八达岭长城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2007年,八达岭长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八达岭长城传说名列其中。
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级传承人池尚明深入民间采访记录相关故事传说
北京市延庆区文化馆组织的2017年主题夏令营
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与夏令营营员互动
夏令营营员参观野狐岭军事要塞
夏令营营员在队旗上书写口号
二、八达岭长城传说产生的原因
传说是人类文学样式的源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按思维的发展方式看,生活在延庆地区的古人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古人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生存条件的追求,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认识,都是从同一个逻辑起点开始的,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原型。20世纪80年代以前,延庆地区并未留下与长城传说内容相关的书籍专著,但在民间百姓之间的互相讲述中,从八达岭长城建造过程中死人无数、劳民伤财的历史里,仍可探索到八达岭长城所经历的每一个历史文化发展阶段。
在这些传说中,克服自然环境束缚的各类人或神得到充分推崇,这些人与神面对自然环境的纯粹束缚,勇敢地站出来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恶势力抗衡。社会内容的渗入、人性的发展,使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思想内容符合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愿望,被热情讴歌和赞颂得以流传至今。这些传说产生的背景无不显示出人或神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欲望和披荆斩棘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八达岭长城传说具有传奇性、教育性,所流传的内容大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或者超自然现象的灵异类故事,这是符合群众审美标准的,其产生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产生与延庆地区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有关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从春秋战国历经秦汉,直到明代,历代长城都集中在八达岭一线之上,宏伟的建筑、频繁的民族战争、帝王将相或诸侯部族的活动踪迹,为延庆地区积淀了十分丰厚的长城文化,充分印证和诠释了“长城一万里,文化五千年”的真正内涵。如孟姜女的传说、齐桓公的传说、燕昭王的传说、秦始皇的传说、戚继光的传说、杨家将的传说、寇恂夺印八达岭的传说、成吉思汗的传说、李自成的传说、萧太后的传说、慈禧太后的传说、詹天佑的传说、卢植讲学军都山的传说、刘备的传说、公孙瓒的传说等,无不以八达岭地区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为依托。离开了这个特定的环境,就不会产生如此丰富而又广为人们熟知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带有极其显著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庆历史的发展演变,领略延庆地区的景物风光,感受延庆人民的感情爱憎。因此,它们的流传都得益于深厚的现实生活。
(二)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产生与文化、科学不发达有关
在文化不发达时代,人们口头创作了许多幻想故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文化生活贫乏,街头、巷尾、炕头、田间听人们讲一些传说故事成了很不错的文化食粮。这些民间传说,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在传承中经过加工润色,变得更完整,更动人。尽管很多传说是虚构的,但是老百姓喜欢听,因为这些传说的主题和内涵能够打破他们被压抑的生活,解放他们被束缚的灵魂,安慰他们抑郁的感情。八达岭长城传说历史悠远、内容丰富、情节动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八达岭长城传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
祖祖辈辈生活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人们不断传承、加工这些传说故事,他们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从神话学的特定角度来看,这些古老的传说恰恰是人类思想早期阶段的产物,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这些传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逐渐从神话向人的故事发展,现实中的人升格为神一样具有特异功能的天才,使得内容更具有传奇色彩。八达岭长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百姓的生产、生活融合了南北两边的文化习俗。因此八达岭长城传说当中,鲜活地渗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遗迹,如《八斤半的瓦刀》《万年砖》《仙方白石粉》《民工巧戏监工头》《蚊子和蝇子》等,都显示出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读起来十分感人。
