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墙铁壁打一生肖(聊城面塑)

□于新贵 赵琦

面塑艺术,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历史、民俗、雕塑、美学中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近年来,各级非遗传承人更加注重对面塑这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将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使得面塑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在水城大地上不断发展。

冠县文化馆内的非遗工作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的第八代传承人于宁在现场制作面塑工艺品。田柏林

继承传统

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

“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县郎庄面塑这样评价。

冠县文化馆内非遗工作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的第八代传承人于宁指导孩子制作面塑工艺品。田柏林

郎庄面塑起源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一个艺人所经历过的困厄与欢喜,赋予了郎庄面塑的悲喜生命。因此,无论是“哪吒闹海”,抑或是“猪八戒背媳妇”,每一个郎庄面塑作品中都有艺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红黄绿,三种颜色尽情髹涂,便使得郎庄面塑色彩艳丽,生动饱满。浓烈的施彩、饱满的造型与以凤翔泥塑为代表的秦晋泥塑风格一脉相承。郎庄面塑,在鲁西民间扎根六百多年,既继承了秦晋风格,又焕发出独特风采。

最初的面塑以花鸟虫鱼这样的小东西为主,涂上大红大绿等亮眼的颜色,特别受孩童们喜欢。艺人们走街串巷,沽卖一空,便会换来不少碎银,用以补贴家用。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郎庄面塑第七代传承人郎秀才,仍然坚持制作面塑作品,他的作品传承了历代郎庄面塑的风格,颇受人们喜爱。

郎庄面塑大的约15厘米高,小的只有约6厘米,且取材广泛,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花鸟虫鱼、蔬菜水果样样俱全。比如关公、八仙、刘海戏金蟾、哪吒闹海、猪八戒背媳妇、金鱼、蝉、青蛙、公鸡、老虎、猴等。郎庄面塑需用精麦面粉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郎庄面塑为圆雕造型,大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色彩艳丽,红、黄、绿三色的运用大胆泼辣,并用少量的白粉、钴蓝做点缀,最后用墨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彩。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21年4月,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冠县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组织了7名年轻人拜师于郎秀才,进行郎庄面塑的系统学习,并为他们发放传承证书。

推陈出新

“指尖艺术”焕发时代精神

曲玉双在制作临清面塑。商景豪

做好文化传承工作,非遗传承人责任在肩,而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清面塑传承人曲玉双,就是将责任扛在肩上的人。

“每到春节,家里就会蒸花馍。一块面团可以变换出各式造型,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曲玉双说,“儿时的记忆在我脑海中扎下了根,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捏出极具文化韵味的面塑。”

28岁时,曲玉双正式拜师学艺。随着技艺的日臻完善,她开始走进学校教孩子们捏面塑,“先从虫鱼鸟兽等简单造型开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带领他们探索更加奇妙的面塑世界”。

后来,曲玉双创立了聊城市泥塑面塑协会、临清市面塑协会,通过非遗项目展览会、面塑公益大赛、非遗进校园等方式,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普及传承面塑工艺。短短几年,协会就发展成为拥有全职教师12名、会员200余名的非遗项目传习基地。

立足本土,捏制具有运河风韵的面塑作品。经过反复琢磨、研究,贡砖、钞关、托板豆腐和什香凉面等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陆续呈现在大众面前。“大家来临清吃到了什香凉面,又把什香凉面的面塑带回去。这样大家一看到面塑,就会想到临清,就会想到运河文化。”此外,曲玉双还计划量身定做“非遗+”面塑作品,通过制作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让面塑更有文化内涵,并将地方文化精髓融入面塑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曲玉双说,看到社会各界抗疫的新闻报道后,那一幅幅画面令自己深受感动,作为一个面塑艺人,就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决定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下这不平凡的一年。作品《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展现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的主题,作品《青年突击队》塑造了各行各业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为群众筑起“铜墙铁壁”的高大形象……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曲玉双捏出了6个抗疫主题的面塑作品。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面塑,曲玉双还将动漫人物与面塑相结合,创作了海贼王等动漫形象,把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加年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聊城晚报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