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走路是内八字吗(从凶猛的)
综述
随着地球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依靠地球生存和发展的生物也随之进行了变化。有些生物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而走向了灭亡,比如猛犸象,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猛犸象是因为气候巨变,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因此遭到了灭绝。
又比如牛油果,万年以前它依赖于一种叫做大地懒的生物,它非常巨大,体重甚至能有5吨,牛油果的果核也非常大,不受其他动物的喜爱,通常是由大地懒食用以后,果核随着粪便排出,而粪便给它提供了足够的生长肥料。
牛油果与大地懒共同发展和进化,因此当1万年前大地懒遭到灭绝的时候,牛油果也差点因此消失在世界。然而人类发现了牛油果,品尝到了这种植物果实的美味,并对其进行了驯化,从而避免了牛油果的消失。
为了生存,不少的生物都因此作出了妥协和巨大的变化。猎豹为了捕捉猎物,进化了自己的速度,成为了跑速最快的动物。
但是与之对应的是,它根本无法长时间地追逐猎物,它的耐力非常差,无法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奔跑时积累的热量会令猎豹的体温快速上升到40℃以上,并且无法在短时间里排出,这些都会使它虚弱甚至是死亡。
而我们非常熟知的“国宝”大熊猫,也在环境的变化中做出了变化,成为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样子。
大熊猫
说起大熊猫,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一对非常明显的黑眼圈以及它憨厚可掬的外表。
大熊猫脑袋和脸部都圆润丰腴,体长大约是在1.2到1.8米,雄性要比雌性大一些,尾巴短短的,大约11厘米,体重最大可以到180千克,走路也像是日本动画片中的女孩子喜欢的内八字。
但是事实上,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与高大凶残的大棕熊是近亲,拥有着锋利得如同尖刀一样的爪子,力气巨大。
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较高的竹林中,依靠地形和水源,以及丰富的竹林资源为生,它们每天除了吃竹子以外,还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睡觉当中。凭借着黑白相间的外表,它们也经常躲避在树林或者积雪的地面。
作为一只熊,大熊猫还有着非常锋利可怕的牙齿,咬合力极大,毕竟可以将竹子轻松地咀嚼,也是要一定的实力的。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大熊猫的咬合力大概是在1300N,在世界上可以排到前五的位置,次于北极熊、老虎和狮子,与棕熊相似,一旦发怒,能够将一个成年人瞬间咬死。
也因此,如果在野外看见了野生大熊猫的身影,最好是选择逃跑,千万不要以为大熊猫都跟动物园里的一样无害。
大熊猫的进化
从在我国云南出土的化石来看,大熊猫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了800万年了,历史比人类还要久远,也因此被叫做“活化石”,成为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
从百万年前到现在,大自然的生存竞争可谓极其严酷,不少的生物都在不断的演化之中遭到了灭绝,现在已经完全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了,而大熊猫却扛过了地球漫长的发展,生存到了现在。
大熊猫其实叫做“大猫熊”,也就是像猫一样的熊,这是国际上为它取的名字,后来因为1939年在中国展览标本的时候,由于当时流行国际书写方式,与那时候的中国人从右往左读的习惯不同,因此参观者将它喊作了熊猫,这也就逐渐成为了大众对它的称呼。
大熊猫的祖先叫做始熊猫,主要生存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随着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其中一种进化成为了可以食用竹子的杂食类动物,大概出现在300万年的时候,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要小,但是它的繁衍能力很强,在中国不少的地方,乃至越南缅甸都发现了它们存在的化石。
距今50到70万年前是大熊猫发展的极盛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大熊猫体型开始增大,逐渐适应了环境,并且变得以竹子为生。
它的臼齿变得非常发达,能够轻松咀嚼坚硬的竹子,同时从一节腕骨中进化出来了一个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学名为“桡侧籽骨”,这是为了更好地抓握竹子而进化出来的器官。
历史上的熊猫
关于熊猫,我国得很早就有对其的记载了。
《山海经》里写到有一座山叫做崃山,而上面有一种名为貊的生物,根据晋代郭璞后来的注解,我们能发现貊像熊而且皮色黑白相间,还能以铜和铁为食,这说的不就是大熊猫吗?