(四)八达岭长城传说与村落命名有关
八达岭长城一带的村落因地势独特,村落的名字也演绎出不少传说,如八达岭镇“里炮”的村名因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土炮爆炸而得名,“营城子”村名因明代屯军筑城而得名,“岔道”村名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石佛寺”村名是因当地的寺庙里有石佛而得名,“帮水峪”村名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得名。这些村名的传说,和八达岭长城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八达岭长城传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八达岭长城传说与当地岁时节令、民风民俗有关
八达岭作为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来往过许多民族、地区的人口,从而也丰富了这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政治、文化地位的特殊,使得这里的风俗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了北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
古人对社会风俗和节令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视的,将其视为个人道德、伦理、情感得以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人们也不例外,对流传于八达岭长城地区的20多个传统节令和民俗格外重视,每个节令都有与之相应的传说,如《大年五更笼旺火的传说》《新媳妇走娘家的传说》《粽子为啥是三角的》《七月十五供麻姑》等,都与延庆的岁时节令、民风民俗密切相关。
(六)八达岭长城传说与当地的山水有关
山水传说与特定的山水紧紧相连,无论在山水传说的创作还是欣赏中,都存在着两个因素:具有一定空间广延性的山水和通过语言造成时间上前后连贯延续的山水传说。这个特点使它的创作和欣赏也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人们在听取有关山水的传说时,首先的印象是本来没有感觉和感情的山水,反映在讲述者的主观意识里,就变成了具有人的感觉、感情、意志和活动的形象。山水有许多特征与人(或拟人物)的形貌、感情、性格、活动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经过人们的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在人脑中引起同一的条件反应,从而创造出以语言为物质表现手段的,具有时间延续性、动态性的山水传说。
八达岭长城一带山奇水秀,很久以前就有“关沟七十二景”的说法,虽然如今七十二景已经残存不多,但是通过丰富的民间传说,足以证明这里的奇石、异草、清泉、峻岭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可以说,这里的一山、一洞、一泉、一河、一石、一沟、一岭,以至于花、草、树木、狐、蛇、虎、驴、牛等动植物都有传说,如《金牛山》《桃山》《石羊山》《百羊坡》《五郎像》《六郎影》《望京石》《磨刀石》《弹琴峡》《棺材石》《猴望月》《弥勒听琴》《仙枕石》《血斑石》《青龙倒吸水》《西麻草》《白果树》等。
(七)八达岭长城传说与其自身价值的神圣和长城本体建筑模式的壮观伟大密切相关
首先,八达岭长城的地位和价值被世界所公认,其具有的悠久历史和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既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尤其是长城代表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其蕴涵的意义是长远的。其次,长城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古建筑,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激发人们勤劳勇敢、珍视和平的动力,是对人类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渴望,理当成为联结世界的标志和桥梁。最后,如今的长城日益受到世界关注,每年来长城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显示出长城所具有的巨大魅力。
八达岭长城传说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富于想象,充满了无限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传说故事凝结着先人祖祖辈辈的智慧,创造了传说的内容、揭示了传说的意义、总结了传说的精神、发展了传说的内涵,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池尚明开展“八达岭长城传说”文化讲座
六郎像
大境门访古
守护家园
参观野狐岭要塞
三、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主要内容
八达岭长城传说涉及的面很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三教九流各种人物,有天界神仙、帝王将相、七品县令、道士和尚、江湖医生、地主长工、农民商人、狐、鬼、精、怪等。这些传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有歌颂、有讽刺、有鞭挞、有因果报应,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由人们幻想出的神、鬼、仙、佛、妖、精、魔鬼、动植物等的故事,它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八达岭长城传说中的神话传说,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长城传说精神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其瑰丽多彩的想象,对自然事物人格化的幻想等,为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柱。
