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什么星座(为何钱学森认为陈赓才是中国火箭)

1944年6月13日3时50分,在法国北部的埃斯丹附近,德军的第155高炮团正在为一项工作进行最后准备。当所有的人都安全隐蔽起来之后,指挥官下达了启动发射程序的命令。

仅仅半个小时之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在英国达特福德附近的一片开阔地里炸响,848公斤炸药在地上炸出一个大坑。

这次袭击虽然没有命中原定的政治目标——伦敦塔桥,却在世界军事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一种名叫"导弹"的武器横空出世,把战场以百千公里计推向对手,最终遍及全球。

二战一结束,认识到导弹巨大价值的美苏两国就对德国导弹技术相关资料、人才进行激烈的争夺战,并迅速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大导弹强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霸权。

二战结束4年之后,地球政治版图上一夜之间又多了一个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多数人眼中,这是一群从山沟沟里突然钻出来的"土八路"建立的政权,距离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新奇玩意,还十分遥远。

导弹这种高端玩意,中国人能玩得转吗?

院长的梦想

1952年6月13日,历经五次战役的抗美援朝已经进入对峙状态,此时一纸电报突然从北京传来,急召正在前线的志愿军副司令、后来的解放军大将陈赓回国。

陈赓回到北京才知道,原来毛主席已经决定要筹建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过红军校长的陈赓被领袖亲自点将,责无旁贷。

陈赓对于交给自己的这项重担感到十分光荣: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所展示出来的近乎匪夷所思的工程技术,给志愿军造成的伤亡实在是太大了,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国人竟然能够三次修复被志愿军炸毁的水门钢桥,让主力成功逃出包围圈。

而且美国人手里还藏着两张王牌,时时刻刻用来在谈判中对我方施加压力,那就是当时世界上除了苏联之外,没有其他人能够对抗的原子弹、导弹。

中国人,必须刻不容缓地发展自己的现代军事技术,培养自己的现代军事工程技术人才,而这,也是毛主席决定建立中国军校、调动陈赓回国的最大原因。

陈赓陪同前来支援的苏联专家考察了多地,最后选定哈尔滨作为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基地。苏联专家在给彭德怀所作的汇报中建议:

"限于目前的技术力量,只能办一所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学院按军兵种设5个系,即: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

苏联专家的建议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他们充分考虑了哈尔滨周围的军工厂和现有的大学宿舍,能够为开办军事工程学院提供很好的基础。

1953年4月25日,学院正式破土动工,陈赓铲下第一锹土。9月1日,第一期学员的开学典礼在哈尔滨顺利举行,陈赓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军事工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兼政委。。

但此时陈赓和其他中国高层领导人心里,却另有一层想法:在这座"哈军工"的院校中,现有5个系远远不能满足解放军对付美国人的需要、以及中国人的雄心壮志。

1954年,陈赓随着彭德怀率领的一个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行程中有一项"大戏":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

苏联人此举也许多少有些炫耀的意思,他们内心并不希望中国人也掌握这种强大的武器,以便永远将中国固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小弟位置。

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眼看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搭在导弹上如虎添翼,观礼台上的中国将军中间,有个人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在自己领导的哈军工中,必须要有导弹研究的一席之地!

不受待见的大将

从苏联回来的陈赓立即按照中央部署,为哈军工建立导弹专业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当然是明白导弹"是什么""怎么造"的科技人才。

按照当时中国的条件,陈赓必须在全中国的科研机构、甚至是非科研机构中,以"挖墙角"的方式,将各行各业的"顶梁柱"调入自己的哈军工中,才能勉强凑齐一支对导弹制造有初步概念的队伍。

尽管1955年的大授衔已经赋予陈赓崇高的"大将"地位,可他想要的专家们,那个背后的单位、担任的职务,重要性会亚于他在解放军中的副总参谋长呢。

遇上通情达理的院校还好,比如华东航空学院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曹鹤荪教授,上午拿到调令,下午学校就召开了欢送大会。

也有难办的,比如曹国惠教授,无论陈赓三请四调,他任职的清华大学就是当做没看见,逼得陈赓只好请出彭德怀找上教育部长谈话,才最终如愿。

可想而知,四处上门的陈赓,必须处处放下大将的架子,诚恳谦卑、有时还是低声下气地求对方同意放人。

——就算如此,大多数单位还是把他看成为了哈军工一己之私,来"抢夺"自己的专家,让陈赓吃了不少冷眼色、闭门羹。

为了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抓"到足够多的人才,陈赓是什么人、什么地方都不顾忌了。