《尔雅》中也有对貊的记载,郭璞同样在后边勤勤恳恳注释它像熊,头小,但是腿也很短,黑白相间,可以吃铜铁,以及竹子。这也更加说明了食铁兽大熊猫的身份了。
大熊猫虽然是杂食性动物,能吃肉食也可以吃竹子,但是它为什么要吃铜铁呢?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会在冬季食物缺乏的时候来到山下,在人类的村落附近寻找食物,比如吃剩的骨头,有时候饿极了,还会把盛放食物的铁锅等炊具咬碎,舔上面的油腥,甚至偶尔还会吞下一些。这在人类的眼里,也就认为大熊猫是吃铁的了。
恰好在1981年和1993年,报纸上都有刊登大熊猫跑去村民的家中啃咬铁质锅、食盒的行为,后来发现大熊猫会在粪便中将吞进肚子里的碎铁片排出去,并且肠胃并没有受到损坏。
而神话故事中,有一种说法是食铁兽是蚩尤的坐骑,后来黄帝战胜蚩尤以后,封闭了大熊猫凶残的属性,这才让它变成了现在这样“萌萌哒”的模样。
然而实际上,在史书和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蚩尤坐骑是大熊猫的说法,相反的是,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经率领包括貔貅等猛兽与炎帝在板泉大战,其中黄帝的麾下貔貅指的就是大熊猫了。然而在现在很多人眼里,貔貅的形象与大熊猫差距实在是有点多。
貔貅在民间的传说中是一种可以辟邪招财的神兽,深受商人的喜爱,不少人都会买一只貔貅的饰品或者摆件用来保佑自己财运顺利。而在历史上,比如徐珂就把貔貅描写为“形似虎,或曰似熊”。
《陇蜀馀闻》中就更加明显了,直接写了貔貅来自四川峨眉,并且黄白相间,反应迟钝,还生长在高山上的林间,这不就是大熊猫吗?
甚至是后来,大熊猫因为数量越来越少,一度成为了祥瑞的象征。在明朝时期,周王拜见明成祖朱棣时就向他献上了一只大熊猫,朱棣还问群臣:大熊猫真的是上天送的祥瑞吗?
群臣回他,“圣志如此,所以上格天心。”这也令朱棣更加励精图治,最后开创了永乐盛世。
现代的大熊猫
到了现代,因为大熊猫是由食肉动物演化而来的,还保留着较为简单的、消化肉类的消化道,而不是像食草动物一样有着专门用来处理植物的肠胃,并且也没有食草动物体内的共生细菌或者是纤毛虫,大熊猫只能通过吃了就拉的方式来获取营养。
也因此,一只100千克重量的大熊猫,在春季的时候每天需要花费一大半的时间用来吃大量的竹子或者竹笋。同时为了控制能量的消耗,大熊猫也经常避免需要大量消耗的动作,经常慢吞吞地行动。
而雌性大熊猫的产卵率降低,并且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通常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就会结束,一般两年才会繁衍一次,而一胎只会生下两只幼崽,有些雌性还只会选择较强的一只养育,因此也导致了大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
同时雄性大熊猫的交配欲望也不强,如果没有在雌性发情期的时候抓住机会,那么就会错失这一年的繁衍时间。
这些也就导致了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繁衍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并且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大熊猫生存环境的破坏,它们也一度成为了濒危动物,直到2021年国家正式宣布,在人类的帮助和保护下,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800只,顺利成为易危动物了。
世界上对于国宝的喜爱
像大熊猫这样外表可爱的生物,全世界都对它非常喜爱,甚至国宝一度成为了外交的手段,维持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和好关系。
早在公元658年的时候,日本遣唐使来到唐朝学习,武则天为了彰显大唐的气度,赠与了当时的日本天武天皇2只大熊猫。而在现代,为了表达友好,我国一共向9个国家赠送了总共23只大熊猫。
最著名的“熊猫外交”是在1972年,我国为了向美方展示我方的诚意,赠与了美国“玲玲”和“兴兴”,美国人为此特意准备了规模颇高的接待仪式欢迎两只大熊猫的到来,并且由政府派了专机接送,在抵达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时候,当地甚至有8000多名群众冒雨前来迎接,只为了亲眼瞧瞧大熊猫的样子。
玲玲和兴兴刚到美国就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度,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几百万人前来参观。同时它们也成为了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镇园之宝,给民众们带去了无限的欢乐。
并且为了能够让大熊猫有充足的食物,动物园专门安排了1000家住户在家里为大熊猫种上了竹子,保证随时都有鲜嫩的“食材”。
然而因为送到国外的大熊猫经常会发生如水土不服等问题,为了保护好国宝,在1984年之后,我国就不再向其他国家赠送大熊猫,并且在2007年正式表明。
但是熊猫外交并未就此结束,中方表示,如果能保证大熊猫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并且交一份租金,中国就会提供大熊猫的短期租借。
为了能够获得大熊猫,荷兰前后申请了足足有16次,终于在2017年成功迎来了大熊猫的到来,并且他们还给大熊猫建造了中国风的行宫,价值5000万元,占地面积达到了9000平方米,为了保证它们生活质量,连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过去的,而这里仅仅只是居住了两只大熊猫。
关于这样的事情在国际上数不胜数,日本、英国等国家都为了极其喜欢大熊猫,日本甚至还从中国共借走了9只大熊猫,许多城市都为了能够获得大熊猫而争抢起来。
结论
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被降级,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并且也表现了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大熊猫被降级了,但是它依旧是国宝,依旧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而实际上,除了大熊猫以外,还有不少的濒危动物因为我国不断的努力而成功降级,回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2006年9月,藏羚羊从原本的濒危动物成为了该地经常能够见到的野生动物,也顺利地连降了两级,转为近危动物。
中国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是落到实处了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写在了初高中的课本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了政府和广大民众都会自觉尊重的行为规范。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我们仍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