八达岭长城地区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据传,汉钟离、张果老等八仙在八达岭东侧的莲花山修炼成仙,此处至今还有钟离庙尚在。传说中汉钟离原名钟离权,出身于将门,原是东汉时的一位将军,父亲叫钟离章。在《历代神仙通鉴》一书中记载,钟离权出生前,有一位巨人走入书房,自称是上古的黄神氏,应当托生于此。立刻,书房金光四射,一位大仙降生了。汉钟离生下来就与众不同,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后来,他当了谏议大夫,不久,羌人造反,朝廷看他奇才神勇,就命他率兵西征,因战败,他单骑落荒而逃,后逃到八达岭深山老林,遇东华先生传给他真诀,最后修炼成仙。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如《张果老与汉钟离下棋》《汉钟离出家》《仙女点金砖》《长城三关的来历》《八达岭的南北四楼》《八达岭长城一带为啥没有阎王爷》《青龙卧饮碧血水》《古玩》《五火神炸关沟》《神牛驮砖》《五贵头》《青龙桥上青龙显圣》《棒槌指路》《张果老修拐脊楼》《三“霄”爱上奶奶顶》《二郎神与赶山鞭》《十八罗汉守关城》《张果老修边》等,都属于神话传说范围。
(二)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是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主要内容,表面上是人和墙的冲突,其实故事背后最大的冲突是眼泪和墙的冲突、眼泪和墙的对话,所潜藏的基本内容是人类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认识到的生存的问题。孟姜女故事的奇特之处是它显示了世态人心,因为所有神话的背后都有世态人心做支撑,民间传说更是如此。在孟姜女的传说里,孟姜女被人民大众推选出来做了象征意义上的救世主。当人们意识到人是无法对抗墙的,他们就要寻找别的办法求得解脱,给自己寻找安慰。结果很奇怪,找出来的救世主是个女性。当人们意识到别的力量或者说男性无法摧毁长城的一堵墙的时候,他们奇特地寄希望于一个女性,更奇特的是寄希望于女性的眼泪。
孟姜女传说作为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孟姜女与长城的传说在全国都比较有名,但是具体到了八达岭长城地区却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个性异常明显,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在这些传说中,主题显然是表现孟姜女寻夫的艰辛、修筑长城的残酷、孟姜女的反抗,但是表现的形式却别具一格。20世纪6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间文学专家张紫晨(1992年去世)在八达岭下的岔道村采风,与路边的村民聊天时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村民所讲述的孟姜女传说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十分具有八达岭长城地区的特色。
例如,在《孟姜女和最早的一段长城》中,一个叫兰香的女子为了治好婆婆的病,不畏惧死亡和艰险去寻找神药。途中,她遇到了三个黑面蓝眼的怪人。为了躲避他们,兰香跑到了绝路之上,正当她准备跳崖之际,得到了一块神石的帮助。神石化为一匹白马,白马断掉的尾巴变作一道城墙,传说,那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段长城。在白马驮着兰香飞走的过程中,白马的血一路洒了多远,后来的长城就有多远。最后白马又变作了石头,兰香变作了一颗瓜子,为后来孟姜女的故事打下了基础。这个传说的特点主要在于:没有直接写孟姜女本人,而是写了孟姜女前生兰香的一段舍身救婆婆的故事,使得在八达岭长城地区流传的孟姜女与长城的传说内容更加丰富。
又如,农历十月初一在北方被称为“寒衣节”,在节日中妇女们都会亲手缝制新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果亲人已经故去,就用纸剪成寒衣烧掉,以表达深情。《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写道:“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源于这一民间习俗,成为传说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如八达岭长城一带老人在讲述孟姜女为丈夫做寒衣的传说时,还有这样的一首歌谣:
孟姜女手扶纺线车,日日夜夜把线纺。
孟姜女脚踏织布机,辛辛苦苦织布忙。
孟姜女用尺细细量,剪刀裁衣沙沙响。
孟姜女巧手操丝棉,熨熨帖帖衣内装。
孟姜女穿针又引线,紧紧张张缝衣裳。
缝好衣裳装干粮,送给丈夫万(范)喜良。
再如《挂纸庵》这一传说中,写孟姜女寻夫不到,便在一座破屋里亲手做“挑钱”和“招魂幡”,把这间小屋挂得满满的,她瞪着长城震天动地地呼唤着范喜良:
“喜良!你在哪儿?”——天摇。
“喜良!回来呀!”——地动。
第三声还未喊出来,孟姜女就气绝身亡了,只有秋风吹得纸钱哗啦啦乱响。人们同情孟姜女,用她的骨头做架,按她的模样儿塑造了金身,从此这间屋子变成了庙宇。
这个故事完全脱离了孟姜女传说的窠臼,让她的生命到此结束!孟姜女的生命虽然在这个故事里已经终结,但她的灵魂依然还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感动人心。
在《粽子为啥是三角的》传说里,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一去三年,音信皆无。孟姜女特别想念丈夫,梦里时常哭醒。无可奈何之下,她便安顿了公婆,不辞劳苦,去寻找丈夫。临走时,她生怕丈夫挨饿,千方百计琢磨着给他做下称心如意的干粮。经过千思万想,她给丈夫包了粽子,在粽子里还放了三枚红枣,意思是一别三年,粽子的形状是模仿自己的脚包的,她想让丈夫知道,妻子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多不容易啊!
