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此薄彼是什么生肖?(辟谣)
狮子是猫科豹属动物,几百年来为专家学者所公认。所谓狮子更像犬科的说法,仅见于网络民科动物爱好者之口。那么,狮子到底有哪些特征和习性与其他猫科动物不同,让这些人开除了“猫籍”呢?
狮子群居
狮子的群居习性最受人诟病,大众印象中猫科动物都是独来独往的。实际上,群居不是犬科的专利,独居也不是猫科的特性。除狮子以外,雄猎豹和雌流浪家猫也都有一定的群居习性。而犬科的群体,既有豺和非洲野犬这样紧密的大群,也有郊狼、胡狼和狐狸这样更类似独居的松散小群,狼则介于两者之间。
同样是群居,狮子和狼可是大不一样。狮群由铁打的雌狮群和流水的雄狮联盟组成,是一个典型的母系群,一群雌狮和她们的雌性后代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而雄狮联盟更像是她们招的上门女婿,在狮群里住个两三年就会被更强壮的联盟赶走。
狼群则是一个家庭群,由父母和后代组成,一群狼本质上就是一窝狼,小狼长至亚成年就帮助父母打猎,并照顾弟弟妹妹。
狮群中最核心的是兄弟/姐妹关系,雄狮深知有兄弟才有一切,雌狮也明白姐妹的重要性。而狼群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所以,狮子平时是雄狮和雄狮一起,雌狮和雌狮一起,而狼则喜欢夫妻俩在一块儿。
幼狮和幼狼的离群模式也不相同。狮群作为母系群,女儿们天生有留下的权利,而儿子们则组成联盟外出闯荡。狼群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长到2-4岁都会离群,在外面的天地里寻觅自己的另一半,开辟新的地盘。
狼是为了食物才群居的,它们天天一起狩猎。而狮群的日常狩猎多分成一些小群组,当发生外来狮子入侵领地这类影响整个狮群的大事才会集合。
狮子专家派克发现,独居的狮子也能丰衣足食,而且由于它们不需要和同伴分享食物,它们活得更滋润,因此派克博士得出结论,狮子是为了群体狩猎以外的原因群居。
研究发现,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流浪雄狮联盟主要靠自己打猎,而且以年轻的非洲野牛为主食。流浪是年轻雄狮联盟成长的必经阶段,如果真像一些人说的雄狮没有捕猎能力,流浪就要饿死,那狮子早绝种了。
动物园中的狼群是存在线性等级的,有头狼、二狼、三狼直至幺狼的区分,野外的狼群至少头狼夫妻是明确的。而狮群中无论雄狮还是雌狮,似乎都不存在明确的等级,因此专家惊呼:狮子找到了没有等级的和平。
狼群中通常只有头狼夫妇有交配权,其他狼的交配都是受到抑制的。而狮群中至少每只雌狮都有繁殖的权利,虽然有时雄狮兄弟会为了交配权大打出手,但总的来说大家都有机会。
狼是真正的群居动物,一群狼就像一个家庭。而狮群更像是一个村集体,大家只是住在一起搭伙,除了个别成员比较亲昵,大家形同邻居。
狮群比狼群组织松散得多,但规模更大,一群狮子有成年雌狮3-18只,成年雄狮1-7只,此外还有众多幼狮,一群狼通常只有2-12只个体。
最经常和狮子作比较的是另一种顶级大猫——老虎。老虎专家宋奎斯特发现,老虎的社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母系组织,和狮子没有本质区别。
有亲缘关系的雌虎毗邻而居,母女、姐妹、姨妈和外甥女都住在一起,邻居雌虎的亲缘关系指数为0.35,和同一狮群的雌狮差不多。每只雄虎的领地覆盖2-7只雌虎,垄断与这些雌虎的交配权。宋奎斯特教授说,老虎就是分散开的狮群,而狮群就是聚在一起的老虎。
老虎还存在与狮子离群相似的机制,年轻雌虎长大了就近与母亲作伴,有时母亲甚至会让出一部分领地给女儿住,若母亲死亡领地也由女儿继承。年轻雄虎则要背井离乡,独自到远方闯荡。
为什么同样是大型猫科动物,同样是母系社会组织,老虎就选择独居,狮子却选择群居呢?原来,狮子生活在开阔的非洲草原上,猎物尤其是大型猎物密度高,而且面临兀鹫、鬣狗等清道夫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促使狮子走向群居。
在尼泊尔奇旺国家公园研究老虎的宋奎斯特教授称,如果这里的河漫滩平原足够开阔,能供养起更足够丰富的大型猎物,最好再有清道夫的压力,那么这些毗邻而居的雌虎母女、姐妹很快会发现群居的优越性,从而形成虎群。
由于单独的狮子也能养活自己,因此狮子在进化过程中走向群居也许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然而,群居的狮子一旦出现,就会给独居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即便同伴是一个寄生者,仍然可以帮忙抢占地盘。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狮子走向群居,而且一旦群居就再也回不去原来的独居生活。
派克博士曾经观察到一只孤独的雌狮,她凭自己的本领也过得衣食无忧。然而,由于没有姐妹帮助,她守不住任何一块土地,只能在别的狮群的领地上流浪,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发现,老虎、猞猁等独居猫类也不孤独,除交配对和母兽带幼仔,它们还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如雄兽和雌兽在非繁殖季节也会结伴而行,亚成年后代可以在新一窝幼仔出生后继续得到母亲的照料,而且父亲也会参与照看幼仔。
流浪家猫在人工食物来源丰富的地方能很快走向群居生活,由同一只雌猫的数代雌性直系亲属形成稳定、和睦的猫群,共同守卫领地、抚育幼仔,就像狮群那样。可见,独居和群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猫科动物的社会组织模式非常灵活。
综上所述,尽管狮子选择了群居,但和犬科动物的群体截然不同,它们仍然过着典型猫科动物的社会生活。群居生活使狮子能以比虎、豹高得多的密度存在,大大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减小了灭绝风险,是个很大的优势。
狮子脸长、腿长
有人说狮子脸长、腿长,不似猫科,反倒和犬类相类,真的是这样吗?