当时有一位名叫沈毅的民航局副局长,因为贪污被判了死刑关在牢里,陈赓却从一位教授口中得知,此人曾经留学法国、美国,所学专业正是对导弹至关重要的弹道学。

教授对陈赓打包票说:"在我们弹道同行里,都认为他是个宝。"

可是沈毅罪行确凿、无可分辨,国家法律可不是陈赓一个大将就能撼动的,等到一声枪响,他就是有再多宝贵的知识,也将归于尘土。

为了国家导弹大业,陈赓再三思量,决定豁出个人名声,亲自前往北京面见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老爷子。

在电话里,陈赓几乎是卑微地恳求说:"董老手下留情,把那个人给我们哈军工吧!…民航总局那个贪污犯,他是弹道专家,懂法文,我现在就缺乏法文翻译…"

最后在董必武、周恩来、毛泽东等人层层批准之下,陈赓终于将沈毅保住了一条性命,带回哈军工专门给他留出的资料室里,专门翻译科技情报资料,将功补过,重新做人。

国宝归来

就在陈赓拖着他在战争中受伤的瘸腿、全国奔波,为即将开设的导弹专业网罗人才的时候,一则天大的好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

1955年10月,美国洛杉矶的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消息:"火箭专家钱学森返回红色中国"。

钱学森能够成功回国,当然是毛泽东、周恩来的战略安排,却意外地让正处于为了导弹而日夜操劳的陈赓打了一剂强心针:

这是一份怎样的履历啊:美国顶尖的工程院校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航空航天奇才大师冯·卡门;1945年被派赴德调查纳粹德国火箭科技,掌握导弹技术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陈赓看到钱学森的资料,手都兴奋地发抖,他大概是全中国最盼望钱学森早日归来的那个人。

10月8日,钱学森从香港下船,踏上了祖国大地,为了迎接他而准备已久的国内各项工作、各类人员立即进入紧张的启动状态,不过在这些工作和人员中,却没有见到哈军工的名字。

对于这座不在名单上的敏感单位,钱学森却贸然提出了拜访的要求:他有两个学生罗时军、庄逢甘就在陈赓组建学院的第一批教授名单中,已经多年未见了。

钱学森说是见学生,醉翁之意却在于考察中国第一座军事院校的办学水平。

但他在这点上着实多虑了:院长陈赓听说钱学森已经回国,早已提前向彭德怀建议,一定要让钱学森参观一下哈军工。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双方为了祖国的导弹发展的愿望不谋而合。

11月25日,钱学森在哈军工门口,见到了站在大门口恭恭敬敬地迎接自己的陈赓院长。

陈赓见面第一句话就让钱学森感到了在美国永远也无法体会的信任:"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

一路上,钱学森见到这座仅仅建立两年的新学校建筑齐整优美——那是陈赓拖着病腿亲自在手脚架爬上爬下、多次测量出来的。

教授专注教学、心无旁骛——那是陈赓给专家宿舍安上暖气、炉子,南方出身的自己靠一床棉被熬过东北严冬感动出来的。

学员精力旺盛、求知若渴——那是陈赓学按最严格的德、智、体标准,从全国6大军区、特种兵部队、军委直属队精挑细选,按营团级保障培养出来的。

这和他1934年去往美国之前的那个祖国,完全是天壤之别。

参观完毕,陈赓和钱学森、哈军工的教授们举行会谈,此时早已按捺不住心情的陈赓单刀直入问道:"中国能不能造出自己的火箭?"

钱学森报之以坚定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节不成!"

陈赓闻言大喜:"钱先生,您说得真好!我就要这句话。"随即提议让钱学森来哈军工,担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

1958年哈军工于空军工程系下设导弹原子科,并于1959年2月正式成立导弹工程系,中国的导弹研究从此走上正轨。令人痛惜的是,仅仅两年之后,积劳成疾的陈赓因为心脏病突发,病逝于上海。

多年以后,已经获得国家最高荣誉"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钱学森,回忆起他和陈赓大将在导弹事业上的愉快合作经历,仍然发自内心钦佩地说:

"陈赓大将很直爽,他想干什么,让人一下就明白。'君子坦荡荡',他的心是火热的,他的品质透亮,像水晶一样。"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文史旺旺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