这些都是流传于八达岭长城附近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极具地域特色,完全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传说,具有唯一性。
(三)秦始皇的传说
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不屈精神的象征。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率兵30万北逐匈奴,取河南地,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新筑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始皇万里长城虽然“因地形用险制塞”,但是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能够永葆其“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就在万里长城建成后没几年,秦始皇就病死在又一次寻求长生不老药的途中。
司马迁说:“固轻百姓力矣。”指出了秦朝为修万里长城付出的巨大财力和民力。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讲秦始皇修长城动用了50万军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被强迫去修长城的,还包括在30天内不执行焚书法令的所谓罪犯,“治狱不直者”,还有“论决为髡钳”的犯人。可见,当时被罚派修筑长城和为筑城运输物资的人不在少数。有现代学者估计,秦朝万里长城工程劳役用工“总在伍士兵及戍卒与罪谪计之,当不下数百万人”,使得社会现实更加残酷。“秦始皇使蒙恬将兵而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秦也。”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宣称,戍边的士卒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能够生还。当时有民谣唱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可见,民间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做法是怀着极大不满的。
秦王朝存在了14年,但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却作为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象征留存了下来,在2000多年以后的后人评说中,展示着它的作用和意义。而秦始皇本人作为残暴的化身,在民间被演绎出许多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不是对他歌功颂德,而是鞭挞。
正因为秦始皇与万里长城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流传在八达岭长城地区的传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秦始皇的讽刺。如《秦始皇治水》《草龙下凡》《蚊子和蝇子》《穿山甲受封》《七月十五供麻姑》《秦始皇选陵》《黏谷台》《九龙女智取赶山鞭》《百花沟》《龙女盗符》等。有的传说讽刺秦始皇刚愎自用、自尝苦果,有的传说反映秦始皇荒淫无道、虐待百姓,有的传说讽刺秦始皇滥杀无辜、六亲不认,有的传说反映秦始皇肆意妄为、人神共愤。
总之,在八达岭长城传说系列故事当中,秦始皇的角色大多是反面的,可见民间百姓在思想上还是十分厌恶秦始皇这样的残暴的化身。
(四)风物传说
风物传说是民间百姓对于周围自然界当中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等,通过想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的故事。八达岭长城沿线有很多山川、河流、建筑、特产、风俗等,它们都各具特色,当地百姓通过生动的传说故事,赋予了它们很多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八达岭长城传说当中的风物传说,有的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苦奋斗,有的表现了百姓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以及百姓所进行的自发抗争,尽情描绘了民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表达了黎民百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这些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很多作品都是运用神奇的想象、对现实的超越、浪漫抒情的情感而创作,内容和情节十分引人入胜。既然是地方风物传说,传说当中的主角的地方性就特别明显,这样的传说往往是某一地方所特有,而且具有唯一性。如八达岭一带“关沟七十二景”的传说,多数是山、石、洞、寺庙的来历。而且八达岭长城一带,明代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设有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城堡、烽火台等,都有传说。如世代相传的“望京石”的传说、“六郎影”的传说、“金牛洞”的传说、“石佛寺”的传说、“穆桂英点将台”的传说、“弹琴峡”的传说、“五郎像”的传说等,都是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景物进行联想所创作的传说故事。
(五)“八达岭”名称由来的传说
关于八达岭名称的由来,在民间有多种传说,有的传说虽然不能看作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但是如此多的传说版本可以看出人们对八达岭历来都比较重视。
传说之一,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诞生于延庆,他看到此处关山险峻、层峦叠翠,于是给此地赐名“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
传说之二,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征战到此,由关城进攻,攻而不破,大军受阻,累日不进。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此地叫“八道岭”。李自成一听:“呀!一道岭还没攻破,前面还有七道岭。”于是改途从石峡关进攻,“八道岭”乃是“八达岭”的谐音。
第三种传说出自明代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取自此地四通八达之意,故得名“八达岭”。
第四种传说,“八达岭”由“把鞑岭”转化而来。意思是说,把守好了不让袭扰者进关的一道山岭。
第五种传说,“八达岭”是源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八达岭”的意思是险峻的山岭,而八达岭地区还真是千山叠翠,万壑纵横,故名八达岭。
第六种传说则更加曲折感人。说的是由于修筑八达岭这段工程时损了八个监工,使用了神仙指教的“修城八法”,又历经了八个月的时间才修建成。所以,这段长城被起名为“八达岭”。
(六)生产生活传说
民间传说的产生与流行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离开了百姓生活的民间传说是不存在的。八达岭长城传说中有的内容取材于百姓的生活实践,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憎恶和喜好,他们运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再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鬼神精怪形象。这些形象的再造,客观上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形象却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传说的结果无论是喜是悲,都是老百姓对生活基本的认知,如果是喜,就喜得欢天,如果是悲,就悲得异常壮烈。这一切,完全符合老百姓内心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规律。
