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什么时候入伏(2021年三伏天时间怎么推算)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热的一段时间,上蒸下煮,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三伏天”中的“伏”是指“伏邪”,即“六邪(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热邪”中的“暑邪”。此外“伏”有“潜伏”的意思,说的就是天气过热的时候宜伏不宜动。
三伏天为什么这么热?夏至过后白昼虽然在慢慢变短,但是一直到秋分之前“白天依然比黑夜长”,地面吸收的热量要比散发出去的热量多,地表层的热量会不断积累,可以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此外,由于三伏天主要吹东南风,空气温暖而潮湿,雨水也会比较多,水的比热容要比干空气大得多,能吸收的热量更加多,这也是三伏期间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因此三伏天的天气特征是:高温、高湿、气压低、闷热。
一般而言,三伏天大约处在公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一般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者20天,末伏为10天。因此,三伏天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的,有的年份是30天,而有的年份是40天,这与夏至之后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很大关系。
2021年入伏什么时候开始?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是怎么推算的?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分别用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组合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从夏至日这天开始往后数,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的起始点,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点。
2021年6月21日为夏至日,这一天刚好为庚日(庚子日),这天也是夏至开始后的第一个庚日,往后推迟10天为夏至后的第二庚日(庚午日),即7月1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第三个庚日(庚辰日),即7月11日。因此,2021年7月11日入伏,初伏的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
入伏10天后就是中伏的时间起点,当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10天;当夏至日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20天。7月11日为第三个庚日,往后推迟10天为第四个庚日,即7月21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第五个庚日,即7月31日。今年立秋为8月7日,因此夏至和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中伏的时间为7月21日~8月9日。
立秋一庚数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即8月10日。那么末伏的时间为8月10日~8月19日。
2021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分公母,今年是母伏还是公伏?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如果入伏这天的农历尾数是双数,则为“母伏”;反之如果入伏这天的农历尾数为单数,则为“公伏”。
今年的入伏时间为7月11日,对应的农历为六月初二,初二为双数,所以今年是“母伏”。
那么为什么要分“母伏”和“公伏”呢?这是因为可以根据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天气。
俗话说“雨淋母伏头,炕头起蘑菇”,说的就是如果入伏这天是母伏,这天下雨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雨水就会比较多,过于潮湿天气使炕头都长出了蘑菇。
俗话说“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这句话意思也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如果入伏这天属于“公伏”,这天下雨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异常炎热,连狗舌头都晒破了。
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入伏的公母,来预测接下来的天气,这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今年是母伏,那么雨水会比较多,天气不会像公伏那么炎热。
总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三伏天的时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结束(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持续10天)。2021年的入伏时间为7月11日,末伏的结束时间为8月19日,总共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