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8日(2004年吉林寺庙挖出无名头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日本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场侵华战争开始,因而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众多中华子弟积极响应了中共号召,投身在了抗日的第一线。

赵尚志就是其中之一。

他组织和领导了东北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日运动,并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危。

赵尚志曾说:“只要是能抗日,就做什么都行”。

但就是这么一位为祖国抛洒了热血的抗日英雄,却在1942年因为汉奸的暗算而牺牲,最后日本人还残忍地割去了他的头颅。

直到62年后,其遗首才在一座寺庙内被发现。

那赵尚志是怎么牺牲的?他的遗首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英雄,魂兮归来

2004年6月1日,在长春市的般若寺中一个名为姜宝才的人正和名唤释果慈的僧人交谈。

在交谈中得知,僧人们在翻修围墙的时候在墙根下挖出了一个无名头颅,于是他们便把无名头颅埋到了净月潭公园。

听到这里,姜宝才显得异常激动。

因为很可能这个头颅就是抗日英雄赵尚志的,要知道人们已经寻找赵尚志的头颅很多年了。

就这样,兴奋的姜宝才连忙打电话通知了赵尚志的老部下和自己的领导,在次日一起会合后,才动身前往了净月潭埋头颅的地方。

一番挖掘之后,这个头颅被安置在了抗联老战士李敏老人的家中。

2004年12月17日经过专家们的仔细鉴定,头颅为男性,年龄范围31~36岁之间,其埋葬时间有50年以上的历史,左眼下方有被弹片击伤的痕迹。

这些特征都证实了史料的记载,这就是赵尚志的遗首。

那么赵尚志到底是何许人呢?

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

“在小小的满洲地区,竟有着大智慧的赵尚志”,这是和赵尚志交过手的日军对于他的评价。

1908年出生的赵尚志,由于家庭贫寒,自小就不得不出去谋生,后来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哈尔滨工学院学习。

在学习期间赵尚志接触了革命,接触了共产党,因此为了革命,加入了共产党。

1926年,赵尚志遵照共产党的指示,返回哈尔滨,参加了革命斗争。

1933年,组织要求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一个抗日联盟,把所有的抗日团体组织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珠河县三股流长万屯上,一支由赵尚志担任了队长组建的抗日游击队诞生。

那期间在三股流地区,这支游击队连续打了十多场胜仗,声望大增,其装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使得在三股流地区的小股日军和伪军不敢贸然进攻这支游击队。

当时的珠河县三股流地区,并不是只有赵尚志率领的游击队,而是还有几十个大小规模不一样的抗日游击队。

于是赵尚志为了团结这些抗日游击队,在1934年召集了各个游击队的负责人在珠河县邱皮屯开会。

经商议,各负责人商定,组建一支东北反日联军指挥中心,并推举了赵尚志为总司令。

因此部队的实力大大提升,于是先后攻破了黑龙宫和侯林乡的日军据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赵尚志为首的抗日联军与地区的日军交战了数次,因而实力和装备也不断增强,而后六县地区也相继成立了抗日团体。

随后在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诞生。

在此情景下1936年2月10日,整个东北反日联军的体制被整编,从此东北反日联军的名字改为了“东北抗日联军”。

要知道,赵尚志是有着“南杨北赵”之称的著名指挥员。

“南杨”则是指杨靖宇,一位在南满地区的著名抗日指挥员。

而“北赵”即是指赵尚志,主要是在北满地区,因而这两位是日军最忌惮的两位将领。

著名的冰趟子战斗

赵尚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著名的军事家,打过的胜仗自然是数不胜数。

这也让日军和伪军吃尽了苦头,要说在赵尚志的数百场战役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冰趟子战役了。

1936年初,日本关东军指挥部试图在三年之内彻底歼灭所有的东北抗日联军力量,并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分区“扫荡”。

于是赵尚志为了打破日伪军的“扫荡”,在1936年末率领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出发西征,路上却遭日伪军抽调重兵围追堵截。

1937年3月初,在海伦和通北县的界限处,赵尚志带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就接到线报说,八百多名日军和伪军已经入山。

赵尚志见对方人多势众,立即组织人马,连夜转移到了通北山。他打算将敌人引入深山,寻找机会埋伏,以打击对方。

当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到达一处适合设伏的地区时,赵尚志便下令第六师的战士埋伏起来,用于引诱敌人进入,然后在山道两侧的半山腰上,设伏了主力部队。

没过多久,日伪军就进入了第六师的埋伏区。

战斗打响,起初日伪军慌了神,随后发现了第六师的人数少,便发起了冲锋。

于是第六师的二十余战士边打边撤,不声不响地把日伪军引入了山腰主力部队的伏击圈内。

随着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四起,日军死伤30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也缴获了一大批物资。