这类关于生产生活的传说有《大狱,小狱》《帮水峪出皇上,没门》《秦始皇和倒刺柴》《里炮外炮村的由来》《黄天霸命丧毛家寨》等。
(七)历史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在八达岭长城传说里,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传说十分丰富。这些历史人物传说往往同某些历史事件相关,传说内容则重在记人。八达岭长城与历代过往和生活于此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历代有远见卓识的著名人物对八达岭长城也格外重视。因此,在八达岭长城脚下,民间演绎出许多历史人物与八达岭长城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异彩纷呈,有的我们一看便知道是虚构的,只是寄托了老百姓的一种心理和愿望,而有的传说却与历史重大事件密切相关,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的真实与人物的生动。
如《燕昭王的传说》《秦始皇的传说》《李闯王偷越长城》《萧太后与望京石》《詹天佑与老房东》《石峡守将唐通的故事》《明英宗被俘过石峡》《齐桓公救燕伐山戎》《卢植讲学军都山》《刘备求学军都山》等传说故事,都是八达岭长城传说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
(八)岁时节令和风俗习惯的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不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更与中国的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的节日。这些传统的岁时节令文化在中国土生土长,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中国是个重视岁时节令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应时应节的岁时节令是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为人们描绘出2000多年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
联系到八达岭长城传说,岁时节令为传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节日的形成,必须依附于特定的风俗活动,民间百姓则根据世代相传的风俗进行浪漫离奇的联想或穿凿附会,赋予了岁时节令崭新的内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岁时节令习惯,流行于八达岭长城地区的节令有20多个,在这些节令活动中又产生了一些民间传说,如《七月十五耍火龙的传说》《八月十五的传说》《大年五更笼旺火的传说》《新媳妇走娘家的传说》《粽子为啥是三角的》《七月十五供麻姑》等。
另外还有一些幻想传说、机智人物的传说、寓言传说,都是八达岭长城传说的组成部分。这些传说的传播形式就是口头讲述,室内、炕头、街头、田边、河旁,一人讲大伙听,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这样的形式,使八达岭长城的传说丰富多彩。这些传说故事隐含着哲理、教训和讽刺,寓意深刻,表现了八达岭长城地区人民心目中的朴素观念。
八达岭中心小学于江校长为夏令营营员颁奖
夏令营教官向学生提问中国长城的文化知识
传承基地学员参观关沟七十二景之——弥勒听音
关沟七十二景之—金牛洞
关沟七十二景之—五郎像
四、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传承和发展
八达岭长城传说属于延庆地区民间传说故事范畴,它是研究延庆历史文化、延庆地区长城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它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版的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群中,可以说,每一个传说故事都与八达岭地区的历史、风俗、人文景观密切关联,是延庆地区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延庆百姓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八达岭长城传说》最初出版于2010年,当中包括传说故事240多篇,但这些并不完整。根据最近几年的不断研究,陆续又有相关的传说故事被搜集整理上来,完善了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体系。八达岭长城传说包含了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积淀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促使这些民间传说横向、纵向传承不息。
所谓横向传承,就是一个地区的张三把传说讲给李四听,李四又把传说讲给王五听,这样越传越广。而且这些传说在口头传承中被不断加工润色,使传说内容更加完美。应该说,民间传说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传承人都是本地区的乡邻,他们闲坐在一起,说家长里短,讲传说故事,乐此不疲。
所谓纵向传承就是长辈传给下一代,包括家传和亲属传。如延庆区永宁镇和平街村民郑有年,出生于1945年,其讲述的部分传说是从其父亲郑清河处听来的。郑清河生于1924年,其讲述的部分传说又是从其父郑春喜处听来的。类似这样的传承方式也是十分普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八达岭长城传说依然延续旧时的传承方式,在农村地区被广泛流传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传说被封固了1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民间文化开始复兴。1979年,延庆文化馆组织文学爱好者下乡采风,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1985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整理工作全面开始,延庆文化馆的孟广臣专门负责此项工作,长期组织文学爱好者到八达岭长城一带采风,搜集整理了千余篇民间传说。
在采风中,他们发现八达岭长城脚下有些人肚里装了很多故事传说,人们称这些人为“故事篓子”,如城关镇西屯村的马宏贤,延庆县新白庙村的王考,永宁镇左所屯村的常秀成等。这些人都已经相继去世,但从他们的口里,一个个鲜活的传说故事脱颖而出,为扩大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故事群规模做出了贡献。
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八达岭长城传说,对提升延庆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延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延庆地区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挖掘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文化价值,是推动中国长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传承八达岭长城传说的精神内涵,是弘扬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目的。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家喻户晓的旅游景观,但更加吸引人注意的是那些动人的民间传说。可以说,如果中国长城没有了那么多传说故事作为内核,其万里景观风貌就失去了灵魂。
