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王的历史名人(出身台湾的十大历史名人)

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3月27日下午,马英九率团抵达上海,并赴南京。中共中央台办、上海市委有关负责人到机场迎接。马英九此次来大陆的主要目的是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将到访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这或许对两岸关系有些影响,作为同根同源,一奶同胞的中国人,小y内心还是有点小小的激动的。也引起了小y的好奇心,台湾地区有哪些除过耳熟能详的郑成功和蒋介石之外还有那些历史名人呢,于是小y查阅了相关资料,盘点一下台湾地区的历史名人。

在此之前小y刚刚盘点了一期出身甘肃的十大的历史名人,引起了一些小讨论,也给小y做了一些补充。今天小y同样盘点一下与台湾有关联的历史名人,如有没有说到的欢迎大家来补充和指正。

颜思齐

颜思齐(1589年——1625年)自幼豪爽仗义,身材魁梧,擅长武艺,是漳州海澄县人。他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是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拓荒者之一。他招徕泉漳移民,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的拓垦,奠定了台湾发展的基础,因其开拓贡献,被尊为“开台王”和“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也将其列为台湾历史人物的代表人物之一。

翁裕

翁裕,又名翁云宽,是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盐仓村人,是云嘉平原上少有的大业户之一,也是台湾开拓先民的典型人物。翁裕的父亲翁应瑞年轻时便独自渡海来到台湾诸罗山的叶仔林地区拓荒,为今日的嘉义县翁氏后人谱写了家族的历史。翁氏父子在云嘉平原上进行的开垦事业,从翁应瑞开始,一直发扬光大,到了翁裕的经营时期达到了顶峰。作为云嘉平原上的大业户,他的开创事业的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最终,他因垦首的身份和地位,在一场械斗中遭遇不幸。翁应瑞虽然只是一位书生,但在康熙年间,他只有十八、九岁时便踏上了渡台之路。

记载着翁应瑞渡台历史的台湾《翁氏族谱》如此记述:“应瑞生性儒雅,从小好学,有孝顺之心,尊重兄长,与友为善,广受好评。由于家境贫寒,生计困难,尤其当家中还有老弱妻儿需要赡养时,应瑞愁苦不已。于是,他商量向两位兄长提出建议:‘虽有双亲相伴、弟妹绕膝、欢声笑语聚在一起的乐趣,但如果一直坐享其成,不求发展,这并不是一种好的计划。我打算放弃读书的计划,前往台湾谋求生计,供养家人享受美好的生活。’两位兄长都表示支持,应瑞遂只身渡海,寄居在叶仔林地区,不辞辛勤劳作,投身于拓荒事业之中。”

郑成功

郑成功(本名郑森,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又被称为“国姓爷”和“郑延平”。他祖籍河南固始。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后,郑成功带领父亲的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展开了抗清的斗争,成为南明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虽然曾经打到了清江宁府,但最终仍遭到清军的击败,只能守护福建泉州府的海岛厦门和金门。1661年,他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并于翌年击败荷兰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成功收复了台湾,开创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其祖籍为河南固始。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家,也是清朝初期的重要将领。施琅最初是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下,后来加入郑成功的势力,成为其得力部将。然而,他与郑成功的部下曾德之间爆发了纠纷,导致施琅的家人被郑成功处决。为了复仇,施琅决定投奔清廷。康熙授予他福建水师提督的职位,并准备进攻台湾。在1683年的澎湖海战中,施琅率领清军全面击败了郑成功的舰队,最终成功夺回了台湾。1696年,施琅逝世,谥号为襄庄

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出生在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由于排行第六并且脸上有麻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刘六麻子。他是清朝著名的名臣、洋务派骨干之一,也是备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1864年,刘铭传成为了直隶提督。由于在收平西捻军方面的卓越表现,他荣膺一等男爵爵位。在1884年,他率领部队打败法国舰队的进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之后,刘铭传任命为台湾巡抚。在台湾任职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洋务改革,包括编练新军、修建铁路、开采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巩固了台湾的防务。他为台湾现代化的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之后,他担任兵部尚书衔和海军军务帮办,直到1891年他才辞职。