家猫是最常见的猫科,大众对猫科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家猫,而家猫的脸是比较短而圆的,其颅全长(头骨最大长度)与颧宽(头骨最大宽度)的比值为1.40,老虎的比例和猫相似,为1.39,所以老虎看起来是很像猫。
我们发现狮子的脑袋确实比老虎和家猫长,颅全长与颧宽的比值为1.53。不过同为大猫的豹这个比值高达1.62,可见豹子的脸比狮子还长呢。总的来说,豹亚科的大猫由于吻部比较长,头后有发达的矢状嵴(用于咬肌附着),脑袋都是比较长的。
猫亚科也不都是短脸,如家猫的近亲丛林猫,其颅全长与颧宽的比值为1.51,和狮子差不多。可见狮子脑袋的长宽比在猫科中完全正常。
而犬科动物的狼,颅全长比颧宽达到了1.85,可见犬科才是真正的大长脸。
我们可以用肩高和体长的比值,来衡量动物的腿相对身体的长度。我实地测量了一下,我家猫的肩高30厘米,体长64厘米,肩高是体长的只有46.9%,家猫确实是小短腿。
狮子的肩高是体长的52.8%,老虎则是49.5%,豹为51.5%。尽管网络上素有“虎长狮高”的说法,但看起来它们差距并不大。
猫科中真正的大长腿是猎豹和薮猫,猎豹的肩高是体长的61.5%,薮猫更是高达65.4%。而犬科的狼肩高是体长的65.3%。可见薮猫的腿按比例真的比狼更长了,但狮子还差得远。
综上所述,狮子脸长、腿长只是相对家猫和老虎来说的,在猫科中完全属于正常范围。
狮子有鬃毛、无斑纹
有人说雄狮的鬃毛在猫科中相当独特,而且狮子浑身是土黄色,不像其他大猫那样色彩斑斓,这么说的朋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雄狮的鬃毛只是一种第二性征,与性选择有关。鬃毛出现在狮子、鬣狗、猪、马等彼此亲缘关系很远的多种哺乳类身上,并没有什么分类学意义。类似的,雄豹颈部有垂皮,雄虎和雄猫有脸鬃,都是一个道理。养猫者所说的发腮,其实就是让雄猫生出脸鬃。
猫科动物的色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斑点猫、纯色猫、条纹猫。斑点猫是最常见的,豹、美洲虎、雪豹、猎豹、云豹、豹猫、虎猫、薮猫、渔猫、云猫等,都是斑点猫。纯色猫也多见,有狮、美洲狮、狞猫、非洲金猫、婆罗洲金猫、细腰猫等种类。条纹猫最少见,典型的只有虎和猫(包括野猫和家猫)两种。
斑点猫和纯色猫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欧亚猞猁、亚洲金猫都既有斑点色型,又有纯色色型。
成年狮子虽然是纯色猫,但幼狮生来是长有密集的斑点的,到两三岁才完全褪去,个别狮子在腹部终身保留暗淡的斑点。现在我们知道,狮子的祖先与豹一样是具有斑点的,只不过后来到草原生活,斑点也退化了。美洲狮的情况也和狮子类似。
条纹在猫科动物身上非常罕见,除了虎和猫,也就只有家猫的同属近亲丛林猫和沙猫腿上有几道暗淡的条纹了。
这么说,从体色来看,狮子在猫科中很正常,反倒老虎成了另类。
狮子是正宗猫科
狮子是猫科在学术界从没有任何争议。经典分类学专家分析了狮、虎、豹的头骨解剖结构,发现它们非常相似,因此同归于猫科豹属。作为明星物种,它们的差别被公众人为放大了。
现在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狮和豹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美洲虎,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距今300多万年前。而老虎与它们较远,反倒与雪豹聚为一支。豹属的两大分支在距今400万年前分道扬镳。
狮子是根正苗红的猫科动物,“狮子类犬说”是网络狮虎斗的产物,俗话说三人市虎,传的人多了竟还真有人信。
一些狂热老虎爱好者希望把狮子说成是犬科,想以此来贬低狮子。实际上即便是犬科又怎么样,犬科和猫科都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不同的特征、习性是适应各自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厚此薄彼。
希望网络上广大动物迷能跳出“求大、求强”的误区,科学、理性地认识动物,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