八达岭长城传说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理应通过行之有效的传承和传播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认可,尤其是对于八达岭长城脚下的新生一代来说,让他们理解、掌握、热爱八达岭长城传说,是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延庆区文化馆作为八达岭长城传说的项目保护单位,对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力求使这一项目能够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总的来说,区文化馆非遗部门主要开展了以下相关工作。
一是在八达岭中心小学建立了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基地,使得项目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根。
二是充分发挥该项目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的作用,使得项目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源。
三是不间断地持续开展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使得项目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四是出版《八达岭长城传说》专著,使得该项目的体系更加完整。
五是在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群中选取典型的故事,尝试性制作动画片两集。虽然囿于资金不足等方面原因,制作数量远远不够,但效果还是明显的,尤其是对促进青少年、儿童对八达岭长城传说的认知,具有良好的作用。
六是在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群中选取典型的故事,利用有限的资金拍摄制作“长城传说故事会”,使得该项目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以视觉和声音的方式感染更多人。
七是在青少年当中组织“寻找长城传说主题夏令营”活动,在市级传承人的感召下,在对中国长城的实际体验中,使得该项目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八是在青少年当中举办“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大赛”,在故事的演绎中,顺利地完成了对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普及宣传和传承工作,效果十分显著。
传承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更好地让该项目活态传承,并起到文化的教育作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八达岭长城传说进行有效的传播和传承是保护它的方式和途径,最终目的还是让它能够得到发展。在北京“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关于“长城文化带”的建设,基于此,延庆区文化馆开展了“八达岭长城传说如何融入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专题调研,并以此为目标探索了相关措施。
发展永无止境。区文化馆将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传承保护和健康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大赛颁奖仪式(赵迎摄)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八达岭长城传说搜集者孟广臣和传承人池尚明(赵迎摄)
孟广臣(右一)和北京市民间文学专家在一起
老艺人讲述长城传说
夏令营营员顶着炎炎烈日行进在寻访的路上
夏令营营员沉浸在活动的喜悦中
五、八达岭长城传说的风格特点
八达岭长城传说属于口头文学,它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作为民间文学,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可读性强,听后能给人一种启迪教育,陶冶人的情操。作为学科,它可以为专家、学者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风俗习惯等提供素材。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根于民间,是原生态的文学样式
八达岭长城传说最初是口头文学,是真正的民间文学,它是群众集体创作的。其最本质的特点是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它是人民大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八达岭长城传说毫不矫揉造作,它直抒百姓胸臆,生动活泼,老少咸宜。它有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时间证明,只有植根于民间大众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越是原生态的样式,就越有生命力。
(二)历史性特点突出
八达岭长城传说中的部分内容与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物有紧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传说便带有极其显著的历史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庆历史的发展演变,了解某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领略延庆地区的景物风光,感受长城脚下生活着的人民朴实的爱憎和愿望,所以它们具有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基础。
(三)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传奇性,能够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八达岭长城传说在很多具体情节上有着明显的夸张、渲染、虚构和幻想。它们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风物,但又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型翻版。这些传说既是历史的艺术再现,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又受到神话的巨大影响,富于幻想和神话色彩。因此,八达岭长城传说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四)八达岭长城传说是中国长城文化不可或缺的
八达岭长城传说不但在民间长期流传下来,为人民所喜闻乐道,而且对现代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人物传说和历史传说,是文学创作很好的素材。
