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春节(详解春节相关的4个节日)

你算过春节前后有多少天吗?从习俗上来说,哪一天是春节的开始?哪一天是春节的结束?

今天这篇文章来给你详细讲讲春节,这个中国人最注重的节日,我们一定要对它知根知底,才不枉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春节,99%的人应该都记得这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是春节的开始吗?不是!春节的开始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算,这天之后,我们进入“春节时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祭灶节”。

春节第一个重要节日:祭灶节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南方要等到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

从小年开始我们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被称为“忙年”,也就是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了,所以春节也就从这一天开始算起。

关于“祭灶节”的由来,流传的版本比较多,但最为广泛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古代有个乡绅叫张生,家境优越,娶了美丽的妻子郭丁香。结婚没多久,他发现妻子不能生育,便将妻子抛弃另娶。

妻子郁闷气愤,在自杀时正巧被一个樵夫救下,于是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张生不求上进,终日花天酒地,竟败尽家产沦为乞丐。有天张生乞讨到一家后,发现女主人竟是前妻郭丁香,她生活幸福美满,竟还生育了孩子。

张生想起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便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这个事情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心怀愧疚,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灶锅底下,就封他为灶王。

玉帝要求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上天汇报,都很敬重他,于是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都拿出丰盛的美食祭祀灶王爷。

由此便有了“祭灶节”。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

那除去传说,在历史上“祭灶”有什么记录呢?

在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神、门神、行神、户神、土神。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在晚上进行,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祭祀时,摆上果品甜点,先磕头烧香,然后揭掉旧灶神烧掉,这就是送灶神上天。

祭祀灶神时,应多摆设甜和黏的食品或把糖粘在灶神嘴上。

传说这样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使他嘴甜,只能说好话。有的还在灶神上抹酒,称“醉司命”。

现在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这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不同地区,灶君由不同角色担任。可是不管怎样变化,灶君身边总是有灶王奶奶。

据诸多古典记载,从宋朝到清朝前期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直到雍正皇帝时,北方小年才改为腊月二十三。

据说雍正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会在坤宁宫祀神,向天地间的神明汇报一年的工作总结,当时为了节省开支,雍正皇帝顺道也祭拜了灶神爷。

王族贝勒等也紧随其后,于是宫中的小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

这么一改,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北方的民间百姓自然也跟着在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神了。

而当时远离京城的南方,依然保持原来的传统,小年依然还是腊月二十四,便出现了如今南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的局面。

春节第二个重要节日: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这个重要的夜晚,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就是“月穷岁尽”的意思。

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咱们俗称大年夜,也叫“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即大年三十,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猛兽叫“年”,每到岁末就出来吃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每到岁末,人们都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把年吓跑。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后来人们逐渐把穿红色衣服演变成贴红色春联,饮酒摆宴的“年夜饭”延续下来,成了除夕夜的重头戏。

在古代,除夕还是国家祭祀的重要时刻。正如俗话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汉时期,除夕与腊八、小年三节,共同构成年终大祭,分为蜡祭与腊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

古人在大年夜通宵点灯,既是为了避免邪气暗中袭入,又是为了给祖先照亮回家的路。

我们摆好祭品,点燃灯火香烛,给祖先上香,恭请祖先回家团聚。一家老小,要在祖宗牌位前依次叩拜,提醒后人们敬贤尽孝,慎终追远。

春节第三个重要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了!它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商朝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现在正月初一的春节古代称之为元旦,也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是一年的岁首,将春节固定到正月初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从汉朝到清朝,先辈们说的春节是立春时节,也就是以“立春”为迎春之节。

中华民国采取了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为区别起见,这才将阴历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这样的命名,也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

据《史记》、《汉书》记载,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迎神祭祖,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各地活动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大致都有:除夕吃团圆饭、守岁、贴门神和春联。

汉代的习俗是在门户上画鸡、悬苇,或画神荼、郁垒二神像于桃板上,意在驱逐瘟疫恶鬼、后演变为门神和年画。

正月初一,人们走亲访友,俗称走喜神方,互致祝贺、称为拜年、另外、各地还要放爆竹,以驱祟迎祥。

春节第四个重要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早在西汉汉文帝时,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他因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下令民间也都挂灯。

后来这种佛教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的节日,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内容不断变化。

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3夜,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北宋延长到5夜,出现了猜灯谜活动。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又增加了戏剧表演。

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元宵(又称汤圆),有团团圆圆之意。过完元宵节,我们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也就正式结束了。

写在最后: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我们的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23天,但我们的法定节假日只有7天,你觉得够休息吗?

以前的人们,顺应季节更替,进入冬季就是休养生息,享受劳动成果。过了小年,就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春节各种美食、祭祀物品。

传统节日与时令节气,就像生活的分割线,让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传统习俗,劳作休闲交替倒也完美。

现在的我们,忙碌的工作、不够花的工资、还有压在肩上的负债,让我们除夕夜刚赶到家,过完初六就又踏上了奔波的旅途。

对于春节,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评论,互动交流。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国学经典全知道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