刘铭传在台湾的治理策略和理念被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府所继续,他被誉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1896年1月12日,他在安徽六安刘新圩因病逝世。他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壮肃。他生前的著作包括《刘壮肃公奏议》和《大潜山房诗稿》。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的遗骨终葬于他的故乡。

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字翰宇,号幼丹,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他曾先后担任江西巡抚、首任总理船政(钦差)大臣以及南洋通商大臣等职务。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推荐时任江西巡抚的丁忧在籍的沈葆桢出任船政要职。沈葆桢在担任首任总理船政(钦差)大臣期间,主持船政工作长达九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时,沈葆桢以钦差大臣和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率领舰船前往台湾筹备防御。战争结束后,沈葆桢在台湾实施了“开山”“开禁”“开矿”“开府”等治台措施,推动了台湾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之后,他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大力发展近代海军,并参与经营招商轮船局,派船政学堂学生前往英法留学。

沈葆桢于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六(1879年12月18日)逝世,谥文肃,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衔。他的奏稿、诗文被收录于《沈文肃公政书》《沈文肃公牍》和《船政司空雅集》等文集中

刘永福

刘永福自幼随父母迁居广西上思,之后便成为了一名佣工。1857年,他加入了天地会起义,后来在1864年率领两百多名部队加入了由吴亚忠领导的黑旗军,并以七星黑旗为队旗。他进入越南后,占据了保胜并扩充了自己的部队。在1873年期间,越南国王阮福时邀请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法,在击败法国军队时立下了大功,并被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在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时,他在河内城西击毙了法军统帅李维业,并受封为三宣提督。后来,刘永福加入了清政府的队伍,在中越边境抗战,并在战后被调回国,授予广东南澳镇总兵的职位。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他被派到台湾协助军务并驻扎于台南。一年后,在反对割台斗争中,刘永福成为了全台抗日的首领,曾在彰化、嘉义等地与日军激战,但在九月时因为缺粮断绝援助而被迫放弃军队,内渡厦门。之后,他担任了广东碣石镇总兵,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应胡汉民之邀任广东民团总长,但不久后就辞职回到家乡。刘永福于1917年1月9日在钦州去世,享年80岁。

罗福星

罗福星(1886—1914)是中葡血统的中国民主革命家,号称国权,出生在印尼雅加达,祖籍广东蕉岭县大地村。他从少年时期便渴望为国争光,为中华振兴而努力奋斗。1903年,随父迁居台湾,四年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民主革命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1912年,孙中山委任罗福星返回台湾,策划抗击日寇、光复台湾的革命行动。罗福星呼吁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台湾遭受异族统治的命运。1913年4月,在苗栗县召开的中国同盟会台湾支部大会上,罗福星自撰写《大革命宣言书》动员台湾人民为争取回归祖国而斗争。他公开号召“在日本强权压制下的台湾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以外,别无自救之路。”

尽管罗福星的抗日革命活动挑战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但也引起了他们的警觉。此后,罗福星遭到大规模搜查,最终于1913年12月不幸被捕。在牢中,罗福星写下了《致爱妻》、《致爱卿书》等四封感人至深的遗书。他在信中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忠诚和信仰:“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

1914年,罗福星被日寇残忍杀害,实践了他生前的誓言:“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还。”罗福星的抗日壮举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他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用自己的力量为爱国奉献。

连横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是台湾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他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即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后迁居台湾省台南。他的幼名是允斌,谱名是重送,表字是天纵和雅堂,号是武公和剑花,别署是慕陶和慕真。他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和《剑花室诗集》等。

连横的先祖在清康熙年间(18世纪初)为逃避满清统治,渡海来台,并在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的宁南坊马兵营落户。先祖连南夫则是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自此,连横的家族世代相传,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为业。

还有三毛、古龙、蒋介石等,这些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小y就不多介绍了,当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小y也不可能列举完,如有遗漏的,欢迎补充指正。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小y谈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