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不断求索。中国长城文学最早的诞生模式就是传说,长城传说是长城文学的萌芽。中国长城绵延万里,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途经许多地区,而只有八达岭长城地区的长城传说最为丰富,数量也最多。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长城故事集》中,收录了十余个省、市的长城故事传说不到160篇,而其中延庆的长城故事传说就有80篇,占总数50%还多。在一些专门研究中国长城的网站上,在长城文学当中延庆的八达岭传说故事多达90%以上。
如今的中国长城文学还未受到重视,处于中国长城文化的边缘地带,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而八达岭长城传说是中国长城文学最稀有、最宝贵的财富,弥补了这一缺憾。虽然八达岭长城传说在中国长城民间文学中所占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价值最突出,但是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离开了长城文学的长城文化是单薄的,挽救、保护长城文学的工作势在必行。
(五)方言特点十分突出
延庆话是历史长河的丰厚积淀,延庆方言的风格特点十分突出,它完全可以反映延庆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多彩的生产生活。它的特点主要有:语句特殊,让外人听起来费解;生动形象,感情色彩十分浓郁;感情充沛,言语简练,四字格居多;熟语、谚语、歇后语多与延庆地区的自然地理、生产生活相结合。
八达岭长城传说就是以延庆方言进行传承的,在八达岭长城传说中普遍运用了延庆方言,十分具有八达岭的地域特色。经过搜集和整理出版的书籍中,这一特色依然很明显,所以有的时候会给人难以理解的感觉。
例如,在《一块砖的传说》中用了这样一句延庆歇后语:“关门打讨吃——憋唬穷人。”其中“讨吃”和“憋唬”就是延庆方言。“讨吃”指的是乞丐,“憋唬”指的是欺负、逼迫的意思。在《孟姜女的故事》里有一个词——“老实巴交”,“老实巴交”的意思就是诚实,不惹是非,与人为善。在《民工巧戏监工头》里,“十几亩薄沙地泡了荒”一句中,“泡了荒”指的是地没有人种了。《西麻草》中有一句话——“激灵就醒了”,“激灵”指的是突然,冷不防,出乎意料,形容一个人被惊吓住了,延庆人就会说“吓了一个大激灵”。其他还有很多如“背旮旯”“滋润”“直么老陡”“稀溜滑”“杵子”等,都不能仅看文字的表面意思,它们都是老百姓在讲述、搜集者在记录过程中运用的延庆方言。
(六)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目前,延庆区文化馆搜集整理的八达岭长城传说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当中有民工巧戏监工头的讽刺幽默,有大狱和小狱统治者对底层群众的迫害和折磨,有孟姜女寻夫的爱情故事,有七月十五供麻姑当中老百姓对麻姑的爱戴之情。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种感情,每一个传说都代表着一种老百姓的价值取向。
延庆区文化馆已经出版的《八达岭长城传说》把相关传说分成了以下几类:孟姜女的传说12篇,秦始皇的传说20篇,神仙佛道的传说37篇,地方风物传说72篇,生活幻想故事40篇,玄幻灵异传说26篇,历史人物故事40篇,共计7大类247篇。
夏令营师生在野狐岭要塞
夏令营营员品味长城的古老
传承基地学员在岔道城聆听长城故事
传承基地学员在青龙桥百年火车站探究京张铁路“之”字形奥妙
传承基地学员体验悬挂祈福条民俗
六、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主要价值
八达岭长城传说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传承不息。它在传承中被不断加工润色,情节更加生动,内容更加感人,这是由它自身的多重价值所决定的。它源于八达岭长城修建过程中的口头文学活动,在老百姓实际的生活当中,它又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而是与战争、生活、情感、语言、宗教、饮食、风物、风俗等密切相关的。
(一)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文化价值
八达岭长城传说作为民间文学,它的社会价值在于传承当中有发展融合。民间文学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内容,最初都是依靠语言进行传播,由于其草根特性,不会被专门记入典籍。但是时间和实践证明,民间文学的生命力不可低估,它往往被历代文人当作素材融入作品寄托情感,起到了宣传和传播的作用。但更多的民间文学还是在百姓中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随着其情节和内容的不断丰富流传至今。它根植于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劳动人民不甘寂寞,发挥聪明才智创作出口头传颂、人们喜闻乐见的八达岭长城传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促进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达岭长城传说地方特色明显,是十分难得的文化资源,当中所涉及的风物、人物以及事件都实有所指,是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重要结合点。
(二)八达岭长城传说的艺术价值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百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百姓艺术创造力的展示,是百姓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它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浪漫主义中蕴含着现实主义,其中的神仙佛道各显神通,各种风物千姿百态,鸟兽鱼虫精灵古怪,各色人等喜怒痴癫,这些传说故事反映出老百姓对生活惊人的想象,同时也增强了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数量丰富的八达岭长城传说,读者看到了老百姓质朴的生活形象和单纯的爱憎情感。
(三)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旅游价值
八达岭长城传说对延庆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八达岭长城是延庆旅游的龙头,旅游离不开文化,旅游业是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为主的特殊产业。挖掘八达岭长城传说,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开发最早的长城景区,每年吸引了上千万的中外游客。八达岭长城传说具有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其影响力十分深远。
(四)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研究八达岭长城传说,对研究延庆的发展历史、文化的形成及地区风物非常有帮助,是厘清这一脉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八达岭长城传说在延庆地区流行了数百年,完全能够反映延庆的民俗乡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延庆人,对研究延庆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延庆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读者可以从众多的故事传说中窥见延庆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如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李自成破八达岭、慈禧夜宿岔道城等传说,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与此相关的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五)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民俗价值