但赵尚志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情况,觉得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调集大量兵力进行反击。

赵尚志命令部队全速前进,就这样没走多久的部队来到了冰趟子。

冰趟子原名黑风口,是一条由西往东通往峡谷的必经道路,在小道旁边的山坡上,有四个大木屋,可以容纳一两百个人,是樵夫们的居所。

而在大木屋附近,有一条山泉,冬季的时候,山间的泉水会顺着山道往下流淌,形成冰块,因而被当地人称为“冰趟子”。

赵尚志看出这里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战场,于是打算在这里设下一道“口袋阵”,给日军造成重创。

他命令所有人都要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准备迎战。

果然没过几日,日本竹内军的大尉率八百余日伪军,沿着峡谷口,朝大木营走了进来。

当领头的伪军快要接近木营地时,赵尚志下令开枪,一场大战开启。

战士们在赵尚志的指挥中歼灭了一大部分伪军,但是由于他们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第二、第三次的攻势变得更加凶猛。

赵尚志为了减少前线部队的压力,分出了几个小队,从两边的树林和北边的河流里,对敌军进行突击。而日军凭借人数和装备,向前方的木营地发起了进攻。

在猛烈的进攻下左边的一个木营地被日军占领,于是赵尚志下令,趁着日军还没有在木营地站稳脚跟,要把那个位置抢回来。

就这样战士们在木屋,与日军发生了激战,最终将其收复了回来。

这场战斗从正午持续到傍晚,温度急剧降低,剩下的日本士兵躺在雪地里,手指已经被冻僵,无法扣下扳机。

但赵尚志却对温度的降低早有预料,他让士兵们提前做好了准备,在几间木屋里架起了篝火。

在撑不住的时候,去篝火旁暖手,然后再重新投入战斗。

果然,日军和伪军终于在寒冷的温度下支撑不下去,命令撤退,赵尚志早有预料,在他们撤退的路线上率领抗联部队阻击了日伪军。

经过激战,抗联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击倒了大量日伪军。

战后,抗联部队收拾战场,收获了日伪军遗留下来的枪械和弹药,在此战役中日伪军伤亡人数达到二百多人。

再加上缴获了大量的枪械、弹药、米、肉、马、衣、毯等物品,为部队西进打开了道路。

此役过后使得我军的抗日军民士气大为振奋。

赵尚志指挥的冰趟子战斗是抗联第三军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英雄的陨落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东北抗日联军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9月18日,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发出通告,号召北满民众积极参加抗战。

彼时,日本已将东北地区视为侵略中国关内地区,“扫荡”抗联运动变得更加激烈。

他们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粮食管制,无所不用其极,妄想在三年之内,将东北的抗日联军一网打尽。

1938年年初,赵尚志收到共产党指示被指派到苏联,与之共同讨论抗日问题。

直到1939年6月底赵尚志才返回了东北,继续奋斗在了抗日的第一线。

日本见在战场上无法抵御赵尚志,便开始用其他阴险的手段。

兴山的日本警察局长田井久二郎,经过周密的计划,决定派出汉奸刘德山,使其扮作一个猎人,到山里去侦察。

果不其然刘德山在侦查期间就遇到了赵尚志的部队。

最初,赵尚志是对刘德山起了疑心的,但因为部队中有人说认识刘德山,所以就没再起疑心,让他留在了部队。

1942年2月11日,赵尚志等人向鹤立县的梧桐河警局发起了进攻。

而在靠近梧桐河的一家菜园时,刘德山趁赵尚志不注意,偷袭了赵尚志,使其后腰部中了一枪,摔倒在地。

但赵尚志还是强忍着疼痛,手刃了刘德山。

随后赵尚志也陷入了昏迷,被日军抓捕。

赵尚志英勇不屈,壮烈牺牲,时年34岁。

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停止残忍的行为,他们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在满洲各地展出,以示他们的功绩。

后来是在长春般若寺倓虚法师的劝说下,赵尚志的头颅才被掩埋在了长春护国寺中。

之后我们一直寻找,却没有找到。

直至2004年6月2日,中国相关部门才将赵尚志遗首找回,被埋葬了62年的头颅才得以正名,之后并安葬于辽宁朝阳的烈士墓。

结语

赵尚志一生都奔赴在抗日的第一线,赤诚忠勇,却因为汉奸的暗算结束了戎马的一生。

他为了救国抛洒了鲜血,却因为叛徒的出卖,葬送了一生。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后代才会牢牢地记着这些英雄们,我们会永远记着革命先辈所做的一切,会竭尽所能缅怀和学习英雄们的精神,使其发扬光大。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国学长亭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