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鬼节吗(听故事学知识)
#读书笔记# #阅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他说大多数人只看到秋天的萧条与悲凉,但是我却要说秋天的景色更胜春天,在秋高气爽的万里晴空,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正好引发了我的豪情壮志直冲云霄。今天读《夜航船》天文部·秋这一章,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首诗,因此和大家分享,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保持开阔的心胸以及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一叶知秋
《淮南子》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又有古诗曰“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看似描写景象,看到树木开始落叶而觉得秋天已经到来,实际上表达的是从观察细微之处的变化,来推导整个大环境的趋势,从而引导到结果,“一叶知秋”和“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的是不同的境界,后者更倾向于细节上的感受。
七夕与鹊桥
传说唐玄宗时期,每年七夕时节,便命人在宫里搭起高台陈列瓜果,然后命宫女在夜色之下拿七孔针穿针引线,还把蜘蛛放在小盒子里面吐丝,早上打开盒子看哪个吐得多,我倒是看不明白这位黄帝玩这些是图什么。不过七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情人节”,民间传说最多的就是“鹊桥相会”的故事,《淮南子》曰:七月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谓与牛郎相会也。
“鹊桥相会”的典故从小听到大,但是“化生”这个说法我之前虽然有所耳闻但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天终于在《夜航船》中读到,说的是七夕节的时候,把蜡做成小孩子的形状浮在水中嬉戏,作为祈祷妇女生育的祥瑞,称之为“化生”。在古诗中也有“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台弄化生”的诗句,但是中元节是七月半,与七夕时间上有所不符。
盂兰会和七月半
七月半又称为“鬼节”,据我所知南方大部分地区是比较重视这个日子的,记得我大学时第一次到广东打暑假工,有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发现路边上插满了点燃的香烛,空气中也弥漫着烧过香纸的气味,当时同行的一位同学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这么奇怪,我一下就反应过来是不是七月半到了。
据说在很多地方一年有四个“鬼节”,他们分别是三月三、清明、中元、寒食,在我的老家则不同,三月三就是三月三,没有鬼节的说法;清明节则是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老家则普遍称之为“七月半”,这一天除了祭祀先人,还要特别祭奠新逝之人;最后一个寒食节则没有太多的动作。
中元节这个说法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是中国本土道教的说法,而在佛教中则有“盂兰盆节”之说,为“解救倒悬”之日。佛教一般会在七月举行盛大的法会,程序基本为净坛绕经、上兰盆供和众僧受食。
中秋
秋天怎么可以不提到中秋节呢,作为一个收获的季节,自然要有庆祝活动,而且中秋是仲秋之中,月色圆满,既符合古人崇拜月亮的需要,又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圆满,自然这个节日就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
茱萸·重阳·登高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首诗就把重阳、登高、茱萸以及一个孤独赴京谋取功名之人在重阳时节的思乡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九日飞升
相传汉代张陵在富川山修道,于晋永和九年九月九日登白霞山飞升。不过对于“永和九年”我们更熟悉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历史和现实永远是充满矛盾的,历史不会改变,现实无法影响历史,现实也终将会称为历史。
小结
我们一般把秋季看到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因为秋季之后就是冬天,从气候变化来说,是一个从炎热转入寒冷的过渡季节,所以人们会赋予秋季荒凉和破败的象征,但是正如开头刘禹锡的诗句所写那样,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那么我们就只会从秋天的景色中看到美好。