八达岭长城传说包含着很多民俗成分,而且其本身的传承发展就是一种民俗,所以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延庆民俗风情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是延庆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其中当然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如《粽子为啥是三角形》《七月十五供麻姑》等,它们不仅是传说,也是一种民间信仰的体现,是延庆地区独特民俗活动的实录。从某种方面来说,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一个个鲜活故事,其实就是一张张生动活泼的风俗画卷。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其他价值还包括: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在劝人勤劳向善;实用价值,体现在减轻疲劳、鼓舞劳动、团聚人心;情感功能,体现在征服自然的信念和信心;纪实作用,体现在直接以战争、劳动为内容;娱乐作用,体现在百姓之间的自我娱乐。
综上所述,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可以由此研究当时社会的性质,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劳动人民的心声,其中有歌颂、有讽刺、有鞭挞,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作用。通过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长城传说,我们可以认识和了解社会状况、时代风貌、民俗民风、人民生活,长城传说是极为宝贵的材料。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不是单纯地以幻想构成故事情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流传了数百年的八达岭长城传说宛如一棵生命旺盛的千年古树,那枝叶繁茂的树冠,显示出时代风貌,那密实的年轮和挺拔的躯干包含了历史的沧桑,那盘根错节的根须牵带出文化的底蕴,可以肯定地说,八达岭长城传说构成了北京乃至于中国长城文化的一组宝贵的“活化石”。
池尚明普及传说知识
吴永接驾榆林堡
夏令营营员表演长城传说情景剧
“寻找长城传说主题夏令营”主办方领导为夏令营营员颁发证书
七、八达岭长城传说的现状
八达岭长城传说因为是口头文学,往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冲突,受正统文学的冲击,人们渐渐把口头文学搁置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些文人墨客往往用一种不屑的目光看待它,使它受到冷落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八达岭长城传说才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样的民间文学再一次受到冷落,研究它的人日渐减少。
如今,八达岭长城传说作为躲在文学世界一隅的口头文学,逐渐远离了它曾经深深扎根的肥沃土壤,缺乏发展的后劲和空间,会讲的人正在减少。如果大量民间传说失传,中国长城文化发展史将会缺上隆重的一笔。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使八达岭长城传说在人们心中逐渐失去了教育、熏陶、感染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受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人们对民间传说的热情不断减退。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选择面不断扩大,传说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小。
(2)会讲一些民间传说的老艺人相继辞世,青年人不会讲甚至根本就不感兴趣,使八达岭长城传说失去了生存的空间,造成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据了解,八达岭一带著名的“故事篓子”马宏贤、王考等人,肚里都有很多传说故事,他们的故去,致使许多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消失了。八达岭镇帮水峪村的温世斌说:“老一茬会讲民间传说的人剩下的不多了,搜集传说的人就更少了,有好多民间传说都失传了。”
(3)对于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只是保护的基础,光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应该积极创新方式,让八达岭长城传说与多种科学、艺术手段相结合,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眼前。由于专门从事传说搜集工作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造成遗失的内容越来越多。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没有发表园地,也是造成人们的热情减退的原因。
八达岭长城传说源远流长,“长城一万里,文化五千年”,面对八达岭长城传说即将失去往日活力的紧迫局面,我们应贴近民间传说产生的时代、熟悉民间传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使之既能够表现区域的特点,揭示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特点、一定的历史真实和人文心态,又能够与时俱进,不落俗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不少民间文学爱好者、工作者搜集和整理了很多民间故事,但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的却很少,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八达岭长城传说作为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需要更多的学者、爱好者关心它、支持它、研究它,推动它的发展、进步。
延庆区文化馆是八达岭长城传说的项目保护单位,针对项目的保护方式和方向也经常组织一些研讨、采风、参观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有写作能力,又热心民间文学创作的骨干队伍,经常深入基层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实现规范的目标管理。
如何做好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一项课题,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
《八达岭长城传说》读后感征文大赛获奖师生合影
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池尚明在夏令营活动里融入学生当中
2016年,首届“寻找长城传说主题夏令营”在八达岭水关长城脚下开营
孩子们阅读《八达岭长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